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百科 » 小錦鯉皮膚下的顏色好看
擴展閱讀
蕁麻疹尋醫問葯網 2024-10-24 19:23:30
樹葉水水痘 2024-10-24 19:22:37
好看的qq皮膚圖片女生 2024-10-24 19:11:10

小錦鯉皮膚下的顏色好看

發布時間: 2024-10-24 17:22:34

㈠ 娜美那個錦鯉的皮膚好看嗎用過的答!

你在網路里搜索來 錦鯉 娜美,源有很多的視頻介紹這個皮膚,你去看看就知道了,最主要還是看你喜歡,娜美的三個皮膚中另外一個河水之靈也可以,有特效但是看著圖片有點恐怖,還有一個就是鮫妮座人,便宜樣子也不錯但是沒特效。錦鯉 娜美這個皮膚的話,還是挺好的 有特效 看圖片也比河水之靈好看 表情還有點萌,進游戲了 樣子也是很好看的藍色的武器 身體是紅白藍的 色彩搭配挺好的。

㈡ 金魚的皮膚為什麼會變白

觀賞魚長期生活於優越的環境中,單位養殖面積小,對水質管理較嚴格、細致,種苗淘汰率高,與外界接觸少,交叉感染疾病的機會很少。許多觀賞魚,特別是熱帶魚的體型多為小巧玲瓏,嬌生慣養,生活於適溫環境中,覓食量與活動量較小,受外界氣候、飼養條件變化的干擾少,故抗病能力較差。目前觀賞魚魚病的防治,本著「預防為主,防重於治,防治結合」的原則,做到無病先防,有病早治,以便控制魚病的發生和流行。
--------------------------------------------------------------------------------

一、觀賞魚病種類概述

通常將魚病分為兩大類:一類主要由有生命的動物或植物引起。由病毒、真菌、細菌以及單細胞藻類等微生物的侵入而引起的疾病,又稱微生物魚病。由於微生物魚病大多發病急、傳播快、發病率與死亡率較高,有較強的傳染性,且不易防治,故稱之為傳染性魚病。由動物性寄生蟲引起的魚病稱寄生蟲魚病,其特點一般是發病和傳播較慢,發病率和死亡率較低,防治也較容易。另一類主要是由水體環境的機械、物理、化學等非生物因素或魚體生理機能失調所引起機體的代謝障礙或機能紊亂而導致的魚病稱為非生物性魚病。此類魚病的種類很多,危害較大,涉及面也較廣。只要加強管理,做好預防工作,此類魚病可避免發生。

--------------------------------------------------------------------------------

二、病毒引起的疾病

1.出血病
[病原體] 為皰疹病毒。
[症狀] 病魚的體表發黑無光澤,口腔、肌肉、各種鰭條基部都充血;有時鰓蓋、頭部、腹壁也有充血現象;鰓絲呈鮮紅的點狀或斑塊狀充血;嚴重的病魚,因其他器官組織大量充血,使鰓失血而呈蒼白,表現出「白鰓」。此外,眼球突出,腸道和各內臟器官表現充血。病魚食慾不振,行動遲緩,常離群獨游或迴旋慢游,體質消瘦,肌肉萎縮,以致死亡。發病季節多在6~9月,水溫在25~30℃最為流行,死亡率頗高。
[治療方法]
(1)充分照射陽光,並降低水溫至25℃以下,持續10天左右可見療效。
(2)用1%食鹽水洗浴,持續1周。
(3)用大黃和楓香樹葉0.25~0.5千克研成粉—末,經煎煮或熱開水浸泡後,配以餌料製成葯物餌料喂飼病魚,連續5天,同時在水族箱中連續2天旅用敵菌靈百萬分之零點六(0.6ppm)。
(4)用敵菌靈百萬分之三至五(3~5ppm),或醋酸銅、氯化銅、硫酸銅溶液百萬分之零點七(0.7ppm),或大黃浸取液進行水浴治療,有較好效果。

2.痘瘡病——又名淋巴囊腫病毒症。
[病原體] 由皰疹病毒的病毒粒子感染所引起。
[症狀] 發病初期,病魚的皮膚表面出現許多白色小斑點,覆蓋著二層白色粘液、隨著病情的發展,這些白色斑點的數目逐漸增多,區域擴大,患病部位的表皮逐漸增厚,有時厚度可達1~5毫米,形成石蠟狀的「增生物」,表面組織由柔軟變成軟骨狀的結締紐織。這些「增生物」增長到一定程度後,會自動脫落,接著又在原位置重新出現新的「增生物」。這些「增生物」如果佔了魚體表面積的大部分,就會嚴重地影響魚的正常生長,使魚體消瘦,游動遲緩,甚至死亡。若「增生物」不多,對魚影響不大;一般在春季,水溫15℃左右時出現病例。由於此病流行不廣,甚少發生,危害不大,故未引起重視。
[防治方法] 此病可用左旋體氯黴素治療;小魚可用濃度為百萬分之零點二二五(0.225ppm)的葯液浸洗,個體大的魚可以注射此葯,均能獲得一定的療效。
其它方法:
1、強化秋季培育工作,使金魚、紅鯉、錦鯉在越冬前有一定肥滿度,增強抗低溫和抗病力。
2、經常投喂水蚤、水蚯蚓、搖蚊幼蟲(血蟲)等動物性鮮活食料,加強營養,增強對痘瘡病的抗病力。
3、用紅黴素10ppm濃度浸洗50-60分鍾,對預防和早期的治療有一定的效果。
4、用紅黴素0.4ppm~1.0ppm濃度全池遍灑, 10天後再施用葯一次,有一定的療效。
5、用紅黴素10ppm濃度浸洗後,再用呋喃西林0.5ppm-1.0ppm濃度全池遍灑,10天後再用同樣濃度全池遍灑,有一定的療效。

--------------------------------------------------------------------------------

三、細菌引起的疾病

細菌引起的常見疾病有以下幾種:

1.細菌性爛鰓病
[病因] 一是原生動物、單殖吸蟲、甲殼動物等引起;二是水生藻狀菌,如鰓霉引起;三是由細菌引起。
[病原體] 魚害粘球菌。
[症狀] 病魚鰓部常充滿粘液,鰓絲和鰓蓋骨內表皮均有出血現象,鰓絲由紅變白,逐漸腐爛並帶有污泥,最後發展到全鰓,使之失去呼吸功能而死亡。
[治療方法] 可將病魚放入百萬分之二(2ppm)的呋喃西林,或百萬分之十二點五(12.5ppm)的金黴素,或百萬分之二十五(25ppm)的土黴素、百萬分之二十五(25ppm)的痢特靈等溶液中浸泡30分鍾;或用11.5%濃度的氯胺丁0.02克溶於10千克水中,將魚浸洗15~20分鍾;或用百萬分之一(1ppm)的呋喃西林,或百萬分之一(1ppm)的漂白粉,或百萬分之二至四(2~4ppm)的五倍子遍灑消毒治療;養魚的容器及所有的用具,用百萬分之八(8ppm)的漂白粉溶液消毒滅菌。

2.細菌性腸炎
[病因] 主要是吃了不清潔的食物或攝食過飽、腸道脹飽、排泄受阻,最後由細菌感染腸道引發腸炎。
[病原體] 為點狀產氣單胞桿菌。
[症狀] 病魚常常腹部膨大,呈現紅斑,肛門突出,魚體呈呆滯,停在水族箱角落不動,體肌作短時間的抽搐,不進食,糞便白色。剖開魚腹,可見腹腔積水,腸壁充血發炎,輕者僅部分腸道出現紅色,嚴重時全腸呈紫紅色,腸內無食物,充有淡黃色的粘液和血膿。
[治療方法] 治療腸炎的方法較多。市場銷售的葯物也較多,內服葯如納克菌、魚服康、磺胺胍等,外用葯如浴菌潔、呋喃西林、慶大黴素、土黴素、痢特靈等葯物經稀釋後潑灑或浸浴,均能取得較好療效。

3.白皮病——又稱白尾病
[病因] 由於水質不潔,特別是水族箱中的糞便沒有及時清除,或因捕撈運輸、放養、移箱時操作不慎,使魚體受傷,導致病原菌感染。
[病原體] 為一種革蘭氏陰性桿菌,稱為白皮極毛桿菌。
[症狀] 發病開始時,只在背鰭基部或尾柄處出現一小白點,隨即迅速擴大,從魚體背鰭向後蔓延,以致背鰭與臀鰭間的體表至尾鰭全部發白。隨著病情加劇,病魚游泳能力明顯減弱,體軀平衡失控,頭部朝上,尾鰭朝上,與水面垂直作上下游動和掙扎,不久即死亡。每年5~8月間為此病流行季節,魚發病後2—3天即死亡,死亡率極高。
[治療方法] 可用百萬分之十二點五(12.5ppm)的金黴素,或百萬分之二十五(25ppm)的土黴素水溶液浸洗30分鍾;也可用百萬分之一(1ppm)的漂白粉或百萬分之二至四(2~4ppm)的五倍子潑灑於水族箱中消毒治療。

4.白頭白嘴病
[病原體] 為粘球菌一種,與上述爛鰓病病原體球菌的形態很相似。此菌為好氣生長,最適宜溫度為25℃,最適宜pH為7.2左右,pH在6.0~8.5之間都能生長。
[症狀] 發病時,病魚的額部和嘴部周圍的細胞壞死,色素消失而表現白色,病變部位發生潰爛,有時帶有灰白色絨毛狀物,因而呈現「白頭白嘴」症狀。在水面游動之病魚,症狀尤為明顯。當病魚離水後,症狀就不顯著。嚴重的病魚,病灶部位發生潰爛,個別病魚頭部出現充血現象,有時還表現白皮、白尾、爛尾、爛鰓或全身多粘液等病變反應。病魚一般體瘦、發黑,呼吸加快,食慾不振,游泳緩慢,不斷地浮出水面,不久即死亡。此病是一種暴發性疾病,發病極快,傳染迅速,一日之間可全部死亡。此病流行季節性比較明顯,一般在5月下旬至7月上旬,6月為發病高峰。
[防治方法] 防治時可用百萬分之一(1ppm)漂白粉灑入魚箱作消毒處理,或用百萬分之零點五至零點七(0.5~0.7ppm)西力生(含2.5%氯化乙基)灑入,效果都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