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百科 » 疙瘩掛面
擴展閱讀
新鮮蘆薈皰疹 2024-09-30 19:25:07
汗皰疹泡熱水 2024-09-30 19:13:37
平遙親疙瘩簡介 2024-09-30 19:13:31

疙瘩掛面

發布時間: 2024-09-30 16:24:38

1. 面條的種類有哪些

1.油潑面

油潑面是陝西傳統的特色麵食之一,起源於周代,並以咸陽油潑面最為著名,有鮮香味、酸辣味、香辣味。

油潑面是一種很普通的麵食製作方法,將手工製作的面條在開水中煮熟後撈在碗里,將蔥花碎、花椒粉、鹽等配料和厚厚一層的辣椒面一起平鋪在面上,用燒的滾燙的菜油澆在調料上,頓時熱油沸騰,將花椒面、辣椒面燙熟而滿碗紅光,隨後調入適量醬油、香醋即可。也可另外加入臘汁肉、西紅柿雞蛋等搭配食用。

2.刀削麵

刀削麵(外文名:Daoxiao Noodles),是山西大同市的地方特色傳統麵食,為「中國十大面條」之一,流行於北方。

操作過程:將麵粉和成團塊狀,左手舉面團,右手拿弧形刀,將面一片一片地削到開水鍋內,煮熟後撈出,加入各種口味的臊子、調料食用,以山西大同刀削麵最為著名。山西刀削麵因其風味獨特,馳名中外。刀削麵全憑刀削,因此得名。用刀削出的面葉,中厚邊薄。棱鋒分明,形似柳葉;入口外滑內筋,軟而不粘,越嚼越香,深受喜食麵食者歡迎。它與北京的炸醬面、河南的燴面、湖北的熱乾麵、四川的擔擔面,同稱為中國五大麵食,享有盛譽是山西美食最具代表性的名片之一。

3.炸醬面

炸醬面是中國傳統特色麵食。最初起源北京,屬山東魯菜。不過在傳遍大江南北之後便被譽為「中國十大面條」之一,流行於北京、天津、山東、河北、遼寧、吉林等北方地區,由菜碼、炸醬拌面條而成。將黃瓜、香椿、豆芽、青豆、黃豆切好或煮好,做成菜碼備用。

然後做炸醬,將肉丁及蔥姜等放在油里炒,再加入黃豆製作的黃醬或甜面醬炸炒,即成炸醬。面條煮熟後,撈出,澆上炸醬,拌以菜碼,即成炸醬面。也可根據自己的口味加辣椒、醋等調味品。這樣會更加符合自己的口味。也有面條撈出後用涼水浸洗再加炸醬、菜碼的,稱 「過水面」。

(1)疙瘩掛面擴展閱讀:

面條主要用麥子麵粉製作,於面出現之前,飯、粥為普遍中國人的主食,但當面出現後,面條地位即跟米食平起平坐–北方人主以麵食為主糧;南方人雖倚重吃米飯,但麵食亦成為重要小吃。

南北兩地之面條實有著天壤之別。南方的「面」指以麵粉製成的面條,以蛋面為主,用的並非雞蛋而是鴨蛋黃,面身幼、面質爽口彈牙。其中生面、乾麵皆有之。

北方人以面為主食,因而麵食較重其質和量。北方人做面常加時令葉類鮮熟,佐以生蔥、生蒜、香菜等調味,味重油多,配料及湯相對較咸,主要是驅寒,飯量大的也可配饅頭、燒餅。南方反之,因南方人以米飯作主食,面條為小吃或招待、迎合北方人口味,因小巧習慣喜以小碗盛放,但不放蔥姜、葉菜,喜歡放醬油、榨菜、明菜油,一般是掛面,外觀和口味對嗜好面條一族來說差強人意。

參考資料網路-面條

網路-刀削麵

網路-炸醬面

網路-油潑面

2. 全麥面做旮瘩湯吃有點酸是什麼原因

疙瘩湯,這是再普通的一道菜了,其實越是普通的,越是我們常吃的,愛吃的。這是一款北方的食物,南方人可能不能理解,面還能這么吃。我很小的時候,如果家裡正好沒有掛面,也沒方便麵,又想吃點稀的,媽媽就會用點乾麵粉,有時候裡面會打個雞蛋,加少許水,用筷子攪拌成粗糙的很多細小的小面團(這就是疙瘩)。先炒菜,加水,水開後,下疙瘩,開兩開加點鹽和點少許香油。香香的疙瘩湯就好了。可以做素的西紅柿疙瘩湯,也可以做肉沫疙瘩湯,總之任何菜都可以加水煮出美味的疙瘩湯。
疙瘩湯的特殊的形態,很適合老人和小孩來吃。我記得小時候病了就想吃媽媽做的疙瘩湯,只要吃了這疙瘩湯,用被子一燜,一發汗,病就好了。
其實設計疙瘩湯的人是最懶最聰明的人。因為他不用去手擀麵條就能吃到美味的類似面條的食物。還不用臟了手,用筷子這么一攪拌,把剩菜往鍋里一到,加入水和疙瘩,就又是一頓,這就是北方人聰明吃面的又一方法。
為什麼有很多人愛吃這款上不了宴席的美味呢?
1、疙瘩湯省事省時,自然不用多說。
2、疙瘩湯好消化,吃進去胃很舒服。
3、很入味道,簡單的做法,能吃到好效果。
4、做法還很多樣,只要敢想,就有各種試驗。

全麥疙瘩湯

材料:麵粉200克、小芹菜末10克、胡蘿卜丁 10克、圓白菜絲15克、黃花菜5克、紫菜15克、香菇絲5克、海帶5克、香菜末3克

調料:鹽2克、雞精2克、香油適量、胡椒粉適量

做法:
1.取一隻大一點的碗,放入麵粉、小芹菜丁、胡蘿卜丁、園白菜絲,加少許鹽和清水,攪拌成麵疙瘩。水不要放的太多,麵粉和水的比例差不多為5:1。
2.鍋中加入清水燒開,將麵疙瘩逐匙放入鍋中煮熟。繼續往鍋中加入泡發好的黃花菜、香菇絲,海帶煮開,加入少許鹽、雞精、胡椒粉調味。
3.最後出鍋前加入紫菜、少許香菜末和香油,攪拌均勻即可進食。
暖胃暖心——全麥麵疙瘩湯
小貼士:
1.此做法是少油健康的做法,沒有用油熗鍋炒菜,比較清淡健康。
2.對於外感傷寒的朋友,可以出鍋前加入適量生薑末。
3.做麵疙瘩的時候可以不用清水,而是用雞蛋攪拌,這樣出來的疙瘩比較有嚼勁,口感也好。

3. 如何自製掛面

掛面一直採用機器製作,手工製作成本太高。
掛面製作方法:

原輔料預處理→和面→熟化→壓片→切條→濕切面→乾燥→切斷→計量→包裝→檢驗→成品掛面
①和面 和面操作要求「四定」,即:麵粉、食鹽、回機面頭和其他輔料要按比例定量添加;加水量應根據麵粉的濕麵筋含量確定,一般為25%~32%,面團含水量不低於31%;加水溫度宜控制在30℃左右;和面時間15分鍾,冬季宜長,夏季較短。和面結束時,面團呈鬆散的小顆粒狀,手握可成團,輕輕揉搓能鬆散復原,且斷面有層次感。和面設備以卧式直線攪拌器和卧式曲線攪拌器效果較好。近年來,國外已出現先進的真空和面機,但價格昂貴。
②熟化 採用圓盤式熟化機或卧式單軸熟化機對面團進行熟化、貯料和分料,時間一般為10~15分鍾,要求面團的溫度、水分不能與和面後相差過大。生產實踐證明,在面團復合之後進行第二次熟化,效果較明顯,國內外已有廠家採用。
③壓片 一般採用復合壓延和異徑輥軋的方式進行,技術參數如下:
壓延倍數:初壓面片厚度通常不低於4~5毫米,復合前相加厚度為8~10毫米,末道面片為1毫米以下,以保證壓延倍數為8~10倍,使面片緊實、光潔。
軋輥線速:為保證面條的質量和產量,末道軋輥的線速以30~35米/分鍾為宜。
軋片道數和壓延比:軋片道數以6~7道為好,各道軋輥較理想的壓延比依次為50%、40%、30%、25%、15%和10%.
軋輥直徑:合理的壓片方法是異徑輥軋,其輥徑安排為復合階段,∮240毫米、∮240毫米、∮300毫米;壓延階段,∮240毫米、∮180毫米、∮150毫米、∮120毫米、∮90毫米。
④切條 切條成型由面刀完成,面刀的加工精度和安裝使用往往與面條出現毛刺、疙瘩、扭曲、並條及寬、厚不一致等缺陷有關。面刀有整體式和組合式,形狀多為方形,基本規格分為1.0、1.5、2.0、3.0、6.0毫米五種。目前,國內已開發出圓形或橢圓形面刀,解決了條型單一的問題。面刀下方設有切斷刀,作用是將濕面條橫向切斷,其轉速可以根據每桿濕掛面的長度調節。
⑤乾燥 掛面乾燥是整個生產線中投資最多、技術性最強的工序,與產品質量和生產成本有極為重要的關系。生產中發生的酥面、潮面、酸面等現象,都是由於乾燥設備和技術不合理造成的,因此必須予以高度的重視。
現行掛面乾燥工藝一般分為三類,即:
高溫快速乾燥法:這種方法是我國的傳統工藝,最高乾燥溫度為50℃左右,距離為25~30米,時間約2~2.5小時。具有投資小、乾燥快等優點。缺點是溫濕度難以控制、產品質量不穩定、容易產生酥面等,已逐漸被其他方法取代。
低溫慢速乾燥法:是20世紀80年代從日本引進的掛面烘乾法,最高乾燥溫度不超過35℃,距離為400米左右,時間長達7~8小時。此法的特點是模仿自然乾燥,生產穩定,產品質量可靠。不足之處是投資大、乾燥成本高、維修麻煩等,僅適於一些大中型廠使用。
中溫中速乾燥法:針對高溫快速法和低溫慢速法的優點和不足,我國於20世紀80-90年代研究成功了中溫中速乾燥法。這種方法具有投資較少、耗能低、生產效率高、產品質量好的特點,已在國內推廣。
中溫中速法適於多排直行和單排回行烘乾房使用,前者運行長度宜在40~50米,後者回行長度宜在200米左右,烘乾時間均大約4小時。 ⑥切斷 一般採用圓盤式切面機和往復式切刀。前者傳動系統簡單,生產效率高,但整齊度較差,斷損較多;後者整齊度好、斷損少、效率稍低、傳動裝置較復雜。
⑦計量、包裝 傳統的圓筒形紙包裝仍廣泛採用人工,這種方法較難實現機械化。新型的塑料密封包裝已實現自動計量包裝,主要在引進設備的廠家中使用,是今後發展的方向。
⑧面頭處理 濕面頭應即時回入和面機或熟化機中。乾麵頭可採用浸泡或粉碎法處理,然後返回和面機。半乾麵頭一般採用浸泡法,或晾乾後與乾麵頭一起粉碎。浸泡法效果好,採用較廣泛,但易發酸變質。粉碎法要求面頭粉細度與麵粉相同,且回機量不超過15%。少數廠家採用打漿機,使乾麵頭受到粉碎和浸泡雙重作用,效果很好,且較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