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百科 » 疙瘩隸書
擴展閱讀
皰疹證狀 2024-09-22 00:40:36
毒疙瘩排毒 2024-09-22 00:40:31
臉上皮膚起凹痕 2024-09-22 00:33:38

疙瘩隸書

發布時間: 2024-09-21 22:30:05

⑴ 漢字的起源(簡短一點)

起源:

1、考古發現

人是社會動物,人與人之間相互協作,共同勞動。在這個過程中,人類語言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初始形態的口頭語言說過即逝,無法保存。而且受人體發音器官物理屬性的局限,空間穿透力小,影響范圍有限。為此,記錄口頭語言的符號系統——文字誕生了。

早期的骨刻文就是豐富的文字系統,後期的屬於初步成熟階段。這些考古發現可能是漢字起源的重要線索,也可能是各種文字發展的不同源流。20世紀80年代初,在河南登封夏文化遺址發掘出的陶器上,發現了更完備的文字。這是被學者們確認的迄今為止我國有確切時代的最早的文字。

2、結繩記事

不論用一根繩子打結,還是用多根繩子橫豎交叉,歸根結底,它只是一種表示和記錄數字或其他方位的一些簡單概念。如大事記大疙瘩,小事記小疙瘩。疙瘩的多少也代表東西的多少。它只能幫助人們記憶某些事情,卻不能進行思想交流。所以不可能產生文字,只能說它是文字產生前的孕育階段。

3、契刻記事

人們用契刻的方法,將數目用一定的線條做符號,刻在木片或竹片上,作為雙方的契約。後來人們把契從中間分開,作為兩半,雙方各持一半。以兩者吻合為憑據。古代契上刻的數目主要適用來做債務憑證的。

4、圖畫文字

由於結繩記事和契刻記事的不足。人們不得不採用其它的,比如圖畫的方法,來幫助記憶表達思想,用文字的線條或筆劃把要表達的物體的外形特徵,具體的勾畫出來,繪畫導致了文字的產生。「文字的產生,本是很自然的,幾萬年前舊石器時代的人類,已經有很好的繪畫,這些畫大抵是動物和人像,這是文字的前驅。」

然而圖畫發揮文字的作用,轉變成文字,只有在語言被廣泛使用之後才有可能。

5、倉頡造字

傳說倉頡是黃帝的史官,黃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聯盟的領袖,由於社會進入較大規模的部落聯盟階段,聯盟之間外交事務日益頻繁,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盟聯共享的交際符號,於是搜集及整理共享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倉頡的手上了。

(1)疙瘩隸書擴展閱讀:

漢字演變

從殷商至清末,漢字的演變經歷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宋體等階段。

1、甲骨文

中國文字——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這時形成了初步 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就是用寫或刻的方式留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主要用來占卜,也有的是用來記事 。

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因為這個時候的文字多是從圖畫文字中演變過來的,所以它的象形程度比較高,因為是刻在獸骨上,所以筆畫比較細,直筆比較多。

2、金文

金文是「吉金文字「的簡稱。古人以祭祀為吉禮,祭祀用的青銅禮器為吉金。這種普遍鑄在青銅器、貨幣、符璽上的文字。統稱為「金文」。

金文最早出現在商代末期,盛行於西周,由甲骨文演變而來,結構上與甲骨文沒有多大區別,但形式上有明顯的不同:筆畫粗壯,肥筆較多;轉彎處向圓轉。

⑵ 中國字體進化過程是什麼

中國文字的演變,大體經歷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幾個階段。這是符合文字的發展由繁到簡,由不規范到規范的規律的。

漢字從甲骨文以來發生了許多變化。根據史實,這些變化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改革和自然流變。漢字改革是指人們有意識地、主動地治理漢字的過程,而漢字的自然流變是指漢字自然的變化過程。漢字的改革一般是非連續的、劇烈的、短期內完成的;而漢字的自然流變是連續的、緩慢的、長期的。

(2)疙瘩隸書擴展閱讀:

漢字的自然流變有時間上的因素,也有地理上的因素,它使得漢字的字形、字音、字義多樣化,造成異體字越來越多,字音讀法不同,字義發生變化,導致了漢字不統一、不規范。因此,經過一段時間的自然演變後,人們必須對漢字進行改革,使得漢字規范化、統一化。

此外,漢字不可能一產生就很完美,就能滿足各個時期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因此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也會主動地改革漢字,使得漢字滿足生產力繼續發展的需要。而當改革的措施推廣之後,漢字又開始新一輪的自然流變。

⑶ 疙怎麼讀

疙的讀法是:[gē]。

疙,現代漢語規范一級字(常用字),普通話讀音為gē,最早見於隸書,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字。「疙」的基本含義為皮膚上突起或肌肉上結成的病塊,如疙瘩;引申含義痴呆的樣子。

【疙疙瘩瘩】:<口>(~的)不平滑;不順利:路上凈是石頭子兒,~的,差點絆倒。

【疙里疙瘩】:文字不通暢,物體不平滑很粗糙。

【疙童】:1.長黃癬的未成年人。

【疙禿】:1.頭上突起的瘡癤。

【疙皺】:1.苦惱;發愁。

【風疙瘩】:1.蕁麻疹。又名風疹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