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百科 » 昭蘇奶疙瘩
擴展閱讀
蕁麻疹能吃木瓜 2024-06-28 17:45:23
起水痘燒40度 2024-06-28 17:09:10
黃褐斑內調吃什麼好 2024-06-28 17:03:12

昭蘇奶疙瘩

發布時間: 2024-06-16 14:39:44

㈠ 雲丘山的中和文化

雲丘古稱北頂,位於禹疆正北。所祀真武上應北斗建,系古人定南北、劃四時和分節令制歷法的天象依據。是人們不違農時,順應自然法則,與天地同和,和調相處的歷書。合中和之本意,是上古天文科學家和農業生產發展互相協和的見證。鬼蛇擁抱之象,是天地生殖之神,象徵天地精靈,男女擁抱象是天人感應、天人合一的偶像。中和文化的民俗化石。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詮釋歷史遺產,是每個文化和文物工作者的義務。
雲丘在歷史上有河汾--帶第一名勝地之譽,有姑射最秀峰巔之稱。春樹蔥蘢,夏林蒼翠,秋楓丹染,冬松傲霜,四時山花吐香,常年流水潺潺,佛寺道宮依山而建。形疊五重,輸煥巍明。掩映雲表,燦月耀日。羽流朝夕步虛,鍾之聲相聞,每到二三月間,遷客騷人隨喜者絡繹不絕,緇流羽士拜禱者驅馳滿道。為天人合一宇內之佳作,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完美結合的典範。然自日寇侵華以來,卻變為古跡毀於人禍,翠山禿於斧斤,河道清流斷,滿峪煤塵覆,良田焦爐占,十有九年旱,讓人不忍目睹的景象。如何提高人們的環保覺悟,讓人們維護生態平衡,不吃祖宗飯,造福萬萬年,用舉辦文化節的方式,宣傳中和思想,提高中和意識,寓教於樂,應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形式。
和平、民主、共生、團結、和解、友誼,國家和平共處,是世界發展的主流,國家統一、民族團結是全國人民的共同心聲。亦中和文化精神之繼承發揚。
弘揚民族文化遺產,繼承優秀文化傳統。重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新關系,推動社會文明和經濟繁榮,為鄉寧的未來鳴鑼開道,打鼓助威,是黨和人民賦予每個鄂邑兒女的歷史重任。是為舉辦中和文化節的目的意義之所在。 雲丘山山水秀麗,氣象萬千,文化深厚,源遠流長。具體來講,它有以下幾個特色。
一、古老性。雲丘山中和文化的內涵,最遠可以追溯到夏代。相傳,在幾千年前,雲丘山就是夏人朝聖祭天的神山,至今百姓登山依然俗稱朝頂。同時,雲丘山也是夏人生殖崇拜的聖地。每年農歷二月初一開山門,到三月初一關山門,仲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人流如織,男歡女愛。它除了有益於人口的繁衍,還關繫到農作物的豐稔和禽獸的繁殖。其俗稱野合或放野,實際上是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過渡時期群婚、亂婚等現象拖入後期的一條尾巴。今保留除神塔,縫縫崖等自然生殖崇拜外,還有鞭桿、花籃、摸娃娃等古老習俗為證。
二、獨一性。關於中和節的來歷,《周禮·春官宗伯》曰: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這是與其相關的最早內容,至今雲丘山中和節仍然保留了這一形式。明確定為中和節的是唐朝貞元五年(790年)。此年正月十一日德宗皇帝詔曰:......朕以為春方發生,候維仲月,勾萌畢達,天地同和,俾其昭蘇,宜均春茂。自今以後二月一日為中和節......。是日民間以青囊盛百穀瓜果種互相贈送,稱為獻生子......百官進農書,表示務本。由此可見其活動內容和夏人朝頂有著諸多的聯系,這是雲丘山中和節得以延續至今的根本原因。但據許多史書記載,中和節活動唐後不舉,後世民間將其與二月二龍抬頭相混淆,有稱其為青龍節的,真正把中和節習俗完整的保留至今,恐怕只有雲丘山一處了。所以我們說雲丘山不僅是古代祭祀和生殖崇拜的活化石,更是中和節的活化石。
三、包容性。雲丘山中和節延續至今,其涵蓋古今的包容尤為關鍵。縱觀今日中和節的內容,有遠古時期的朝項祭天、男女狂歡、生殖崇拜,也有唐朝時天地同和、務農祈豐等中和節的內容。元末明初道教的融入更為其發展繁盛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民間俗神的祭祀如送子娘娘,土地、玉皇等使其更為百姓接受,三教合一也有體現。時至今日,甚至融入了對抗戰車亡將土的祭拜。我們可以這樣說:雲丘山中和節如一條涓涓不息的河流,從遠古一直流到今天。一路走來,一路吸納,適時令,遂民心,廣收兼取,包容萬千,萬集大成,千古不朽。
四、廣泛性。一個民間文化節日千年繁盛,必然源於民間的廣泛參於。史載,雲丘山中和節,每年四方雲集,雖以新絳、鄉寧、稷山、河津、萬榮、運城等晉南縣市為主,但豫西北、陝東等地百姓也風塵僕僕,遠道而至。尤其是近十幾年來,鄉寧縣委、縣政府致力開發,廣泛宣傳,雲丘山中和節名播四方,每年二月十五,朝山拜聖,流連山水者絡繹不絕,車塞河道,人滿山壑。研究涉及范圍,恰涵蓋了夏人活動中心區域,由此可見夏人朝頂之說並非虛妄。我們相信有政府推動,百姓參與,雲丘山中和節這一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節日,必將日益發揚光大。 民族有民情,地方有風俗。現將雲丘山地方傳統節日習俗羅列如下,以饗讀者。
先從臘月二十三說起。整個中華民族稱臘月二十三為小年,雲丘山一帶也不例外。二十三爺(ya)上天,媳婦不回耐桅桿。意思是說家裡供獻的各位神靈,到二十三全部上天,為主家下一年如何安排給玉皇大帝作一番交待。住娘家的新媳婦一般都要在二十三以前回到男方家操勞磨面、蒸饃等家務准備過年。二十三晚上給各神位前擺放的祭品有糖瓜、麵食是烙的圓橢橢,上面用刀切成旗花形狀。然後升五柱香,燒五張表紙,敬三盅美酒,歡送各位神靈上天言好事。
過了二十三,各家就可以掃刮、清理衛生。接著磨面、磨豆腐、蒸棗花饃、棗山饃及壽桃。雲丘山當地還有查訪生日做(zou)滿月一說,就是打聽誰家有了小孩或者到齊頭的(30歲、40歲、50歲、60歲......)。各家自動地不需要對方通知,就拿些禮品登門慶賀。除了30歲蒸一個石榴形態的饃之外,40歲以上全是壽桃。到了正月就給親戚家送去。
准備油炸的食品也很多。油糕、油橢、麻花、麻葉、丸子、豆腐、紅薯等。近些年由於生活水平的提高,燒雞、燒魚、燒雞腿、燒紅肉的家庭比比皆是。
花饃是雲丘山一大產物,它是用白面用酵子發酵好後再用手把面壓成圓橢形態,一般不用擀麵杖壓,上面用刀子輕輕地切成方塊或旗花形的印跡,然後放到熱坑頭上讓其發虛。發虛的過程要掌握好,面虛過頭了或者欠虛都不行,總之要恰到好處後放到油鍋里遇熱自然就鼓起來了,所以炸花饃是一門技術性極高的活兒,鼓的越圓,說明這一家在這一年裡的運氣是不錯的,鼓的不圓的或者是純粹不鼓的人家,說明這一年的運氣可能不佳。
年三十以前還有一項大任務,就是到山下趕集置辦年貨。我記得小時候過年趕集,每家只買2斤食油,稱上一斤粉條,再買上兩顆白菜就把年給打發了。我們穿的衣服都是母親自己織的土棉子,能穿一身就算不錯了。無論大人小孩,里里外外一暫新,皮鞋襪子好幾雙,吃的東西除在家裡准備之外,還要在集市上置辦帶魚、蝦、木耳、花生米、牛肉、豬頭肉、海蜇、香腸等。反正每家招待親戚一般都是九個碟子。隨後上個火鍋,火鍋是用木炭火加熱的,它的底層裝得是海帶、白菜;中層裝的是炸豆腐、白豆腐、炸丸子;上層擺一圈紅燒豬肉。
到了年三十,過年的氣氛就濃了。各家打掃院子、張貼對聯、抹洗玻璃、掛紅燈籠。女的在家准備肉餡包餃子,這些肉餡有牛肉的、豬肉的、羊肉的、雞蛋伴韭菜等;男的上坡砍柏葉挖柏疙瘩,然後把柏疙瘩劈成小塊准備凌晨迎神打篝火用。
晚上一家人一邊吃著餃子一邊看著新春聯歡晚會,其樂融融。年夜飯多做一些,必須剩下,表示連年有餘。當地還有年三十要守歲,哪個人守的時間越長,那個人的壽命就越長。另外不讓小孩打鬧,不罵人,不說臟話。反正是一切行為要規范,意思是家裡的各位神靈將要下凡,全家人必須嚴肅等待,不能有絲毫的含糊,圖個吉利。
過去接神的時候大約都在後半夜四點到五點,據說接的早的家來年就能人財兩旺,光景旺盛。這幾年大部分家到十二點就開始接神了,接回來後到了凌晨才進行供獻。
接神的程序,先放開門炮,穿衣之後,門未開對著門放一個炮,如果這一炮響得聲音大,那麼這一年的運氣是順當的,如果這一炮沒有響,說明這一年的運氣欠佳。隨後就是供神,在供神之前先要洗手洗臉,洗臉的時候不能讓水濺到地下,否則家裡來年僱人幹活愛下雨。
供神的順序先是天地、土地,它們的牌位分別是:天地三界十方萬靈真宰、土地老爺之神位這兩位神一般都供在院子的北方,天為左,地為右。隨後供家裡面的神位。它們分別為全堂老爺之神位、財神老爺之神位、灶君老爺之神位、門神老爺之神位及本家的祖先×門祖宗三代之靈位。
供神是先明燭,再升香,然後擺放供品、供品有:水果、糕糕、棗花及花饃。最後燒紙火、敬酒。神前是五柱香、五張黃紙、三盅白酒;祖先堂前是四柱香、五張五色紙、兩盅酒。全家在神前九叩首,祖先堂前四叩首。初一早上敬三次香,下午一次,初二、初三、初四下午各一次,初五早晚各一次。
初一在供神之前先點篝火,篝火燒得通紅,柏葉的煙越濃,噼噼啪啪的聲音越大,就越吉祥。據說點篝火能驅邪。在點火的同時鳴鞭放炮,這也就把新年的氣氛推到了最高潮。
祭完神後,在篝火堆邊烤些花饃和棗花,全家人各吃一份。據說吃了烤下的饃一年牙不疼。隨後是吃餃子,吃餃子的時候,看誰能把包錢的餃子吃中,就是有福氣,有前途。
飯後全村人相跟到八寶宮、五龍宮供獻神靈,以求全年五穀豐登,身強體壯,萬事如意。
過了初一就開始訪親探友。人常說先姑姑後姨姨,舅家放在最頭里。初二走舅家,初三岳父家,初四姑姨家,初五我們這兒叫破五,這一天誰家操辦喪事,這家的親戚朋友就到這家來供獻亡靈。
在過去走親訪友,一般都帶的是花饃、棗花,主家只收一個棗花一個花饃,如果有小孩還給回一個糕糕,給三塊五塊壓歲錢。訪友拜親都帶一箱奶或者高級飲料。
正月十五元霄節,各村花鼓都開始拜年,每到一家至少打三場花鼓,主人家准備碟子、酒、花生、糖塊、香煙等慰勞打花豉的人。
蘆院溝、康家坪、前庄、後庄、丁石、塔爾坡這幾個村都有花鼓。雲邱的花鼓也是歷史悠久,一個男孩背花鼓,四個女孩敲小鑼,外加一面大鑼、四面大鈸。打起來節奏感強,聲音洪亮,熱鬧非凡。每場完了後不是說四句祝福詞就是唱一段古曲,頗有吸引力。
到了晚上這幾個村都還有焰火。從前的焰火都是老百姓自造,就是用一個鐵花筒,裝一些火葯,點著後噴出的金花倒是好看,但是噴的聲音怪嚇人的,有時裝的太實在了,還可能爆炸傷人。近幾年都是到集市上購買煙花,既輕便,又安全,且好看,花樣繁多。
二月初一是五龍宮、八寶宮開宮之日,這一天信男信女攜子帶孫到兩宮朝拜,河津、稷山、新絳也有相當的人數來朝頂。從此兩宮每天朝拜的人絡繹不絕,一直延續到四月初一。
二月初二,流傳著咬蠍子尾巴的說法。從這天開始萬物復生,各種動物蠢蠢欲動,早晨不起床在被窩里吃麻花或麻葉為咬蠍尾巴,據說這樣一年不受毒蟲的傷害。
三月三,吃棗山,這是當地流傳的一種說法。在臘月蒸饃的時候,各家蒸一個棗山,這棗山就是用很多的小棗花湊成一個大饃,形狀上看,有頭、有腰、有腿、有腳。正月初一放到灶君前一直到三月三才開始吃。由於放得時間長,先用涼水泡一泡,攪些白蒿,伴成骨粒,挺好吃的。
到了五月端午,老百姓雖然不知道這個節氣與屈原有什麼關系,但都知道到了這個節氣能吃粽子。有的還用江米、紅棗放到盆里蒸出來放上白糖也是一種勝好的佳餚。這一天一大早,各家把採集的艾葉放到大門、小門、窗檯、各位神前,以圖吉利、驅邪。這些艾葉時間長幹了之後還可以治療幾濕性的骨病。另外在早飯前每人都必須喝醺黃酒,以示不受蛇一類毒蟲的傷害。
另外當地還流傳著一種風俗是送端午。就是無論哪家上一年娶下新媳婦後,第二年端午節媳婦的娘家及親戚要給婆家送端午。送的饃有老虎形態、獅子形態、大圓饃;送的東西有涼席、電風扇、竹門簾,還有幾身衣服。
六月十五是各家涼被褥、衣服、毛毯、陳貨及有價值的東西。
七月十五是祭祀祖先的日子。雲丘一方叫這一天為鬼時節,各家在這一天蒸些白饃在老祖先堂前燒些紙錢,升些高香,祝老人們在陰曹地府不愁吃穿,不當野鬼。有的媳婦還到娘家給娘家逝去的老人給以祭祀。有些年齡大的老太婆走不動就到十字路口燒些紙錢祭奠,以示孝心。
八月十五中秋節。這一天各家准備月餅,這些月餅有在集市上買的,有在家裡蒸里的,有在鐵熬是烙的。花樣繁多,品種齊全。到了晚上再備些葡萄、蘋果、石榴、香蕉、月餅等擺放到院子中央的小石桌上等月亮升起來後,各家都燃香放炮,給月亮老人瞌一個響頭,接著大家一面美食,一面賞月。
十月一日思親節。到這一天各家都在祖先堂前拜香燒紙錢,擺貢品,以示對逝去的老人進入冬季換衣換被不受犧惶,另外還炸油糕以作貢品。
臘月初五吃五豆,臘月初八吃悶飯(小米粥加南瓜)一直流傳至今。
就這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雲丘人民根據自己的生活習俗,一直生養、繁衍在這塊土地上。 根據現存碑誌所載:五龍宮舊有聖殿一座,不知始於何代,殿宇巍峨輝映,神象庄嚴雄偉。故墨客騷人隨喜者絡繹不絕,緇流羽士祈祝禱者驅馳滿道。
清康熙十三年九月二十三日,聖殿忽罹祝融之災,一炬焚廢墟。又經僧侶道人奮力募化,仁人志士皆力捐輸,募得千金為資,重建青廟為五龍宮,歷時五載,於一六七九年初具規模。
一六七九年始雲丘山廟會正式興起。民國版《鄉寧縣志》載:歲二、三月,則山旁數百里結伙而來,俗言朝山,遠則中州,川、陝亦有至者。每年古歷二月初一開宮門,四月初一閉宮門,廟會歷時兩個月,二月十五被定為中和節,是央會的高潮日。一九三八年十月起,日本侵略軍將殿宇焚燒,古廟會漸次清冷。
一九八六年,在當地智者策劃下,五龍宮原三層遺址上建起一簡易小廟,從此進香朝山之風重興,遊人一年多似一年。一九九四年二月十五日,民間發起,政府支持,召開了雲丘山旅遊開發暨古廟會恢復在會。雲丘山廟會正式走興復興。
一九九八年二月十五日--中和節,在八寶宮三祖殿落成剪綵後,五龍宮真武頂是日落成剪綵,前來雲丘山廟會朝拜旅遊者達五萬人之眾,商販達百餘家。正是朝山拜禱者絡繹不絕,驅馳滿道。大小車輛數排二里多長,人如蟻,旗如海,歌如潮,鼓喧天,炮震地。雲丘山廟會規模之大,在毗鄰晉南各縣絕無僅有。 紅柿子是雲丘山一大特產。由於氣候地形的特點,特別適宜柿子的生長。往南稷山新絳一代雖也有柿子樹,柿子皮也薄,但不宜長時間存放,容易腐爛。雲丘山的柿子在樹上要不摘的話,它能過一個冬天,相比其它地方的柿子則不然,如果不摘,它也會自己掉下來。東交口往後也有柿子樹,但因光照時間短,柿子達不到成熟的頂點,總難免青澀。
雲丘山的柿子特別多,聽我一一道來:能充飢
我和共和國同歲,五八年大躍進、集體食堂飯、六一、六二年天災(自然災害)人禍(蘇聯逼中國還債),我都親身經歷,全國人民在飢寒交迫的死亡線上掙扎。食堂飯拿票領飯,限菜限量,每人只能吃個半飽,最嚴重的時候還吃過桃葉窩頭、玉茭心窩頭、柿子葉窩頭,國家的救災物資是紅薯片。吃不飽的百姓自然要想辦法,於是摘些柿子在溫水中浸泡(俗稱溫柿子),去除澀味後充飢。好多上歲數的人提及過去的生活,對柿子還念念不忘。
紅柿子的吃法多種多樣。對於已經成熟的柿子,前一天晚上在溫水中浸泡,第二天早上加熱一下,撈上幾大碗,全家人圍著一圈,再加上一些干饃,就算一頓早餐了。柿子隨著土壤而變化,有的地方的柿子吃起來匝甜,有的地方的柿子吃起來匝綿,有的地方柿吃起來匝脆,有的地方柿子吃起來匝染。
對於尚未成熟的柿子,就不能用水溫著吃了。常言道:七月核桃八月梨,九月的柿子紅了皮。這個時期要吃的話,需要用蘋果、梨等水果來溫它。程序是:用一個瓷罐,在它的底放上三至四個蘋果或梨等水果,上面把柿子放上,緊封罐口。過一個星期,柿子的顏色變得紅潤,柿肉變得稀軟,吃起來既甜蜜又爽口。
對於成熟變軟的柿子,還可以攪面一起吃。雲丘山當地,每年冬季,各家都用小麥、玉米、穀子、豆子放在鍋里,炒熟後磨成面,俗稱熟面(因其性熱,適宜冬季食用)。早晚舀半碗熟面,掰幾顆軟柿子,去皮,與面充分攪勻,吃起來不僅甜酥,而且油香,口感更好。
柿子是一種補品
雲丘山一代留傳著一句話:千年的古槐問老柿。意思就是說柿子樹壽命很多,甚至會超過槐樹的壽命。由引可見它的果實肯定是人們延年益壽的大補品。據醫這界人干提供,經常吃柿子可以潤化皮膚,使皮膚為得更細膩,更有水色;經常吃柿子可以降血壓、活血、生血;經常吃柿子可以生精補腎;經常吃柿子可以利尿,養胃。柿子最大的特點可以澀腸,制止拉肚子。可以說柿子是一種綠色補品。
柿子酒
柿子酒是雲丘山人民的一項專利。
由於雲丘山溝深山高,生長的柿子樹一般樹形又高又大,這對採摘柿子增加了許多難度,所以有相當一部分柿子是通過搖樹枝使其墜落的,破損程度很嚴重,既不便於貯存,也不能製作柿餅,先祖們就發明了一種用破柿子釀酒的辦法,具體操作步驟是:
先把破柿子放在石槽里,用石頭槌將其搗碎至漿狀,然後用大罐裝起來(裝前應先在大罐底部放一些谷稈和蒸饃使用的酵子)。起先放入大罐的柿漿不要過多,等發了酵,柿漿起了小氣泡之後,就用丁字形木棍開始打,等把發了酵的柿漿打到原來的位置,再放入新的柿漿,就這樣輪返打,輪返裝,直至把罐漿滿。裝滿後罐里的柿漿不停地發酵,就需要不停地打,這也是最辛苦的一個工作程序。要是打上好幾罐柿子,有時候連覺都睡不成,要守到罐前不停地打,打的不再往上發酵為止。然後和些泥把罐口封實,等到農閑或者下雪不能外出幹活就開始燒酒。
燒酒,各村都有酒械,酒械跟尺八圈相似,但酒械的高度能有三個鐵圈那麼高。圈上邊是一個鐵揭蓋,這個鐵揭蓋和老百姓蒸饃的鐵揭蓋相似,所不同的是蒸饃用的揭蓋是口朝下,燒酒用的揭蓋是口朝上,用來盛水。把酒械放在尺八鍋上面,里邊放上蒸饃用的鐵箅子,然後把發酵好的柿漿撈出來與麥稈相攪和放在酒械圈裡邊,再把鐵揭蓋口朝上蓋上,鐵揭蓋里邊倒些水,然後下邊開始發水燒酒。
據說燒酒的關鍵在於掌握最上邊鐵揭蓋里邊的水泥。水溫太高,酒會蒸發掉的,水溫過低酒出不來,這得有一定的技術。
當地人把剛釀出的酒頭淋酒,頭淋酒的度數比較高,大約酒精度在55度以上,一般只釀到三淋酒就不再釀了,倒出糟粕又重新開始。
因柿子是補品,柿子酒的功效自然不言而喻。特別是對於腰腿疼痛,可把柿子酒用火點著,在身上擦,輪返多次,療效明顯。
柿子醋
柿子醋也是雲丘山一大特產。柿子醋的製作沒有柿子酒那麼繁瑣。只要把破碎的柿子放在瓦瓮里,瓦瓮的底部有一個象煙頭大的小窟窿, 過月兒半載,瓦瓮里的柿子發酵了,就可以淋醋了。柿子醋酸里帶甜,也是一種純天然食品。
柿餅
柿餅在鄉寧這塊土地唯有雲丘山的柿餅是首屈一指的。雲丘山的柿子品種很多,有窩頭柿子、拳頭那麼大;有火蛋柿子,核桃那麼大;有碟兒柿子,形狀扁圓;有耬疙瘩柿子,形狀象種麥耬疙瘩,頂部尖圓;大部分柿子是圓錐形。
柿餅製作過程是這樣的:首先摘除柿子尾部的萼片,再削它的皮,削皮的過程,當地稱旋柿餅。家家都有旋柿餅的車子,一頭是用鐵打成的三個叉,把柿子插到上面,刀子往上一放,左手一攪,轉一圈,皮就脫光了。這也是個技術活,旋得快的人一個鍾頭能旋一百來斤。削皮之後的柿子要放到用棋子桿編制的蒲席上晾曬,曬二十天左右用手捏上去軟了就行。然後又堆放在一起,用麻袋之類的東西捂蓋好。捂一個星期後,用手一個一個捏成扃圓形狀再次放到蒲席上晾乾。晾得程度不能太干也不能太濕。然後又收起來,用麻袋或者穀草之類再次捂蓋。在捂的期間要不停地觀察,太潮太濕可以掀起麻袋晾一晾,捂上一個多月它就開始出霜了,柿餅也就成功了。
雲丘山的柿餅是一絕,又甜、又綿,尤其是窩頭大的柿餅特好吃,更是送朋友的絕佳禮品。
希望在開發雲丘旅遊業的同時,抓好栽種柿子這一產業,使其發揚光大,使相關的柿子文化成為吸引旅遊者的另一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