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藏族飲食
藏族的飲食文化
藏餐是人們對西藏及廣大藏區菜點的統稱,具體一點說,應該是以拉薩藏餐為代表的藏族餐飲的總稱。
藏族飲食文化的的發展歷史
公元6世紀,藏餐的烹調技術第一次發生較大變化。吐蕃因與中原內地和中亞各國通商,大量烹調原料和技法傳入西藏,使西藏的烹調技術得到了發展,尤其是文成公主入藏,開辟了藏漢兩族飲食文化交融的先河。這時人們開始注重博食和養食。博食,即烹調用的原料品種繁多,遍及糧食、畜乳、蔬菜、瓜果等門類;養食,「醫食同源」,「葯膳同功」。這充分說明當時的西藏醫葯事業在食補方面也有了長足的發展,《四部醫典》給人們展示了西藏烹調原料的豐富資源,並從醫學理論上闡述與飲食有關的上千種本土植物、動物、礦物細化葯理功效。通俗地說,就是告訴人們什麼東西可以吃,什麼東西不能吃,以及怎樣吃;二是中西雅食文化的進入,使西藏葯膳製作漸漸興起,為西藏飲食烹調理論奠定了基礎。
西藏第二次藏式烹調發展階段是18世紀,這一時期是清朝光緒皇帝統治時期,清代筵席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其種類之多,規模之大,菜餚之豐盛,烹調之精美難以表述,當時出現了筵席之最——「滿漢全席」。後來隨著經濟文化交流,藏漢人員的往來,內地飲食文化不聲不響地傳入了西藏。當時藏族人稱「滿漢全席」為「嘉賽柳覺傑」,意思是漢食十八道。當時在拉薩、江孜、日喀則等藏區重鎮街面上的各種蔬菜、瓜果,廚具、器具開始多了起來,一些比較簡單的烹飪技術也流傳到民間,有力地促進了西藏烹飪技術的發展。
在這個時期,西藏的融食、娛、游、樂於一體的飲食文化開始進入上層貴族家庭。但是由於特定的政治、經濟、宗教、文化、地理、交通以及信息等諸多原因,不管是中原的美食佳餚或是從西方傳到南亞、北亞、西亞的西方飲食文化的影響范圍極其有限,只為少數西藏貴族及商人家庭所了解,而西藏廣大農牧區的人們仍靠原始而簡單的烹調方式打發漫長的歲月,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上世紀50年代。
西藏第三次藏式烹調發展階段是上世紀80年代。在改革開放政策的推動下,西藏的旅遊熱,使西藏飲食、烹調業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在吃什麼,怎麼做,怎麼吃的最基本的問題上,開始朝著由簡至繁,由粗至精,由低級到高級的方向發展。新原料不斷補充,廚師地位得到提高,烹調技術不斷交流,甚至還出現了專門的烹調專著。次仁群培所著的《藏餐菜譜》、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藏族常用飲食辭典》、西藏拉薩飯店廚師次仁群培所著的《拉薩地區藏餐菜譜》慢慢揭開了西藏烹調的新篇章,使西藏這一「綠色飲食王國」名揚全國,聞名天下,並逐漸形成一個全新的飲食文化、飲食科學、飲食藝術、飲食禮教和藏民族的飲食特色。
四大藏餐風味
藏餐菜品不多,不分菜系、菜派,但不同地方的菜點風格各異。細細研究藏餐,大致可分為四大風味:以阿里、那曲為代表的羌菜;以拉薩、日喀則、山南為代表的衛藏菜,也叫拉薩菜;以林芝、墨脫、梓木為代表的榮菜;以過去王家貴族及官府中的菜餚為代表的宮廷菜,共有200多種。
羌菜,指高寒牧區的飲食,為高原牧區風味,其菜系風味特色是注重原汁原味,取料單一,重於咸、淡、鮮、酸、香。具有調理適應高山寒涼氣候之功效。以乳酪、牛蹄、酸奶、酥油等為主要原料。
衛藏菜,指拉薩、山南、日喀則等地區使用的飲食。主要是農區或半農半牧區風味,其特色是:取料廣泛,除了奶製品、牛羊肉外,還有各種農作物,因此葷素配合得當,工於火候,調味以鮮咸,淡爽。製作手段也比較豐富,重於煮、炒、燒、悶、炸。如:蘿卜燉牛肉、手抓羊肉等,以秋瑞(奶豆腐)、生牛肉醬而著稱。
榮菜,指低海拔的藏東南地區飲食。取材於高山森林,以菌類野生葯材為主,製作原始、風味清鮮、咸中帶甜、濃而不膩、淡而不薄,尤以烤制香豬見長。
宮廷菜:指在原有的各種藏餐的基礎上,精工細做,博採各家之長而形成的綜合菜餚,材料都取之本土,選料嚴謹、製作精細、技法全面、色澤美觀、滋味清鮮,是藏餐中的精品,各地方的人都能接受。
特色食品
酸奶
西藏的酸奶是由氂牛奶為原料的,酸奶又有兩種,一種是乳酪,藏語叫「達雪」,是用提煉過酥油的奶製作的;另一種是沒提過酥油的牛奶作的,藏語稱「俄雪」。2002年在舊金山舉辦的冬季食品展銷會上,來自世界各國的「大廚」對展銷的各種乳酪進行了品評,最後,西藏的氂牛乳酪被評為最受歡迎的乳酪之一。西藏氂牛奶蛋白質的含量比一般牛奶高,特別適合製作乳酪。一般10公斤牛奶可製作1公斤乳酪,而同樣數量的氂牛奶能制出1.5公斤乳酪,口味也相當不錯,而且是純綠色天然食品。
特色食品
那曲的退(酥酪糕)、普蘭的尼霧汁(醪糟煮油汁)、山南的雞蛋、亞東的魚、拉薩的糌粑、林芝的藏雞燒香菇、昌都的蜂乳醬菜等。
藏式面點
巴差瑪爾庫(酥油澆面疙瘩)、秋爾退(乳酪糕)、卓退(人參果糕)、瑪爾森(酥油麵糕)、扎卡森(藏式薄餅)、米聶菠蘿(乳酪包子)、夏八差(肉炒麵疙瘩)、加熱(酒餅)、夏饃(肉包子)、夏八列(肉餅)、比西(湯心面)、饃東(藏式窩頭)、聽吐(拉麵)、蕃吐(藏面)、列吐(扁面)、巴吐(麵疙瘩湯)、敗塔(帶面)、塔爾細(四角面)、卓吐(打鹵面)、耐吐(青稞打鹵面)、仲吐(青稞粥)、莎吐(蕁麻糊)、崗木吐(青豆糊)、糌吐(糌粑糊)、秋瑞(乳酪糊)、觀膽(青稞酒乳酪紅糖湯)等。贊同1| 評論
❷ 炒麵疙瘩的做法步驟圖,炒麵疙瘩怎麼做好吃
食材
主料
菠菜汁面團
300g
雞蛋
100g
輔料
油
適量
鹽
適量
青椒
適量
生抽
適量
步驟
1.菠菜榨汁和內成綠以面團醒容發半小時
2.搓成長條
3.切成小劑子
4.取一個小劑子在壽司簾上壓扁
5.從簾子上取下
6.全部壓好後放入盤中,也可速凍起來隨時吃隨時下
7.鍋內熱水燒開下麵疙瘩煮至全部漂起來後關火
8.撈入盤中
9.將雞蛋加鹽打散青紅椒切成菱形
10.雞蛋下油鍋內炒熟盛出
11.將紅椒放鍋內放適量生抽和鹽
12.下麵疙瘩
13.放炒好的雞蛋翻炒幾下即可
小貼士
和面時可加入少量的鹽,和好的面團一定要醒一會,這樣做出的麵疙瘩理更筋道。
❸ 麵粉和小蔥怎麼做好吃
蔥油餅:
主料:麵粉520g 開水240g 冷水120g
輔料:蔥花50g 豬板油30g 鹽少許 食用油適量
做法:
1. 我用的是超市裡買的普通麵粉,也就是中筋麵粉,稱500g放入和面容器中,放入一小勺鹽。
2. 倒入240g開水,不要一次性倒入,邊倒邊用筷子攪拌,讓麵粉均勻的吸收熱水。注意,一定要是開水哦。
3. 很快,麵粉就變成了雪花狀,然後加入120g涼水。
4. 後面的工作就交給和面機來完成了,用一檔和二檔來和面,大約20-30分鍾。這個配方的面團會很爛,很軟,容易黏在攪拌棒上,所以隔幾分鍾就要把攪拌棒上的面團取下來,和容器底部的面團混合一下,否則擔心面團和不均勻。
5. 面團水分較多,所以會很粘手,不用管它。蓋上保鮮膜,餳1個小時。
6. 餳面的時候,可以准備配料。蔥花50g,豬板油30g,豬板油記得要把表面的一層透明膜剝去,然後切成小丁。地道的上海蔥油餅需要用到「三油」,豬板油是其一。
7. 第二種油是蔥油餅能分層、內層松軟的關鍵。取20g麵粉,40g食用油,2小勺鹽,攪拌混合,這個就叫做酥油。我的口味淡,所以鹽放的少,大家可以根據口味適當調整鹽的比例。
8. 一個小時後,將面團取出,在料理檯布上抹上一層食用油,這時候三油齊全。將面團在油上面滾一下,就不會那麼粘手了。圖中的面團水的比例有點少,正常情況下,面團應該是軟軟的,塌塌的,不會那麼有型。
9. 將面團分割成一個個小團,每個50g,可以分成17個。單個面團不宜過大,上海點心的特點就是小而精緻哦。面團表面都抹一層油,這樣一來,面團即使擠在一起也不會黏住,如果放冰箱的冷藏室還可以放到隔天用。
10. 取一個小團,先搓成長條,然後壓扁,攤薄,寬約4m,長約30cm。抹過油的面團很好弄,用不著擀麵杖,用手掌壓一壓就可以了,把麵皮壓得稍微薄一點,均勻抹上一小勺的酥油(見第7步),撒上蔥花,放上幾小塊豬油丁。
11. 將它從一端開始捲起,最後收口的地方用手指輕輕撥弄一下,壓壓緊,否則後面煎的時候容易脫開。再將收口的地方朝下,放在檯面上在餳一餳。
12. 一次性多做幾個,因為我後面是三個一起下鍋的,提高點效率嘛。
13. 不粘鍋里倒一點點油,能夠讓鍋底全部塗到油並有一點點富裕即可,之後每煎一鍋都少量的添一點點油。一定要用小火,否則蔥油餅表面一下子就焦了,可裡面還沒有熟。
14. 取一個剛才卷好的面團,豎著放入鍋里,用手扶著防止其倒下,約10秒鍾,底面就已經有點點發硬,定型了。然後拿起來,換一面,依舊用手扶著,大約10秒鍾。
15. 找一個平底的金屬質地的東西,將上面的面團柱壓扁。塑料不耐高溫,玻璃怕裂開,我用的是搪瓷的盆子,用盆子底部將面團往下壓,不要奢望一次就能將它要成餅狀,大概需要壓5-7次,一開始輕一點,再加力,反復幾次之後就能壓扁。
16. 每壓一次都將面團翻個身,這樣能讓壓出來的餅更圓,也方便我們知道哪裡薄了哪裡厚了,可以及時調整力度。50g的面團壓到直徑8-10cm的餅就可以了。通常家裡炒菜的鍋子底部水平的部分直徑約20cm,這樣大小的蔥油餅正好可以一鍋煎三個。
17. 面餅壓好之後就可以先取出放邊上待用,然後從第14步開始重復,做出三個同樣的蔥油餅,一起下鍋煎。煎的時候注意不要頻繁翻身,待底面煎到金黃色,略微有點深色了,翻個身,煎另一面。煎的時候需要時不時將三個蔥油餅換換位置,旋轉個角度,讓其受熱均勻。
18. 等兩面全部金黃,並且用鏟子輕輕敲上去有點點脆脆的感覺,說明已經煎好了,這時候能看到蔥油餅表面有明顯的螺旋狀。滿屋子的蔥油香味讓人直流口水。
19. 上海小吃的一個特點就是要趁熱吃才好吃,蔥油餅也不例外。表面脆,裡面軟,層次清晰,飄香四溢。
小貼士:
1、如果用手和面,會比較困難,因為不像做麵包做饅頭的面團是可以揉到光滑不粘手的,所以家裡有麵包機或者和面機,利用其和面攪拌功能能省不少功夫。
2、煎的過程要有耐心,不可心急,要用小火。
3、將面團壓成餅狀的過程最容易被熱油燙到,一定要小心。
蔥花捲:
主料:麵粉400g 蔥100g
輔料:油適量 鹽適量 酵母適量
步驟:
1.將麵粉加入酵母,清水和面
2.醒15分鍾
3.將蔥切碎
4.面擀餅
5.擀成大餅
6.抹上適量的油
7.撒上蔥花,鹽
8.捲起
9.切成段,用筷子在面團中段壓一下
10.做成心形
11.放入蒸鍋蒸熟即可
小貼士:蒸12分鍾即可
❹ 怎麼做麵疙瘩
1:疙瘩湯的用料很簡單:麵粉、蔥、蒜、蕃茄、雞蛋
用料處理:
麵粉做成麵疙瘩,這一步很重要哦!做成疙瘩,可不是面塊塊呀。
小魚的做法就是把麵粉放進一個小碗里,拿一雙筷子,水龍頭開開,但要很小.水。一滴一滴地滴到碗里,這時就要用筷子不停地攪動。如果水太多就先關了水龍頭快速攪拌。
蕃茄切成小塊,自己覺得合適就行。大蒜和蔥都切成丁。
蛋要打散。
做法:
燒開油,放入蔥花,炒出香味就放剛才切好的蕃茄。翻炒一下。再入入蒜丁炒。接著放入老抽(老抽多少關繫到成品的顏色深淺)鹽、放入適量的水。大火煮開後轉小火,放入蛋花。用筷子向同一方向攪拌,最後放入攪好的麵疙瘩,再煮一下加入味精就行了。注意放進麵疙瘩以後也要攪拌一下以妨粘鍋哦 2:三鮮滴:。麵粉1杯
。西紅柿1個
。雞蛋1隻
。蔥1根
。鹽
。糖
。白鬍椒粉
。香油
。雞湯3杯
。水7湯匙
准備工作:
1。西紅柿切小塊。
2。雞蛋打散,加少量鹽。
3。蔥切蓉。
做麵疙瘩:
1。麵粉和半茶匙鹽放入容器。
2。把7湯匙水一勺勺撒入容器,邊撒邊慢慢攪勻。 要攪到沒有乾粉,最好粉團同樣大小。
放湯:
1。燒開3杯雞湯。
2。放入...
3:我做的是西紅柿疙瘩湯 因為我爸 愛吃酸口的
准備一個西紅柿 少許香菜 少許蔥花
燒開水的同時 准備麵疙瘩 打麵疙瘩一直不是我的長項 第一次用手打疙瘩 結果弄得手上沾滿了麵糊 第二次用筷子打疙瘩 結果筷子上沾滿了麵糊 但不管怎麼說自己想辦法揪出麵疙瘩就行了 有一點注意:麵疙瘩不要太小 太小沒嚼頭 但也不能太大 太大不容易熟 栗子大小的疙瘩最好啦
水開了先下西紅柿 然後下麵疙瘩 我爸喜歡清湯 所以我一般不會把盆里的麵粉到進去 大火 加鹽 也就是2分鍾左右 疙瘩就熟了 嘗嘗湯口鹹淡 少加一點醋 一定要少 因為有西紅柿 湯已經有點酸味了 自己調整吧 如果酸咸合適就可以了 加蔥花和味素提鮮
大海碗盛出 灑一點點香菜 加一滴香油 呵呵~~~~噴噴香 吃吧~~~~~~~~~~~~~~~~~~ 3;原料:麵粉、雞肉、青椒、紅椒調料:鹽、蔥段、薑片、干辣椒、蒜瓣,醬油、花椒、草果、桂丁、植物油製作步驟:1、和面。兩碗麵粉加入小半勺鹽,按同一個方向,用筷子一邊攪拌一邊加水和面,和好面後,蓋上蓋醒15分鍾。2、氽雞肉。雞肉剁成塊。鍋置火上,加入清水,放入雞肉塊,大火燒開,放入兩個蔥段和兩片姜,撇掉血水和雜質氽至雞肉變色後,關水取出。3、撥麵疙瘩。鍋置火上,入水燒開,用筷子蘸一蘸水,將面撥成小疙瘩狀入鍋中,攪拌一下撈出,過一過涼水,控干水分。4、雞肉炒麵疙瘩。鍋置火上,入油燒熱,放入姜和干辣椒煸炒出味,放入雞肉、蒜,烹醬油,再放入用花椒、草果、桂丁做成的調料包,繼續煸炒入味,加水,小火燜20分鍾,加鹽,取出調料包,放入干辣椒、青紅椒炒軟後,下麵疙瘩,拌勻即可。 還有很多很多啦 。。。。祝你吃好喲。。。
❺ 56個民族各有什麼節日
五十六個民族的基本概括: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從遙遠的古代起,中華各民族人民的祖先就勞動、生息、繁衍在中華大地上,共同為中華文明和建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而貢獻自己的才智。
據中國政府考察統計正式確認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共有56個,其他為未識別的民族。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漢族人口比重最大,約佔全國人口總數的91.51%左右,其它55個民族總人口偏少,約佔全國總人口的8.49%左右,故稱其為少數民族。
1、蒙古族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舊歷新年,蒙古語為「查干薩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節亦稱「白節」或「白月」,這與奶食的潔白緊密相關意。此外還有那達慕、馬奶節等。
2、朝鮮族
其節日基本上與漢族相同,主要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老人節等。還有三個家庭的節日,即嬰兒周歲生日、回甲節(60大壽)、回婚節(結婚60周年紀念日)。每逢回甲節、回婚節時,子女、親友、鄰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壽。
3、傣族
傣族的重大節日有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均與佛教有關。
4、東鄉族
東鄉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樣,每年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都來源於伊斯蘭教。
5、布朗族
厚南節是布朗族盛大的年節,每逢農歷三月清明節後7日,即陽歷4月13日—15日舉行。 節日里,主要活動是相互潑水,其儀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樸的傳統方式——迎接太陽的習俗舉行,所以,人們稱之為迎接太陽的節日。
6、怒族
主要節日有:春節,怒語稱「吉佳姆」,又稱盍司節;仙女節,又稱鮮花節,是居住在貢山一帶的怒族的傳統節日,節期為每年農歷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祭穀神,怒語稱「汝為」,原碧江縣匹河一帶怒族的傳統節日,時間為每年的農歷十二月二九日,舉行祭祀活動,祈禱穀神保佑。
7、塔塔爾族
塔塔爾語叫「古爾邦艾提」,是阿拉伯語的音譯借詞,阿拉伯語「卡爾邦」,意為「獻身」。古爾邦節,是在伊斯蘭教教歷12月10日,即「肉孜節」之後70天。古爾邦節、開齋節、聖紀節三大節日。
8、回族
回族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這三個節日都是宗教節日。開齋節,是阿拉伯語「爾德·菲士爾」的意譯,所以也叫「爾德」節,在新疆還有"肉孜"節的叫法。古爾邦節,開齋節後第70天,即伊斯蘭教歷的12月10日,是古爾邦節。古爾邦節也稱「宰牲節」,是穆斯林赴麥加(麥加:伊斯蘭教的聖地)朝覲的最後一天。這一天要沐浴凈身,室內焚香,齋戒半日。
上午人們要去清真寺參加會禮,向麥加叩拜,請阿訇宰牲,將所宰牛、羊肉的一部分分贈親友、濟貧施捨;聖紀節,是紀念先知穆罕默德誕生的日子,這天是伊斯蘭教歷3月12日,也是穆罕默德逝世的日子。紀念活動一般在清真寺舉行,在活動中要誦經演說,講述聖績。有的地方還在這天舉行盛大的爾麥里會(善事宴會),宴請賓客。
9、滿族
滿族受漢文化的影響,節日與漢族相近,重視過農歷新年。正月十五過燈節,正月二十五祈求來年過「添倉節」,農歷二月二是「鎖龍」的日子,還有五月端五,六月六「蟲王節」,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添倉節,每年正月25日,滿族農村家家講究煮黏高粱米飯,放在倉庫,用秫秸桿編織一隻小馬插在飯盆上,意思是馬往家馱糧食,豐衣足食。
第一天,再添新飯,連著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兩把鋤頭插在飯上。這個節至今在東北農村保留著;蟲王節,六月天,易鬧蟲災,居住在遼寧省岫岩、鳳城一帶的滿族過去在六月初六這天,一戶出1人到蟲王廟朝拜,殺豬祭祀,求蟲王爺免災,保證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蟲王節祭祀掃活動,但家家要在這一天晾曬衣物,以防蟲蛀。
10、黎族
黎族的節日與黎族的歷法有著密切的關系。解放前黎族的節日,在鄰近漢族地區和黎漢雜居地區,大多都用農歷,節日與漢族相同,例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就黎族來說,過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節日是春節和三月三。
11、納西族
納西族人民的節日有許多與漢族相同,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但春節的活動內容卻與漢族不同,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同西南許多民族一樣,納西族也有火把節。而本民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是騾馬會、農具會、龍王會和朝山會。
12、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有古爾邦節和開齋節聖紀節。
13、烏孜別克族
烏孜別克族主要有開齋節、古爾邦節,諾魯孜節。
14、獨龍族
獨龍族的傳統節日只有一個,人們稱「卡雀哇」或「德里哇」,意為年節,時間在農歷臘月中,具體時間由各家或家族自己定,時間長短視食物准備情況而定,節日期間,人們要舉行 祭山神儀式,唱歌跳舞。
15、藏族
藏族的節慶活動很多,幾乎每月都有一個節日,而且民間節日和宗教節日互相穿插。傳統節日中以藏歷新年、沐浴節、雪頓節和望果節最有規模、最具特色。此外還有達瑪節、賞花節、上九節、郎扎熱甲節、俄喜節、羅讓扎花、沐浴節、驅鬼節、響浪節、酥油花燈節、望果節、轉山會等等。
16、侗族
各地侗族大多要過春節,時間也是正月初一。有些地方在10月底或11月初擇日過侗年。4月8日或6月6日為祭牛節,節日時不準使用牛。此外,還有搶花炮的花炮節,吃新米的吃新節,停止生產活動,以及各姓氏自己過的姓氏節及趕歌會、姑娘節、鬥牛節、花炮節等。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節,各地舉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縣來說,是正月初三(農歷,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祿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卻是十月二十六。
花炮分為頭、二、三炮,包炮都繫上一個象徵幸福的鐵圈,外用紅綠線包紮。燃放時以火葯鐵炮為沖力,把鐵圈沖上高空。當鐵圈掉下來時,人們便以鐵圈為目標,蜂擁爭奪,謂之「搶花炮」。據說,誰搶得花炮,誰在這一年裡就能人財兩旺,幸福安康。集會地點還唱侗戲、演彩調、吹蘆笙、「多耶」、打籃球等助興。花炮節是侗族人民最熱鬧的節日。
17、傈僳族
傈僳族的主要節日有澡塘會、收獲節、過年節等。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傳統的刀桿節,在節日會場的中央,豎起兩根約20米的粗大長桿,上面像梯子一樣綁上36把長刀作為橫檔,刀口向上,謂之刀桿。正午時刻,鞭炮鼓點齊鳴,五名傈僳族漢子身著大紅袍,頭戴藍布帽,在刀桿下將斟滿的白酒一飲而盡,縱身跳上刀桿。他們雙手扶握住上層的刀面,赤腳蹬著鋒利的刀刃,勇敢地攀援而上,爬至桿頂,取出鞭炮燃放,一時間鞭炮聲歡呼聲響成一片。爬桿者下來後,人們紛紛向他敬獻美酒,能爬刀桿的人在傈僳族中很受尊敬。
爬桿結束後,青年男女還進行丟煙包活動,男女各站一邊,互相投擲,如果姑娘接著小夥子的煙包,並收藏起來,就說明姑娘接受了小夥子的愛慕之情。闊什節,「闊什」是傈僳語的譯音,「歲首」之意。闊什節,是傈僳族人民的節日。在農歷正月初一至十五日之間舉行,歷時兩三天。相當於漢族的春節。
18、毛南族
春節放鳥飛、端午找草葯。毛南族也過端午節,還有南瓜節、重陽節。
19、俄羅斯族
俄羅斯人傳統的民族節日主要與宗教信仰有關,每年公歷的1月7日俄羅斯族均歡度聖誕節。紀念耶穌降生。
20、鄂倫春族
鄂倫春族的主要節日是農歷新年。
21、維吾爾族
傳統節日有肉孜節(即開齋節)、庫爾班節(即古爾邦節)和諾魯孜節節。
22、瑤族
瑤族的民族節日較多,主要有盤王(即盤瓠王,畲、瑤族傳說中的始祖,傳說是一隻名叫「盤瓠」的龍犬)節、達努節等。達努節是為紀念創世女神密洛陀而過的節日,日期為農歷五月二九日。此外還有「耍歌堂」節,又叫「耍望」節、曬衣節、乾巴節、月半節、祝著節等。
23、佤族
佤族和漢族一樣過春節。還有插種節、新米節。
24、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人的節日分傳統節日與宗教節日。宗教節日則指伊斯蘭教的三大節日。
25、仡佬族
祭山、吃新、過年,是仡佬族普遍過的三大節日。
26、鄂溫克族
鄂溫克族不管是牧民、獵民還是農民,都以農歷新年為主要節日。臘月二十三日要祭火神。牧區五月二十二日要過「米闊魯」節,實際是由一種生產活動演變而成的節日。這一天,要統計牲畜的數目,給馬剪鬃尾、打烙印。人們在5月初五早起采艾蒿戴在頭上,去河邊洗臉、沐浴,以求安康。牧區還有「祭敖包」,這是從宗教祭祀演變成的節日,要舉行賽馬等活動。
27、苗族
苗族的傳統節日有苗年、四月八、龍舟節、吃新節、趕秋節、花山節、晾橋節等。其中以過苗年最為隆重。苗年相當於漢族的春節,一般在秋後舉行。
28、白族
白族人民主要節慶活動有大過年、三月街、繞三靈、火把節、耍海會 、拜日望等。同漢族相同,也過清明、端午、中秋等。其中三月街、火把節饒有特色。
29、畲族
畲族主要過三月三和畲族畲族春節。
30、土族
土族傳統的節日春節、端陽節與漢族相同。本民族的節日和廟會有舊歷正月十四佑寧寺官經會,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四等。
31、錫伯族
錫伯族的傳統節日有春節、端午節等,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要算是抹黑節和西遷節。
32、德昂族
有關門節和開門節,宗教節日有「進窪」(關門節),是虔誠的佛教徒最大的凈居把齋節日。還有潑水節。
33、彝族
彝族年,是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彝族人民的年節。根據彝族的歷法,一年10個月,每月36天。年節無固定日期,一般在金秋10月上旬擇一吉日舉行,此外還有跳公節、插花節及二月八年節等。
34、土家族
土家族的傳統節日中,「以趕年」最為隆重,每年農歷春節,漢族過除夕,土家族部是在漢人至少提前一天過年,所以叫「趕年」,土家族過「小年」,也要比漢人提前一天。還有土牛毛大王節。
35、達斡爾族
達斡爾族的節日有春節、中秋節等,大致與漢族的傳統節日相同。但達斡爾人對這些節日卻有自己傳統的節慶習俗特點。
36、阿昌族
耍白象是阿昌族傳統節日。
37、保安族
民族傳統節日也都是伊斯蘭教的重大節日,如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等。
38、珞巴族
珞巴族以桃樹開花為歲首,月亮周期變化12次為1年。每年莊稼收獲後,珞巴族都要舉行近兩天的豐收節,叫做昂德林節。節日期間全村男女身穿盛裝,各家端出准備好的美酒,共享節日食品。
39、壯族
三月三歌會、春節、陀螺節、隴端節、吃立節、婭拜節等。
40、哈尼族
「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節日,因在農歷十月間進行,故又稱「譯臘和實」,即十月年。「好收」,是元江縣那婼一帶哈尼族三大節日之一,雖不及「扎勒特」和「苦扎扎」那麼隆重,但它特別重要,當地哈尼族認為,不過此節,新的一年尚未真正來到,十月歲首也只是個序幕。「好收色」是「染黃飯」的意思,當地漢族稱之為「黃飯節」或「二月年」。
當地哈尼族以此節祭獻倉摩米天神的使者布穀鳥和「筆苦」鳥,因此節日是在聽到布穀鳥和「筆苦」鳥的第一次呼叫之後,選擇一個亥豬日舉行,節日一天結束;「矻扎扎」節,每年夏歷五月的「矻扎扎」,是滇南哀牢山一帶哈尼族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歷時3—5天,其慶典活動極為隆重;「耶苦扎」,是西雙版納一帶哈尼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從每年農歷六月的第一個屬牛日(哈尼人的吉日)開始,節期3—5天,過節期間,人們都停止上山生產勞動,在家裡吃喝玩樂,或外出走親串友。節日期間,還舉行賽馬、打陀螺、跳竹筒舞等活動。
41、拉祜族
拉祜族統一的節日有五個,即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火把節和八月月圓節。其中春節是最大有節日。這些節日的來歷和過節的內容,都有其本民族的特色。按照拉祜族的歷法,一輪12天,一月30天,一年12月,後來按照漢族的歷法三年潤一個月,但他們還是潤月不潤節,所以在拉祜族地方,碰上潤月年,就會出現過兩次節和過兩次年的情況。有的地方過前一個月的節,不過後一個月的節。
42、仫佬族
仫佬山鄉幾乎每1個月都有節日。由農歷正月初一春節(即農歷年)開始到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灶王爺上天,十二月三十日(大年)或十二月二十九日(小年)的除夕,全年的每個節日都有其活動的形式與風格。有春節、二月春社日,牛生日、祭真武等。
43、普米族
普米族節日,主要是「大過年」、「大十五節」、「供岩洞」、「轉山會」、「嘗新節」等,這些節慶活動,多與生產勞動和宗教習俗有密切的聯系。
44、基諾族
這是紀念基諾族創世紀祖阿嫫堯白的紀念日,一般在6月間舉行,歷時3天。阿嫫堯白創造了基諾族及其山川、日月、動物、植物,最後在造田運動中遭人暗算而殉難。基諾族的節日與祭祀活動基本不分的。
45、布依族
查白歌節是布依族的重大節日。每逢農歷六月二十一日這天,貴州、廣西、雲南三省區邊界的布依族青年男女就從四面八方聚集在興義縣的查白場,舉行盛大的歌會。歌節上的浪哨(唱歌)是布依族青年男女的社交戀愛活動。浪哨時要互甩糠包,包上綴有多條綉花穗須,拋甩時猶如彩蝶漫天飛舞,十分好看。此外還有布依族的大年辰、布依族三月三、布依族四月八、六月六等。
46、哈薩克族
節日主要有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和納吾魯孜節。前三個是源於伊斯蘭教的節日。納吾魯孜節是哈薩克族傳統節日。「納吾魯孜」是哈薩克語「送舊迎新」之意,節期在民間歷法的新年第一天(公歷3月22日前後)。
47、水族
水族有許多傳統節日,最隆重的當推「端節」。水族有自己的歷法,「端節」就選擇在水歷十二月至次年二月(相當於農歷八月至十月),時值大季收割、小季播種,也是水歷的年終歲首,因此是辭舊迎新、慶賀豐收、祭祀祖先的盛大節日。
48、羌族
羌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是羌歷新年,羌語稱「日羌節」,時間是農歷十月初一。另一年節日是「祭山大典」,又稱祭山會、山神會等。
49、塔吉克族
節日分傳統節日和宗教節日兩大類。迄脫乞迪爾節是他們的傳統節日,每年三月舉行。宗教節日就是伊斯蘭教的三大節日。塔吉克族不封齋,所以開齋節不如其他兩個宗教節日熱鬧。該族最隆重的宗教節日是巴羅提節,亦稱燈節,每年齋月前兩個月舉行。
50、京族
京族歲時習俗中隆重的民族節日為「唱哈節」,包括祀神、祭祖、文娛和鄉飲四項重要活動。「唱哈節」的日期各地有所不同。澫尾、巫頭兩地在農歷6月初十,山心在8月初十,紅坎在正月十五。「唱哈節」在哈亭內舉行。各地都建有「哈亭」,各村「哈亭」選用上等木料,有獨特的民族形式。
51、高山族的節日
台灣高山族的排灣人,每年十月金秋季節,各個部落都要舉行豐收節的盛會。熱情的排灣人總是請來許多客人,一起慶祝豐收。人人把家中的好酒好菜帶到盛會地點,首先敬族長或村長一杯「敬長酒」,祝願大家幸福快樂。然後以酒代茶,任客人狂飲。高山族的春節別具特點:其一,以往每當除夕夜晚,一些寺廟里要演出「避債戲」,欠債欠租的人躲進寺廟里看戲。
其二,全家人在大年夜裡,要一齊圍坐在放火鍋的大圓桌子前聚餐;其三,「走春」,是民間「拜年」的俗語,特別盛行,走春人所到之處互致祝福,主人以裝有糖果、甜菜的食盒款待;其四,春節期間,高山族同胞有吃「長年菜」的習俗。長年菜也叫「芥菜」,吃這種菜預示壽命長。住在台灣蘭嶼島上的高山族雅美人的婦女,大都留著長長的頭發,每逢年節,她們便在村寨草坪上翩翩起舞,隨鼓樂有節奏地把頭發拋前拋後,一揚一落。據說跳這種長發舞,是祝父母長輩延年益壽之意。
52、漢族節日
漢族的節日很多,主要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元宵節、中秋節等等。過「春節」又稱為過年,是漢族人千百年來的傳統節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過年時,除夕要守歲,初一要拜年。
漢族傳統節日,主要有臘祭、祭灶、春節、元宵、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
53、赫哲族節日
烏日貢節 「烏日貢節」產生於1985年,意為娛樂或文體大會,每兩年舉行一次,時間在農歷五月中旬,節期2至3日,地點在同江市與饒河縣赫哲族聚居區輪流。
54、門巴族節日
門巴族的節日主要有兩大類型,一類是宗教節日,一類是歲時年節。宗教節日主要在曲科節、薩嘎達瓦節、主巴大法會、達旺大法會,歲時年節主要有門巴族新年。
曲科節:在每年的六月莊稼成熟時舉行。過節時人們聚集起來,舉行隆重的朝拜儀式,然後在喇嘛和扎巴的帶領下,背經書舉經幡,圍繞村莊和莊稼地轉一周,祈求神靈保佑,人丁興旺,莊稼豐收。群眾自備酒飯,在地頭田間載歌載舞,整個活動進行2—3天。
薩嘎達瓦節:相傳藏傳佛教的佛祖釋加牟尼誕生和圓寂的日子是藏歷四月十五日,為了紀念這一天,門巴族地區的所有寺廟念經祈禱,舉行各種宗教活動。到時每家都要拿出一定數量的糌粑、酥油和青稞酒,交給寺廟,寺廟的喇嘛再把糌粑做成「措」分給大家吃,眾人互相敬酒吃喝,到晚上,每家房前屋後還要點酥油燈,以示慶祝,並把這一天作為進入農時的標志,從這一天開始,人們就要開始做農活了。
主巴大法會:是墨脫宗全宗性的大法會,在豐收年的十一月至十二月間舉行,歷時3—18天不等,歉收之年不舉行。主要活動有念經、跳神、演出宗教戲劇等。人們自備酒肉、食物,歡聚一起,白天飲酒觀看跳神表演,夜晚在野外點燃篝火,載歌載舞,歡度節日。
達旺大法會:在每年的藏歷十一月二十九日舉行,歷時三天。節日里,人們除了觀看跳神表演、傳統戲劇《卓娃桑姆》、跳氂牛舞等,還要舉行一些自娛活動,如賽馬、拔河、射箭等。
55、裕固族節日
裕固族的節日主要有春節、剪馬鬃節、祭祀「騰格爾汗」活動和藏傳佛教的宗教節日。祭「騰格爾汗」儀式源自古老的薩滿教習俗。「騰格爾」在裕固語中是「天」的意思,「汗」是神的意思,「騰格爾汗」即「天神」(也稱「長生天」)。從初一到十五為宗教節日的正月大會,寺院多舉辦酥油燈花展,僧人頭戴牛頭馬面等假面具跳「昌木」(護法)舞,邊跳邊念念有詞,場面十分隆重。
剪馬鬃節
在每年農歷四月中旬擇日舉行,一般為期兩天。屆時馬主要准備酥油、奶茶、青稞酒、手扒肉等食品及剪馬鬃用的盤子,盤子里還放置一座用炒麵疙瘩壘成的7至8層小塔,塔上澆有酥油,凝固的酥油可使塔固定在盤里。塔表示四面八方平安富足。剪馬鬃的剪刀把上也系條吉祥的白色哈達。
56、景頗族節日
景頗族的節日有全民性的傳統目瑙縱歌節、生產方面的新米節、南瓜節、包穀節、青年人的能仙節等。
目瑙縱歌節:是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景頗族支系叫「目瑙」, 載瓦、龍峨、勒期等支系稱「縱歌」,現在統稱為「目瑙縱歌」,其本意均為「跳舞」。每年農歷正月十五舉辦,一般為期2—6天,時間取雙不取單。舉行慶典活動時,首先要選擇一塊風水良好的吉祥之地作為場地,在場地中央豎立4棵目瑙柱,每棵柱上都畫有精美而富有象徵意義的圖案,正中間交叉著兩把長刀和寶劍。
緊靠目瑙柱是兩座奏樂高台,圍繞高台的木樁上掛有各種樂器,如鋩鑼、大皮鼓等。以目瑙柱為中心,用竹片等圍成一個圓圈,來自四面八方的族胞和來賓在「瑙雙」(領舞)的率領下踏著鏗鏘的鼓點,伴著豪壯的樂聲翩翩起舞。相傳在久遠的年代惟有太陽的子女才會跳目瑙舞。一次太陽王舉行盛大的「目瑙」慶典,邀請地球上的鳥類前去參加。
雀鳥們學會「目瑙」舞後回到地上跳時被景頗族的先人看到,大家一同去觀看並學會了跳「目瑙」舞,流傳至今,成為一個民族盛大的慶典。舊時「目瑙縱歌」主要有山官和有財力的人主持,用於祭祀、慶祝農業豐收和戰爭而舉辦,還請董薩前來主持和組織,吟唱景頗族的創世史詩,殺牛宰雞祭鬼魂。
1980年以後,中斷了20餘年的節日重新恢復,其內容和形式有了很多新的變化,屏棄了原來念鬼祭鬼的內容和程序,增加了很多新的內容。
新米節:是慶祝豐收的節日,每年在穀子成熟未正式收割前舉行。新米節前,主人將自己地里長的最好的穀子收回來,曬干,舂好,並備好酒菜。在節日的那天,邀請鄰里來做客,用新米煮飯,讓大家來品嘗。在宴慶開始之前,主人要舉行祈禱儀式,感謝谷魂和眾鬼給了一個好收成,並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人蓄平安,獲得更大的豐收。新米節實際上也是個交流生產經驗和生產技術的農耕交流會,人們一邊飲酒談笑,一邊談論農事,談論來年的計劃。
能仙節:是景頗族青年男女為主的聚會、唱歌跳舞的節日。一般在每年的農歷二月十日舉行。這個季節正值春回大地,萬物生長,辛勞一年的青年男女利用這一農閑的好時節,依照傳統在依山傍水的平坦地方舉行能仙節。節日里,男女青年穿上節日的盛裝,佩帶各種的裝飾品,聚集在一起,進行民歌、射擊、打彈弓、刀舞等比賽。
(5)炒麵疙瘩擴展閱讀:
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中央政府調查統計正式確認的民族共有56個,其他為未識別民族。
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其中漢族人口比重最大,約佔全國人口總數的91.51%左右。其它55個民族總人口偏少,約佔全國總人口的8.49%左右,故稱其為少數民族。[3]未識別民族人口為640101人。
56個民族-網路
❻ 怎樣在家做白麵粉炒麵
前提是准備好基本的炒麵工具。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要想做炒麵,必須使用大鐵鍋,還得用小火慢熬,木棍不能填在鍋里,一燃起來,火勢不能控制,但脫粒的玉米棒和豆穰兒都行。
還要選擇平底鏟子,平鏟子能方便快速的翻炒麵粉,還能一鏟到底,直觸鍋底,以防麵粉炒熰粘鍋,最關鍵的作用是還能在翻面的過程中壓碎粉疙瘩,使疙瘩重新以麵粉的形式入炒,還能防止麵粉變熰。
用面的時候也有量的講究,鍋是挺大的,但是不能像熬紅薯米湯一樣多加米和紅薯,材料越多,熬出來的粥好喝。在炒麵時,一次最好用一瓢半的面下鍋,這樣的量能保證每粒麵粉都能得到最好的翻炒,都能和熱鍋面有直接的接觸,使得入鍋的麵粉能獲得均等的機會,完成自己蛻變,實現自己的價值,讓喝到的人感到暖暖的幸福。
麵粉入鍋以後,要格外的小心,這是炒麵成功的重要環節。要用平底鏟子不停地翻炒,因為麵粉最怕炒熰,一個不小心,鍋底熰了,整鍋的炒麵也就毀了。此時還需燒火工的配合,要使火苗一直以慢火延續的燃下去,直到炒麵出鍋。
這個過程是漫長的,也是考驗人耐心和燒火技巧的時候,大家都以為燒火很簡單,只要一直填柴火就行,其實不然,需要技巧和感覺。需要一個人和鍋里的飯建立某種微妙的聯系,想像著自己就是鍋里食物的,不用計算時間,也不用藉助其他工具,塞柴火的手停了,食物也燒到了最合適的溫度,也是自己想吃的味道。這道工序完成,炒麵也就完成80%。
判斷炒麵炒好的標准就是看炒麵的顏色。當麵粉由白色變成棕色再到暗紅色,俗稱膠泥色的時候,炒麵就可以出鍋了。把炒麵盛出大鐵鍋的時候也要小心,速度一定要快。不然,顏色就要變了,還有可能糊掉。農家廚房最常用的也是最適合晾曬食物的用高粱莛納的鍋拍就登場了,可以把剛出鍋的炒麵均攤在鍋拍上。
炒麵出鍋以後還不算完,這只是完成了整個過程的90%。還有一個容易遺漏的過程,就是撣面。再小心,也會有因水汽而凝結的炒麵疙瘩。細簺鑼是撣面的御用廚具,最後撣出來的疙瘩可以用擀麵杖給碾碎,還可以服用,至此,炒麵的製作過程也結束了。
等炒麵的溫度冷卻下來,就可以燙炒麵糊塗了。燙炒麵也有技巧,需要先放炒麵後放水,還要求邊倒水邊用筷子攪拌,這樣炒麵的香氣就能溢出來了,這樣燙出來的炒麵才是一碗真正的炒麵,更能勾起你的食慾
❼ 我在北京吃過的炒麵疙瘩怎麼做
炒麵疙瘩將麵粉加水揉成面團,切成比黃豆略大的圓疙瘩;將清水燒開,邊倒入疙瘩,邊用鍋鏟順一個方向攪動;水倒完後,每隔一兩分鍾攪動一次,等開鍋後再煮五六分鍾,直到疙瘩全部浮出水面時,撈入涼水盆中過一下待用;將牛肉切成絲或末,各種青菜洗凈切好;在鍋內放入芝麻油,用猛火燒到六成熱,放入牛肉絲,半分鍾後,加入油、醋、鹽再炒一會兒,接著放入煮熟的疙瘩翻炒,約半分鍾後,加入鮮菜再炒片刻,盛入盤中即成。
❽ 怎麼用南瓜和面做美食
炒蒜辣番茄南瓜麵疙瘩
材料
"巴西利+細香蔥末 適量","蒜 4","辣椒 1","自製油漬番茄 1大湯匙","橄欖專油 2湯匙","鹽 1茶匙","巴馬乾酪(parnmesan) 照喜屬好多寡","黑胡椒 照喜好多寡","中筋麵粉 1半的南瓜量","南瓜一顆 1"
做法
南瓜蒸熟趁熱用湯匙壓爛南瓜跟中筋麵粉和少許鹽大約一比一揉到不沾手為止,如果南瓜蒸熟後比較溼軟就看情況添麵粉。揉好用保鮮膜封起來放著稍微鬆弛,用不完放在冰箱可以保存。要吃的時候拿需要的量出來使用就好麵粉要用中筋麵粉吃起來比較Q
南瓜面團捏小塊,如果要煮乾的麵疙瘩,用叉子什麼壓一下痕跡,會比較可以巴著醬汁。捏好後用水煮5分鍾瀝乾,留一碗煮麵水。
用了自製番茄干切碎和大蒜泥、辣椒末一起用橄欖油炒香,
加入煮好的麵疙瘩、煮麵水、鹽一起拌炒,湯汁會因為煮麵水因為有麵粉的關系湯汁會變稠,放入菇類、parsley末和細香蔥末拌勻
裝盤撒上黑胡椒和刨一些巴馬乾酪。好好吃的炒麵疙瘩就完成了
❾ 辣炒麵疙瘩的做法步驟圖,辣炒麵疙瘩怎麼做
食材用料:
麵疙瘩1份
豬肉絲1份
辛辣粉少量
冰糖少量
青蔥2根
辣豆瓣醬少量
醬油少專量
菜譜做法:
1.准備麵疙瘩屬一份、豬肉絲、辛辣粉、冰糖、青蔥、辣豆瓣醬、醬油(蚝油、醬油膏)都行
2.小火熱油後,加入辛辣粉、冰糖
3.輕炒幾下
4.再放入辣豆瓣醬,也是輕炒幾下
5.加入豬肉絲
6.放入少許的醬油或醬油膏、蚝油
7.加入半碗水
8.放入剛煮熟的麵疙瘩
9.之後大火翻炒大約一分鍾
10.最後放青蔥來增加味道
11.一樣翻炒一分鍾就好了
❿ 為什麼北方人二月二的要土吃炒麵疙瘩
我是北方人,沒聽過吃這東西,一般要吃豬頭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