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皮膚病常見的有哪幾種
皮膚病的種類:
①皮炎濕疹類;如放射性皮炎、過敏性皮炎、日光性皮炎、接觸性皮炎、脂溢性皮炎、蟲咬性皮炎、神經性皮炎、沙土皮炎;濕疹、皰疹樣皮炎、口周皮炎、淤積性皮炎、稻田皮炎、葯物性皮炎、化妝品皮炎
②病毒感染類:各種疣;帶狀皰疹、單純皰疹、汗皰疹、麻疹、傳染性紅斑、小兒丘疹性肢端皮炎、Kaposi水痘樣疹、風疹、幼兒急疹、、;
③色素變化及斑痣類:
色素減少性皮膚病,如花斑癬(汗斑)、白色糠疹、白癜風、白化病、斑駁病等;
雀斑、紫癜、黑子、蜘蛛痣、黃褐斑、多形紅斑(貓眼瘡)、熱激紅斑、色素痣、太田痣、老年斑、暈痣、粘膜白斑、;
④真菌感染類:癬、灰指甲(甲癬)、手癬(鵝掌風)、貓癬、足癬、桃花癬、麴黴病、著色芽生菌病、隱球菌病、癬菌疹、頭癬、體癬(股癬)、腳癬、疊瓦癬、念珠菌病
⑤皮膚腫瘤類:皮膚血管瘤、鱗狀細胞癌、常見皮膚良性腫瘤、老年疣、神經纖維瘤、表皮痣、皮膚鱗狀上皮癌、皮角、毛發上皮瘤、皮脂腺腺瘤、黑頭刺痣、汗管瘤、皮膚纖維瘤、血管瘤、平滑肌瘤、皮膚轉移性腫瘤、葡萄酒樣痣、淋巴管瘤、皮膚骨瘤、惡性黑色素瘤、惡性雀斑樣痣、蕈樣黴菌病、皮膚癌、黑色素瘤、皮脂囊腫(粉瘤)、惡組、蕈樣肉芽腫、濕疹樣癌;
⑥寄生蟲、昆蟲、動物性皮膚病:皮膚黑熱病、皮膚阿米巴病、皮膚包蟲病、血吸蟲病、皮膚肺吸蟲病、鉤蟲皮炎、蜈蚣咬傷、蜘蛛螫傷、虱病、毒魚刺傷、毒蛇咬傷、跳蚤叮咬、蜱螫傷、匐行疹、皮膚絲蟲病、蜂螫傷、蠍螫傷、桑毛蟲皮炎、隱翅蟲皮炎、海蜇皮炎、蚊蟲叮咬
⑦毛發、甲:多毛症、禿發、脂溢性禿發、腋毛癬、皮脂溢出症、斑禿、老年白發、精神緊張性白發病、少白頭、漏斗部毛囊炎、膿腫性穿掘性頭部毛囊周圍炎、甲板營養不良、甲凹陷症、甲板縱裂、甲層裂症、脆甲症、橫溝甲、厚甲症、鉤甲、甲剝離症、杵狀甲、點狀甲、甲外傷、甲周腫痛、咬甲癖
⑧遺傳性皮膚病:色素失禁症、蛇皮癬(魚鱗病)
⑨其他:酒渣鼻、痤瘡、多發性癤腫、、手足脫皮症、老年瘙癢、妊娠皮膚瘙癢、川崎氏病(急性發熱性皮膚粘膜淋巴結綜合征)、足菌腫、無汗症、夏令癢疹、胼胝(老繭)、凍瘡、多形性日光疹、褥瘡、狐臭、腳臭、系統性紅斑狼瘡、葯疹、唇炎、粟丘疹(粟粒疹)、皮贅、瘢痕、皮膚枯萎症、肉芽腫性皮膚鬆弛症。
2. 簡述急性放射性皮炎的臨床表現。
(1)一度:常於暴露後6天出現,如劑量過大可在24小時內發生,12天左右達到高峰,3~4周後消退。照射部位僅出現紅斑,可有暫時性脫毛;伴灼痛和刺癢感。
(2)二度:病期1~3個月。表現為局部紅斑、水腫和水皰,破潰後出現糜爛和結痂,可遺留色素沉著或色素脫失、毛細血管擴張、皮膚萎縮及永久性毛發脫落;自覺明顯灼熱及疼痛。
(3)三度:損害累及真皮深部、皮下組織甚至深部肌、骨骼,表現為顯著紅腫,可出現壞死和潰瘍,潰瘍常持續多年不愈,愈後留下萎縮性瘢痕,有些可為永久性潰瘍,潰瘍和瘢痕易發生癌變。
二、三度放射性皮炎可伴全身症狀如乏力、頭痛、頭暈、惡心、嘔吐、出血等,可有白細胞減少及繼發感染。
3. 什麼是放射性皮炎
各種類型的電離輻射包括微粒子波和電磁波引起的損傷稱放射性損傷,其中最主要是放射性皮炎。早在X射線被發現的1896年,Macruse即報告了X射線對皮膚損傷的臨床表現。1900年,Walknoff報道一例鐳引起的放射性皮膚損傷病例。在我國,隨著放射線較普遍地用於臨床診斷和治療、核工業技術的推廣等,放射性皮炎的發病正在逐漸增多,值得臨床工作者注意。
放射性皮炎是各種類型的電離輻射(包括微粒子波和電磁波)引起的皮膚及皮膚附屬器的各種早期及晚期的炎症性病變。
(1)病因。各種類型的電離輻射均可使皮膚產生不同程度的反應,其中特別是α、β、γ射線和X射線以及電子、核子和質子的放射易引起皮膚病變。
本病多發生於從事放射工作的人員,防護不嚴格,或未按操作規程作業,致使短時間內接受大劑量放射線或接受放療累積量過大等情況。電離輻射對生物組織損傷的基本病變是相似的,即細胞核的DNA吸收了輻射能,導致可逆或不可逆的對DNA合成和細胞分化方面的影響,引起細胞基因突變,進而出現一系列皮膚炎症性反應和損傷。
(2)臨床表現。根據發病時間的長短,分為急性、慢性放射性皮炎兩種。
①急性放射性皮炎。往往由於皮膚受到一次或多次大劑量電離輻射後引起,但敏感者即使劑量不很大也可發病。潛伏期因劑量和個人耐受性不同而長短不定,一般約8~20天。按病變程度可分為三度。
第一度:僅見紅斑,於毛囊口更明顯,初鮮紅後轉為暗紅,或有輕度水腫。自覺灼熱與瘙癢,3~6周後出現脫屑或色素沉著。
毛發脫落見於暴露後3周,可或不可再生。
第二度:紅斑水腫和水皰。水皰破後成糜爛面,自覺灼熱或疼痛。
病期長短不一,愈後留色素脫失、色素沉著、毛細血管擴張和皮膚萎縮等。脫發均為永久性的。
第三度:累及真皮深部或皮下組織。紅斑水腫後迅速出現組織壞死,形成頑固性潰瘍,可深達骨組織,基底有污穢的黃白色壞死組織。自覺劇痛,很難痊癒。愈後留萎縮性疤痕、色素沉著、色素脫失和毛細血管擴張。反復不愈者可繼發癌變。
②慢性放射性皮炎。多為長期反復小劑量(亞紅斑量)照射蓄積引起,或由急性放射性皮炎轉變而來。潛伏期數月至數十年。緩慢隱匿地進展,特徵性表現為皮膚乾燥、萎縮、變薄、發硬、無毛,繼而出現毛細血管擴張及不同程度色素減退或色素沉著。無明顯炎症過程。自覺瘙癢或燒灼感,以後可伴潰瘍形成、疣狀角化過度及皮下纖維化,甲色晦暗,甲板增厚、縱脊、脆裂,毛發稀疏脫落。
皮損處可繼發癌變。據統計,其發生率約10%~29%不等。最常見的是基底細胞癌,其次為鱗癌。
(3)治療。本病以預防為主,治療主要為對症處理。
4. 放射性皮炎的臨床表現
1.急性放射性皮炎
由於一次或多次大劑量放射線照射引起,但敏感者即使劑量不很大也可以發病。潛伏期因放射線的劑量和各人的耐受性不同而長短不定,8~20天。可分成三度:
(1)Ⅰ度 初為鮮紅,以後呈暗紅色斑,或有輕度水腫。自覺灼熱與瘙癢。3~6周後出現脫屑及色素沉著。
(2)Ⅱ度 顯著急性炎症水腫性紅斑,表面緊張有光澤,有水皰形成,皰破後成糜爛面。自覺灼熱或疼痛。經1~3月痊癒,留有色素沉著、色素脫失、毛細血管擴張和皮膚萎縮等。
(3)Ⅲ度 紅斑水腫後迅速組織壞死,以後形成頑固性潰瘍。潰瘍深度不定,一般可穿通皮膚及肌肉,甚至骨組織。潰瘍底面有污穢的黃白色壞死組織塊。自覺劇痛。很難癒合,愈後形成萎縮性瘢痕、色素沉著、色素脫失和毛細血管擴張。損害嚴重者大血管閉塞,肢體發生乾性壞疽。在潰瘍和瘢痕上可繼發癌變。
Ⅱ、Ⅲ度可伴全身症狀,如頭痛、頭暈、精神萎靡、食慾不振、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出血及白細胞計數減少等,嚴重者可危及生命。
2.慢性放射性皮炎
多為長期、反復小劑量放射線照射引起,或由急性放射性皮炎轉變而來。潛伏期自數月至數十年。炎症表現不顯著。由於放射線破壞皮脂腺、汗腺、毛囊以及甲床生發層細胞而致皮膚乾燥、粗糙、皸裂,毛發脫落,甲色暗晦,出現縱嵴、色素沉著及增厚,甚至脫落。甲皺微循環改變,可見管襻異常及毛細血管血液粘滯。
5. 放射性皮炎是怎麼引起的
(一)發病原因
能夠引起物質發生電離作用的輻射稱為電離輻射,包括X線、γ射線、境界線、電子、質子、中子等。電離輻射能引起生物組織細胞的DNA發生可逆或不可逆的損傷,嚴重干擾新陳代謝,甚至引起細胞死亡,或引起DNA結構差錯,產生突變。此外,還可使組織內分子電離而引起繼發性損傷,如電離成羥基、氧自由基和過氧化物。以上種種可造成皮膚的急慢性炎症、潰瘍、萎縮、色素紊亂或癌腫形成等。放射性皮炎的發病和嚴重程度取決於下列因素:
1.不同類別的輻射存在著生物效應的差異。
2.輻射總劑量和分次輻射的劑量。輻射後皮膚癌的發生至少需要20cGy的劑量,分次照射法使皮膚有足夠的時間恢復,但腫瘤組織仍在繼續破壞。
3.組織的放射敏感性隨細胞分化程度降低而增加。
4.生物因素的影響,如血液供應增加通過氧化作用而增加了敏感性,放線菌素D和甲硝唑等葯物是放射致敏劑,而氯喹和甲氧沙林(8-甲氧補骨脂素)在實驗研究中證實有保護作用。
(二)發病機制
電離輻射能引起生物組織細胞的DNA發生可逆或不可逆的損傷,嚴重干擾新陳代謝,甚至引起細胞死亡,或引起DNA結構差錯,產生突變。此外,還可使組織內分子電離而引起繼發性損傷,如電離成羥基、氧自由基和過氧化物。以上種種可造成皮膚的急慢性炎症、潰瘍、萎縮、色素紊亂或癌腫形成等。放射性皮炎的發病和嚴重程度取決於:輻射總劑量和分次輻射的劑量。不同類別的輻射存在著生物效應的差異。組織的放射敏感性隨細胞分化程度降低而增加。生物因素的影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