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過敏知識 » 小兒皮膚癢中醫調理
擴展閱讀
水痘硬了進來 2024-07-04 16:17:47
腿部濕疹的治療 2024-07-04 15:56:26

小兒皮膚癢中醫調理

發布時間: 2024-07-02 14:44:24

蕁麻疹有什麼金方

蕁麻疹是常見過敏性皮膚病,內因稟賦不耐,人體對某種外來物質過於敏感而發生的一種皮膚病。中醫稱之為癮疹、風疹塊等。可因食物、葯物、生物製品、感染等導致,或因精神因素、內分泌系統疾病、外界寒熱刺激等誘發。臨床表現:皮膚突然出現風團,鮮紅或蒼白或皮膚顏色,大小不一,可相互融合,時隱時現,此起彼伏,消退後不留痕跡。伴劇癢、燒灼感。本病常因季節、體質、接觸物質、發生部位不同而表現不同。嚴重者呼吸道、消化道黏膜也可被累及,出現咽喉發堵、胸悶;腹痛、腹瀉或便秘等,甚至出現窒息或過敏性休克表現。病程長短不一,部分反復發作,變為慢性。(一)內治方【方一】桂枝麻黃各半湯【來源】《傷寒論》【組成】桂枝9克,芍葯、生薑、炙甘草、麻黃各6克,大棗4枚,杏仁6克。
【功效】疏風解表。
【製法】先煮麻黃去上沫,再入余葯同煎。
【用法】日1劑,分3次服。
【方二】麻黃加術湯【來源】《金匱要略》【組成】麻黃(去節)9克,桂枝(去皮)6克,甘草(炙)3克,杏仁(去皮尖)6個,白術12克。
【功效】發汗解表,除寒祛濕。
【製法】上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葯,煮取二升半,去滓。
【用法】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方三】補中益氣湯【來源】《脾胃論》【組成】黃芪、炙甘草各15克,人參、白術各9克,當歸身6克,陳皮、升麻、柴胡各6~9克。
【功效】升陽益氣。
【製法】為細末。
【用法】水煎去渣,食遠稍熱服。
【方四】當歸飲子【來源】《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組成】當歸、白芍、川芎、首烏、黃芪、荊芥、防風、白蒺藜各9克,熟地黃12克。
【功效】養血熄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五】四物消風飲【來源】《外科證治全書》【組成】生地黃12克,當歸身、赤芍各6克,荊芥、薄荷、蟬蛻各4.5克,柴胡、川芎、黃芩各3.6克,生甘草3克。
【功效】養血祛風清熱。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六】清癢湯【來源】《仙拈集》【組成】黃芪、防風、荊芥、苦參、蟬蛻、蒺藜、僵蠶、當歸、生地黃、赤芍葯、川芎、何首烏各1.5克。
【功效】益氣養血,祛風止癢。
【用法】水煎,頻繁服之,每日1劑。
【方七】蕁麻疹湯【來源】《臨證醫案醫方》【組成】生地黃15克,牡丹皮9克,白茅根30克,赤芍9克,金銀花15克,連翹15克,當歸尾3克,山梔子9克,蒼耳子9克,薏苡仁15克,谷芽15克,麥芽15克,白鮮皮15克。
【功效】涼血清熱,活血祛風。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八】疏風清熱飲【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荊芥、防風、牛蒡子、白蒺藜、丹參、赤芍、山梔子、黃芩、金銀花、連翹各9克,蟬衣4.5克,生地黃15克,生甘草各6克。
【功效】疏風清熱。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九】消風清熱飲【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荊芥、防風、浮萍、蟬衣、赤芍、當歸、大青葉、黃芩各9克。
【功效】疏風清熱。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十】祛風勝濕湯【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荊芥、防風、羌活、茯苓皮、金銀花各9克,蟬衣、陳皮、甘草各6克。
【功效】祛風勝濕。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十一】止癢永安湯【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荊芥、防風、桂枝、羌活、當歸、赤芍、桃仁、紅花各9克,麻黃、白芷、蟬衣各6克。
【功效】祛風散寒,活血和營。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十二】固衛御風湯【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炙黃芪、防風、炒白術、桂枝、赤芍、白芍各9克,生薑3片,大棗7枚。
【功效】調營固衛。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十三】活血祛風湯【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當歸尾、赤芍、桃仁、紅花、荊芥、白蒺藜各9克,薄荷、甘草各6克。
【功效】活血祛瘀,和營消風。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十四】涼血消風散【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生地黃、生石膏各30克,當歸、荊芥、苦參、白蒺藜、知母各9克,甘草、蟬蛻各6克。
【功效】涼血清熱,消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十五】養血消風散【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熟地黃15克,當歸、荊芥、白蒺藜、蒼術、苦參、麻仁各9克,甘草6克。
【功效】養血滋陰,消風止癢。
【製法】為粗末。
【用法】每服6克,水煎服。
【方十六】搜風流氣飲【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荊芥、菊花、僵蠶、當歸、赤芍、烏葯各9克,防風、白芷、川芎、陳皮各6克。
【功效】疏風達邪,和營理氣。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十七】健脾祛風湯【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陳皮6克,茯苓、蒼術、澤瀉、烏葯、荊芥、防風、羌活各9克,木香3克,生薑3片,大棗5枚。
【功效】健脾理氣,祛風散寒。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十八】烏蛇驅風湯【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烏梢蛇、荊芥、防風、羌活、黃芩、金銀花、連翹各9克,黃連、蟬蛻、白芷、甘草各6克。
【功效】搜風清熱,敗毒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十九】薄荷牛蒡湯【來源】《中醫皮膚病學簡編》【組成】牛蒡子、焦馬勃、焦山梔子、炒僵蠶、連翹殼各9克,京玄參、西赤芍葯、薄荷葉、大青葉各12克,板藍根15克,玉桔梗6克。
【功效】疏風清熱涼血。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二十】麻黃蟬蛻湯【來源】《中醫皮膚病學簡編》【組成】麻黃、槐花各6克,蟬蛻、浮萍各9克,黃連、甘草各3克。
【功效】祛風散寒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二十一】浮萍地膚湯【來源】《中醫皮膚病學簡編》【組成】浮萍、地膚子、白僵蠶、白蒺藜、豨薟草、白鮮皮各9克,凈麻黃、凈蟬蛻、生甘草各2克,苦參片、粉牡丹皮各4克。
【功效】疏風散寒,祛濕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二十二】加味四物湯【來源】《中醫皮膚病學簡編》【組成】川芎、當歸各31克,熟地黃、黃芩、懷山葯、白術、首烏各15克,白芍、浮萍各12克,紅棗6克。
【功效】清營健脾,養血消風。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二十三】蠶砂飲【來源】《中醫皮膚病學簡編》【組成】蠶砂、丹參各31克,重樓15克,白鮮皮、地膚子、蟬蛻各9克。
【功效】祛風除濕,化瘀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二十四】麻黃方【來源】《趙炳南臨床經驗集》【組成】麻黃、乾薑皮、浮萍各3克,杏仁4.5克,白鮮皮、丹參各15克,陳皮、牡丹皮、白僵蠶各9克。
【功效】開腠理,和血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二十五】荊防方【來源】《趙炳南臨床經驗集》【組成】芥穗、防風、僵蠶、紫背浮萍各6克,金銀花12克,牛蒡子、牡丹皮、乾地黃、黃芩各9克,薄荷、蟬蛻各4.5克,生甘草6克。
【功效】疏風解表,清熱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二十六】多皮飲【來源】《趙炳南臨床經驗集》【組成】地骨皮、五加皮、大腹皮、粉牡丹皮、川槿皮各9克,桑白皮、白鮮皮、赤苓皮、冬瓜皮、扁豆皮各15克,乾薑皮6克。
【功效】健脾除濕,疏風和血。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二十七】止癢合劑【來源】《簡明中醫皮膚病學》【組成】防風、當歸各9克,苦參、首烏藤、白鮮皮、刺蒺藜各30克。
【功效】祛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二十八】通腑祛風湯【來源】《古今名方》【組成】柴胡、黃芩、半夏、生大黃(後下)、炒枳殼、薤白、荊芥、防風、白芷各9克,赤芍葯、蟬蛻各12克,白蒺藜15克,苦參18克,全瓜蔞24克。
【功效】通腑瀉熱,祛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二十九】養血祛風湯【來源】《中西醫結合治療常見皮膚病》【組成】生地黃15克,當歸、川芎、白芍、防風、荊芥、蒼術、黃柏各9克,甘草6克。
【功效】疏風養血,燥濕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三十】永安止癢湯【來源】《中西醫結合治療常見皮膚病》【組成】麻黃、僵蠶、防風、荊芥、薄荷、甘草各6克,蒼術、桃仁、當歸尾、赤芍、紅花各9克。
【功效】疏風活血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三十一】徐長卿煎劑【來源】《皮膚科外用葯物手冊》【組成】徐長卿根或全草(陰干)10~15克。
【功效】疏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三十二】黃參芍桂湯【來源】《中國中醫秘方大全》【組成】炙麻黃10克,桂枝、炙甘草、五味子各6克,白芍葯、代赭石、制何首烏各20克,麥門冬、黨參、當歸、黃芪各12克。
【功效】辛溫解表,益氣固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三十三】十味羌活湯【來源】《中國中醫秘方大全》【組成】生地黃、羌活各10克,防風、炒蒼術、川芎、白芷、炒黃芩、甘草各6克,北細辛1.5克,生薑2片、蔥白頭3枚。
【功效】辛溫發汗解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三十四】紫銀湯一【來源】《中國中醫秘方大全》【組成】紫草根、金銀花、土茯苓、赤小豆各15克,連翹、白鮮皮、赤芍葯各9克,荊芥7克,蟬蛻5克,甘草3克。
【功效】疏風清熱,和營理濕。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三十五】四皮飲一【來源】《中國中醫秘方大全》【組成】地骨皮、白蒺藜、蟬蛻各6克,桑白皮、茯苓、夏枯草、連翹、牛蒡子各10克,地膚子6克,生地黃、赤芍葯各12克,生薑皮3克。
【功效】瀉熱消疹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反復發作者加地龍、蜈蚣、全蠍;並發胃腸道症狀者加白芍葯、白術、蒲公英、厚朴。
【方三十六】浮萍蟬防湯【來源】《中國中醫秘方大全》【組成】浮萍20克,蟬蛻、防風各20克,白鮮皮、胡麻仁各15克,甘草10克。
【功效】祛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偏風熱者加牛蒡子、苦參、連翹;偏風寒者加麻黃、桂枝;奇癢難忍發作頻繁者加地龍、蒼耳子、白蒺藜。
【方三十七】多味大補湯【來源】《中國中醫秘方大全》【組成】黃芪、地膚子各30克,熟地黃15克,肉桂、制附子各6克,黨參2克,白術、茯苓、白芍葯、赤芍葯、當歸各12克,川芎、烏梢蛇、炙甘草各9克。
【功效】益氣養血,祛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三十八】復方蟬蛻丸【來源】《中國中醫秘方大全》【組成】蟬蛻6克,生地黃炭12克,牡丹皮12克,白芷9克,白蒺藜9克,當歸6克,赤芍葯9克,大力子9克,桑白皮15克,黨參9克,荊芥、麻黃、防風、薄荷各4.5克,紫花地丁9克,川黃連3克,黃芩9克,蒲公英15克,黃芪9克,淡豆豉12克。
【功效】祛風解表,清熱涼血,益氣養血。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三十九】葛麻湯【來源】《中國中醫秘方大全》【組成】葛根12克,麻黃6~9克,生薑5~9克,桂枝、甘草、白芍葯各6克,大棗4~6枚。
【功效】解肌發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四十】升陽益胃湯【來源】《中國中醫秘方大全》【組成】黃芪12克,半夏、人參、羌活、白芍葯、防風、白術、獨活、茯苓、澤瀉各9克,陳皮、柴胡各6克,炙甘草、黃連各3克。
【功效】益氣健脾。
【用法】水煎服,日1劑。
(二)外治方【方一】茺蔚浴湯【來源】《外台秘要》【組成】茺蔚、蒺藜、楊桃、蒴藋草、漏蘆蒿各500克,鹽1500克。
【功效】疏風止癢,祛濕。
【製法】水3石同煮取2.5石,去滓。
【用法】納鹽待溫入浴。
【方二】百部洗方【來源】《趙炳南臨床經驗集》【組成】百部、苦參各120克,蛇床子60克,雄黃15克,狼毒75克。
【功效】疏風止癢,祛濕。
【製法】研粗末。
【用法】以紗布溻洗,或溻洗後再熱水浸浴。
【方三】楮桃葉洗劑【來源】《簡明中醫皮膚病學》【組成】楮桃葉500克,水5升。
【功效】疏風止癢。
【製法】煮沸30分鍾。
【用法】溻洗,浸浴。
【方四】茵陳甘草湯【來源】赤腳醫生雜志,1976:(11)
【組成】茵陳、地膚子各30克,黃柏15克,甘草12克。
【功效】清熱利濕,透疹止癢。
【製法】上葯用水1.5升,煎至1升,過濾。
【用法】盛於干凈盆內溫洗全身。日1劑,每日1~2次。
【方五】交藤鮮皮散【來源】中醫雜志,1983:(2)
【組成】夜交藤200克,蒼耳子、白蒺藜各100克,白鮮皮、蛇床子各50克,蟬蛻20克。
【功效】疏風透疹,解毒利濕。
【製法】加水7大碗(約5升),煎開20分鍾。
【用法】乘熱先熏,候溫用舊巾布浸葯液外洗患處。
【方六】苦參外洗湯【來源】雲南中醫雜志,1986:(1)
【組成】蛇床子20克,明礬12克,花椒6克,土茯苓30克,白鮮皮15克,苦參30克,荊芥12克,食鹽30克。
【功效】疏風透疹,燥濕止癢。
【製法】上葯加水2毫升煎至1升。
【用法】將葯液傾入盆內加適量溫水,然後將小兒泡入盆內浸浴,用毛巾邊擦邊洗,尤其有疹塊須多擦洗,至葯液漸涼為度。洗後小兒身體不必用清水洗凈,以保持葯力。每日1次。
【方七】浮萍蠶沙散【來源】廣西中醫葯,1988:(1)
【組成】紫背浮萍150克(鮮品加倍),蠶砂100克。
【功效】活血透疹。
【製法】上葯包煎至沸後約10分鍾取葯汁3~5升。
【用法】待溫度能耐受時,用干凈毛巾蘸葯汁,從頭部向下肢搽洗,日1~2次,每次10~15分鍾。
【方八】百部酒【來源】《趙炳南臨床經驗集》【組成】百部180克,75%酒精或白酒360克。
【功效】疏風止癢殺蟲。
【製法】浸泡7天,過濾去渣。
【用法】用棉棒或刷蘸塗。
【方九】徐長卿酊【來源】《皮膚科外用葯物手冊》【組成】徐長卿(研細)適量,75%酒精適量。
【功效】疏風止癢。
【製法】調為糊狀。
【用法】塗敷患處,日2~3次。
【方十】止癢靈【來源】《皮膚病方劑葯物手冊》【組成】蛇床子30~60克,白酒或75%酒精360克。
【功效】燥濕止癢。
【製法】浸泡7天過濾去渣。
【用法】外塗。
【方十一】參桃酊【來源】北京中醫,1987:(5)
【組成】苦參、鮮桃葉、膽礬、冰片各6克。
【功效】利濕解毒,涼血止癢。
【製法】製成酊劑。
【用法】每日塗患處4次。
【方十二】枳實膏【來源】《幼幼新書》【組成】枳實30克,茺蔚子、防己各37.5克,升麻45克,竹葉40克,石膏60克,芒硝90克。
【功效】瀉熱疏風止癢。
【製法】上葯用麻油1.2升,煎四五沸,去渣。
【用法】塗患處。
【方十三】羌活散【來源】《證治准繩·瘍醫》【組成】羌活、獨活、明礬、白鮮皮、硫黃、狼毒各30克,輕粉7.5克,白附子、黃丹、蛇床子各15克。
【功效】祛風燥濕止癢。
【製法】為細末,油調成膏。
【用法】敷用。

Ⅱ 中醫是怎麼治療小兒蕁麻疹的

小兒蕁麻疹主要是因為過敏引起的皮膚風團樣皮疹伴有明顯的瘙癢等不適。治療的方法最主要、也是最根本的是去除過敏原。過敏原一般很難查的,需要家長細心觀察,比如最近接觸或者是吃了什麼新的東西。也就是以前沒有接觸到的東西,一旦發現後,要避免再次接觸;同時也可以口服一些抗過敏的葯物,如抗組胺葯開瑞坦,如果很嚴重引起全身腫脹不適可以口服糖皮質激素,如果皮疹很癢,也可以外塗爐甘石洗劑止癢。但兒童有時需注意感染引起的蕁麻疹,必須在有效的抗感染基礎上,才使用對症治療。因此如果反復出現蕁麻疹或者是伴有發熱,最好在醫院就診後再使用葯物。

Ⅲ 鐥掔柟鐨勪腑鍖繪不鐤楀師鍒欐槸浠涔堬紵

閽堝硅繖涓闂棰橈紝涓嬮潰鍏ㄧ悆鍖婚櫌緗戜笓瀹朵負澶у惰︾粏涓涓浠嬬粛錛屽笇鏈涘畠浠鑳藉熷瑰ぇ瀹舵湁鎵甯鍔┿備竴銆侀庣洓婀塊樆錛葷梲鐘訛冀閬嶈韓璧風孩鑹蹭笜鐤癸紝鐦欑棐鏃犲害錛岃鐥曠瘡緔鎴栨悢鐮寸硿鐑傦紝灝忓効鍙瑙佸け鐪犮佺炵柌銆佹秷鐦︺佷究婧忥紝鑸岃川綰銆佽嫈鍚勭櫧錛岃剦寮︽粦銆傦薊娌繪硶錛芥竻鐑闄ゆ箍錛屾暎椋庢㈢棐銆備簩銆侀庣洓婀塊樆錛葷梲鐘訛冀閬嶈韓璧風孩鑹蹭笜鐤癸紝鐦欑棐鏃犲害錛岃鐥曠瘡緔鎴栨悢鐮寸硿鐑傦紝灝忓効鍙瑙佸け鐪犮佺炵柌銆佹秷鐦︺佷究婧忥紝鑸岃川綰銆佽嫈鍚勭櫧錛岃剦寮︽粦銆傦薊娌繪硶錛芥竻鐑闄ゆ箍錛屾暎椋庢㈢棐銆備笁銆佽鉶氶庣嚗錛葷梲鐘訛冀鐥呯▼鏃ヤ箙錛岀毊鎹熷潥紜錛岀毊鑲ょ矖緋欙紝騫茬嚗鑲ュ帤錛岀槞鐥掓棩杞誨滈噸錛岀簿紲炲︽狅紝褰浣撴秷鐦︼紝鑸岃川綰錛岃嫈灝戱紝鑴夊雞緇嗐傦薊娌繪硶錛藉吇琛娑︾嚗錛屾暎緇撴㈢棐銆傚叏鐞冨尰闄㈢綉娓╅Θ鎻愮ず錛氫互涓婂氨鏄鍏充簬鐥掔柟鐨勪腑鍖繪不鐤楀師鍒欐槸浠涔堢殑浠嬬粛浜嗭紝灝忕紪鍦ㄨ繖閲岃佹彁閱掑ぇ瀹訛紝濡傛灉鎮ㄥ規よ繕瀛樺湪浠諱綍鐤戦棶鐨勮瘽錛岃峰強鏃跺湪綰垮挩璇㈠叏鐞冨尰闄㈢綉涓撳訛紝涓撳跺皢璇︾粏涓烘偍浠嬬粛銆

Ⅳ 用什麼中葯能治兒童皮膚病加濕疹

治療兒童濕疹用中葯外敷法嬰兒濕疹又稱奶癬,是比較容易復發的一種皮膚病,有一定的遺傳因素,有過敏史的家長,一般孩子也比較容易過敏。治療兒童濕疹對家長來到說一定要引起重視,小兒得了濕疹一般都不喜歡喝葯,所以下列介紹一種治療小兒濕疹的中葯外敷法,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小兒濕疹在敷臍治療的同時,也可根據皮膚病變情況選用外用葯。濕疹皮膚出水、糜爛或紅腫時,可用中葯煎湯外洗。小兒濕疹中葯外敷法1:蒲公英、野菊花。以上中葯加水2000毫升,浸泡15分鍾,然後煮沸15分鍾。等葯液放涼時,取一塊干凈的紗布(四五層厚)放在葯液里浸透,然後敷在患處15分鍾左右,每天兩次。如果濕疹面積大,也可以採用葯浴方法。經過對小兒濕疹的治療,濕疹出現滲液、糜爛消失後,可用霜劑塗抹。但需在中醫師指導下或者患者家屬帶上寶寶來醫院咨詢使用,切勿自行使用。預防小兒濕疹的方法:不合適的衣物是嬰幼兒濕疹復發的原因之一,濕疹患兒應穿松軟寬大的棉織品或細軟布料,不要穿化纖織物,內、外衣均忌羊毛面料的衣衫。預防小兒濕疹的方法對於容易過敏的寶寶,家長要注意觀察患兒對哪些食物過敏,常見的過敏食物有牛奶、雞蛋、魚、蝦等,母乳喂養時母親也應避免吃易使患兒過敏的食物。鹼性肥皂、化妝品、香水也容易刺激嬰幼兒嬌嫩的皮膚誘發濕疹,因此也要避免使用。由於母親與患兒皮膚接觸較多,這些化妝品也要盡量少用。發病期間不宜接種卡介苗或其他疫苗,應等到症狀消失後再行接種。
希望對你有幫助。

Ⅳ 嬰兒濕疹中醫治療方法

引導語:寶寶的臉上和頭上長了很多小紅疹子,特別是眉毛和眼睛下邊比較厲害,寶貝又癢又難受,煩躁不安,哭鬧不止。因為濕疹比較難消除,所以一直在很嚴重的困擾著孩子健康,怎麼才能幫寶寶去除濕疹?

一、濕疹的中醫治療方法

1、取爐甘石30克,孩兒茶20克,冰片10克,共研成細末,貯瓶備用,有滲出液者可用上葯撒之,無滲出者用麻油調勻塗擦患處,每天2次。適用於急性濕疹。

2、取生蒲黃、龍骨、烏賊骨各等份,研成細末,過篩,將此粉直接撒於患處,滲液濕透葯粉時,再繼續撒葯。再用葯時,不要將原已乾燥的葯粉去掉。適用於急性濕疹滲液多者。

3、取黃柏、龍膽草、苦參各30克,共研成細末,瓶裝備用,有滲出液者可用葯粉撒之,無滲出液則用麻油調勻塗擦患處,每天2次。該偏方適用於亞急性濕疹。

4、取滑石、五倍子、明礬各15克,蛋黃油適量,滑石、五倍子、明礬共研成細末,再用蛋黃油調成糊狀,外塗患處,每天2次。適用治療陰囊濕疹。

5、取大楓子50克,苦參50克,蛇床子15克,浮萍15克,荊芥15克,川芎15克,蒼耳子30克,仙鶴草30克,加水1500~2000毫升,煎沸15~20分鍾,濾取葯液,倒入盆中,趁熱熏洗患處,待葯液變溫時,可坐浴,每天2次。該偏方適用於肛門濕疹。

6、取密陀僧15克,冰片10克,雄黃5克,蛇床子10克,黃柏10克,地膚子5克,共研成細末,裝瓶備用,用時取葯粉適量,加食醋調成糊狀,塗擦患處,每天3次。治療頑固性濕疹。

7、取地膚子30克,五倍子30克,土槿皮、白鮮皮、地榆、土茯苓、皂刺、紫草各15克,黃柏10克,赤石脂10克,甘草10克,加水2500毫升煎至3000毫升,將葯汁倒入盆中,趁熱熏洗患處,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20~30分鍾。該偏方適用於頑固性肛門濕疹。

8、取明礬30克,皂礬30克,黃丹30克,赤石脂30克,共研成細末,用麻油調成糊狀,將葯厚厚地塗於患處,將葯稍干後用紗布包裹,待其乾燥結痂自行脫落而愈。適用治療頑固性慢性濕疹。

二、嬰兒濕疹的原因是什麼呢

小兒濕疹是一種變態反應性皮膚病,就是平常說的過敏性皮膚病主要原因是對食入物、吸入物或接觸物不耐受或過敏所致。患有濕疹的孩子起初皮膚發紅、出現皮疹、繼之皮膚發糙、脫屑

遺傳因素

濕疹與遺傳有很大的關系。如果父母雙方中的一方曾患有過敏性疾病,或曾得過濕疹,那麼小寶寶得濕疹的可能性很大。

食物因素

對於牛奶或其他食物過敏,牛奶(包括牛奶配方奶)中含有大量異體蛋白,極易引起過敏,是讓寶寶得上濕疹的罪魁禍首;如果媽媽食用雞蛋、魚、蝦、蟹、巧克力、果糖等都可能會引起寶寶過敏,根除寶寶濕疹的關鍵在於明確引起過敏的物質。

環境因素

環境因素也可能造成濕疹,羊毛織品、人造纖維衣物、花粉、蟎蟲、汗液、尿液、空氣乾燥等都可能引發濕疹。

精神因素

情感因素也會讓寶寶受到影響而患濕疹,精神緊張會使濕疹加重。

三、嬰兒濕疹怎麼樣預防呢

1. 應盡量避免讓寶寶接觸可能引起過敏的物質。如寶寶對雞蛋過敏,可暫時不添加。

2. 如果寶寶吃母乳,媽媽應注意不要吃易引起過敏的魚、蝦、羊肉等食物,最好別吃辣椒等刺激性食品。

3. 保持寶寶雙手的清潔,經常幫寶寶剪手指甲。避免搔抓,以免感染,濕疹十分痛癢,寶寶常會用手抓,抓撓會引起皮膚的細菌感染。

4. 不能用鹼性強的肥皂、熱水洗患處皮膚。因為肥皂和熱水會將寶寶皮膚表面的油脂洗掉,使皮膚更加乾燥,還會刺激肌膚。

5. 給寶寶穿上棉質的`寬大衣服,避免衣物摩擦加重濕疹。媽媽和寶寶都不要穿絲、毛織物的衣服,以免引起或加重過敏。

6. 媽媽不能擅自給寶寶用任何激素類葯膏,因為這類葯物外用過多會被皮膚吸收,給寶寶身體帶來副作用。必要時,可在醫生指導下用些抗組織胺葯、消炎、止癢、脫過敏葯物。

7. 如果不能進行母乳喂養,可以參考醫生的意見選用含有益生元的配方奶,已有研究證明選用含有益生元的配方奶,有助於調整嬰兒的免疫系統,降低嬰兒濕疹,以及避免其他過敏性疾病的發生。

嬰兒濕疹輕者不需葯物治療,但要注意寶寶的皮膚護理,保持皮膚清潔,必要時可適當使用復合維生素等葯物。

注意保持嬰兒大便通暢,嬰兒濕疹發病急性期應避免預防接種,尤其是卡介苗和流腦疫苗。

四、嬰兒濕疹症狀有什麼

1、脂溢型多見於1~3月的小嬰兒,其前額、頰部、眉間皮膚潮紅,被覆黃色油膩性鱗屑,頭頂部可有較厚的黃漿液痂。以後,頦下、後頸、腋及腹股溝可有擦爛、潮紅及滲出。其母孕期常常有脂溢性皮炎或較嚴重的痤瘡。患兒一般在6個月後改善飲食時可以自愈。

2、滲出型多見於3~6月肥胖的嬰兒。先出現於頭面部。除口鼻周圍不易發生外,兩面頰可見對稱性小米粒大小紅色小丘疹,間有小水皰及紅斑,基底浮腫,片狀糜爛滲出,黃漿液性結痂較厚。因抓癢常見出血,有黃棕色軟痂皮。剝去痂皮後露出鮮紅色濕爛面,呈顆粒狀,表面易出血。如不及時治療,可向軀干,四肢及全身蔓延,並可以繼發感染。

3、乾燥型多見於6個月~1歲小兒,或在急性亞急性期以後。皮膚表現為丘疹、紅腫、硬性糠皮樣脫屑及鱗屑結痂,無滲出,常見於面部、軀干及四肢伸側面。往往合並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

以上三種類型可以同時存在。三期皮損也可發生於任何一種濕疹,三期可以互相轉化和重迭。

由於病因復雜難以確定而反復發作。劇烈地抓癢可繼發局部及淋巴結感染,極個別病例可發生全身感染、敗血症、毒血症,出現高熱、腹瀉、周圍血中性白細胞增高,有時出現中毒顆粒。

Ⅵ 寶寶的濕疹反反復復發作,要如何做才可以根治

一、濕疹中醫稱濕瘡,屬於一類超敏性、炎症性皮膚病。寶寶通常為肝常有餘、脾常不足,脾氣虛,先天性虛弱,脾虛則濕停,日久則化為濕熱,上蒸於皮膚,發為濕疹。治療上要就是從根本解決,需調理脾胃,就是從中焦入手,健脾祛濕。待脾氣健運,濕邪得去,濕疹則除,故根治必須口服健脾祛濕中葯湯劑,方能有效。

在穿著方面,要穿棉、軟、寬松的衣服,不要用羽毛枕頭、被子,要給孩子勤換尿布,孩子在洗澡的時候,要用溫水清洗,水溫切記不能過熱,不要用沐浴液、香皂,皮膚乾燥的孩子要注意應用潤膚劑每天塗抹,保持皮膚的含水量,盡量選擇醫用潤膚劑,孩子居住的房間要清爽、通風、清潔,睡覺時避免蓋過厚的被子。

Ⅶ 小兒濕疹怎麼辦

一位初中男孩,其出生時間是癸未年終之氣,分析其五運六氣,火運不及,太陰濕土司天,太陽寒水在泉,主氣太陽寒水,客氣太陽寒水。雖然有火,但火運又不及,更兼大堆的濕土和寒水,整個一個寒濕偏重的體質。這樣的體質容易出現寒濕諸症,而病人求診的正是濕慧賣疹。

病人是初中學生,要准備中考。其間發現,其舌尖總是紅的。分析可能與學習壓力大也有關系。因此,方中加了淡竹葉、連翹、生地之屬,這也是必需的,既清心火,又解熱毒。

治療皮膚病,一定要靜心、寬心,不能有太大壓力和焦慮,越是這樣,越影響療效。臨床中我觀察到,越是心靜心寬的人,療效越高,療程越短。

以上諸方都能治療濕疹,我之所以一字不漏地全部列出,希望讀者從中能體會到治療濕疹的思路和變方技巧。我自己的臨床經驗是,濕疹難治,但濕疹也能治。治療濕疹,只需要重點在濕與熱兩個方面下功夫即可。濕以主,熱為輔。只要濕邪能退去,熱邪即孤立而易清。

最後,一定要忌口。首診我列出了不少忌口的食物,建議所有皮膚病患者皆當如此忌口。我臨床觀察到,不忌口絕對不行。常見到有人吃一塊雞肉而皮膚病復發的,有吃一頓火鍋而復發的,有吃小龍蝦復發的,等等。

治皮膚病,一定要配合積極地鍛煉,最好能微微汗出。雖然汗出會加重瘙癢,但出汗也是排邪,有助於排出皮下郁滯的濕熱邪氣。

Ⅷ 金銀花可以止癢嗎

金銀花可以止癢,金銀花主治:

1、癰腫疔瘡:本品甘寒,清熱解毒,散癰消腫,為治一切內癰外癰之要葯。

2、外感風熱,溫病初起:本品甘寒,芳香疏散,善散肺經熱邪,透熱達表。

3、熱毒血痢:本品甘寒,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痢之效。

4、尚可用治咽喉腫痛、小兒熱瘡及痱子。

5、西醫診為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屬於風熱表證者,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急慢性腸炎等屬於熱毒內盛者。

金銀花屬多年生半常綠纏繞及匍匐莖的灌木。小枝細長,中空,藤為褐色至赤褐色。卵形葉子對生,枝葉均密生柔毛和腺毛。夏季開花,苞片葉狀,唇形花有淡香,外面有柔毛和腺毛,雄蕊和花柱均伸出花冠,花成對生於葉腋,花色初為白色,漸變為黃色,黃白相映,球形漿果,熟時黑色。

金銀花幼枝潔紅褐色,密被黃褐色、開展的硬直糙毛、腺毛和短柔毛,下部常無毛。葉紙質,卵形至矩圓狀卵形,有時卵狀披針形,稀圓卵形或倒卵形,極少有1至數個鈍缺,長3~5厘米,頂端尖或漸尖,少有鈍、圓或微凹缺,基部圓或近心形,有糙緣毛,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小枝上部葉通常兩面均密被短糙毛,下部葉常平滑無毛而下面多少帶青灰色;葉柄長4~8毫米,密被短柔毛。

總花梗通常單生於小枝上部葉腋,與葉柄等長或稍較短,下方者則長達2~4厘米,密被短柔後,並夾雜腺毛;苞片大,葉狀,卵形至橢圓形,長達2~3厘米,兩面均有短柔毛或有時近無毛;小苞片頂端圓形或截形,長約1毫米,為萼筒的1/2~4/5,有短糙毛和腺毛;萼筒長約2毫米,無毛,萼齒卵狀三角形或長三角形,頂端尖而有長毛,外面和邊緣都有密毛;花冠白色,有時基部向陽面呈微紅,後變黃色,長 (2~) 3~4.5 (~6)厘米,唇形,筒稍長於唇瓣,很少近等長,外被多少倒生的開展或半開展糙毛和長腺毛,上唇裂片頂端鈍形,下唇帶狀而反曲;雄蕊和花柱均高出花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