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過敏知識 » 陰虛血燥生風皮膚癢
擴展閱讀
蕁麻疹是什麼樣的圖片 2024-07-02 21:24:35
小孩蕁麻疹吹風嗎 2024-07-02 21:13:25

陰虛血燥生風皮膚癢

發布時間: 2024-06-30 23:23:16

❶ 陰虛血燥是什麼意思

陰虛血燥型又稱血燥陰傷型,系由血熱內蘊或熱毒蓄久,內不得疏泄、外不得透達,以致津液營血耗傷。陰虛血燥,肌膚失於潤養,出現暗紅色或褐紅色鱗屑性斑塊為主症的證候。

臨床表現為銀屑病病程日久,皮損經久不消,多為斑塊狀或混合狀,表面覆較厚的銀白色鱗屑,不易剝脫,乾燥易裂,散布軀干、四肢。新發皮疹較少,伴程度不同的瘙癢,也可不癢,五心煩熱或掌心發熱,咽干唇燥不欲飲,大便秘結;舌紅少津、苔薄黃而干,脈弦細或細數。治宜滋陰潤燥,清熱驅風。常用草葯有當歸、丹參、何首烏、生地、熟地、天冬、麥冬、丹皮、川芎、白蒺藜、白鮮皮草河車、雞血藤、山豆根、赤芍、白芍等,處方可選用:
(1)養血潤膚飲加減,葯用:當歸、丹參、首烏、元參、天冬、麥冬、麻仁、蟬衣、桑葉、生熟地、生甘草。若病邪稽留時久,損害浸潤肥厚,基底暗紅,舌質暗紫或有瘀斑、瘀點,脈澀或細緩者,須酌加活血化瘀、行氣通絡之品,如雞血藤、川芎、桃仁、紅花、三棱、莪術、香附、枳殼、陳皮等。每口一劑,水煎取汁分早晚服。
(2)銀屑病Ⅱ號加減,葯用:生地、土茯苓、烏梢蛇、蜂房、白蒺藜、白鮮皮。便秘體不虛者,加川軍、丹皮;皮損頑固難退者,加烏梅、槐米。每日一劑,水煎取汁分早晚服。
(3)消銀三湯加減,葯用:生地、當歸、花粉、元參、丹參、銀花、蚤休、蜂房、白茅根、白鮮皮、威靈仙。因扁桃體炎、咽炎誘發者,加連翹、山豆根;心煩熱盛者,加黃連、山梔;瘙癢劇烈者,加玳瑁、地膚子、川槿皮。每日一劑,水煎取汁分早晚服。
(4)三參潤膚飲加減,葯用:元參、丹參、北沙參、胡桃、當歸、防風、川芎、赤芍。氣虛者,加人參、白術、黃芪;兼寒濕者,加肉桂、乾薑、蛇床子;血虛者,加熟地、白芍、川芎、大棗、何首烏;血瘀者,加三棱、莪術、地龍、桃仁;風盛癢劇者,加鉤藤、白蒺藜、白鮮皮。每日一劑,水煎取汁分3次服。
(5)養血祛風湯加減,葯用:當歸、熟地、白芍、川芎、龍骨、蟬衣、龜板、鱉甲、牡蠣、何首烏、刺蒺藜、威靈仙、甘草。每日一劑,水煎取汁分2或3次服。
(6)地黃茅根散加減,葯用:生地黃、丹參、紫草、槐花、。地龍、赤芍、黃葯子、白茅根。每日水煎取汁分早晚服.
(7)地黃冬花散加減,葯用:生地、炒赤芍、粉丹皮、紫草根、白茅根、土茯苓、炙僵蠶、白鮮皮、忍冬花。瘙癢劇烈者,加地膚子、炙烏梢蛇;鱗屑較多、消退較慢者,加雞血藤、丹參。每日一劑,水煎取汁分早晚服。
(8)復方消銀湯加減,葯用:生地、當歸、赤芍、川芎、荊芥、防風、蟬蛻、苦參、白鮮皮、牡丹皮、大青葉、牛蒡子。每日一劑,水煎取汁分早晚服。
(9)復元湯加減,葯用:生地黃、天門冬、麥門冬、何首烏、鬼箭羽、雞血藤、當歸、元參、紫草、蜂房。兼氣虛者,加黃芪、黨參、黃精;舌質暗紫,皮損黯紅肥厚者,上方去何首烏、紫草、蜂房,加三棱、莪術、紅花;月經不調、沖任不固者,酌加淫羊藿、巴戟天、菟絲子、補骨脂。每日一劑,水煎取汁分早晚服。
(10)白庀二號加減,葯用:雞血藤、生地、土茯苓、當歸、丹參、蜂房、天冬、麥冬。脾虛濕盛者,證見大便溏瀉、下肢浮腫、舌質淡而舌體胖有齒痕,加生苡仁、茯苓、白術、扁豆、豬苓;陰虛血熱者,證見脈沉細,舌質紅而無苔,加黃柏、知母;風盛癢劇者,加白鮮皮、刺蒺藜、苦參;血虛者,證見面色恍白,脈沉細無力,加熟地、白芍。每日一劑,水煎取汁分早晚服。

❷ 請問,從中醫角度看皮膚干癢 屬於體質陰虛還是陽虛啊

你所述的症狀是屬於陰虛血燥的表現。陰虛血虛則精液缺乏故可以出現眼睛干澀,版皮膚發干。權血燥生風可見皮膚干癢甚則皮膚乾裂如牛皮癬類。正如【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所述:「。。。燥勝則干。。。」指燥氣偏勝出現乾燥的病理。燥氣太過,就會耗傷津液,出現口唇鼻咽乾燥,皮膚燥裂,乾咳,大便干結等傷津症狀。由此可見。燥氣會傷陰,而陰虛也會導致血燥。
調理的方法就是滋陰潤燥。可以內服杞菊地黃丸。也可以用麥冬6克,枸杞子6克開水浸泡半小時後代茶飲。會有幫助的。
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❸ 血燥的症狀是什麼如何解決

正確來講是血虛風燥。別名(中醫):風熱瘡,牛皮癬,白瘧,蛇皮癬,風瘙癢,白屑風,(西醫):玫瑰糠疹,神經性皮炎,銀屑病,魚鱗病,老年性皮膚瘙癢症,脂溢性皮炎,進行性對稱性紅斑角化症,紅皮病。
中醫釋名:本證既有因血熱風燥,病程曠久,陰血暗耗,轉為血虛風燥,風邪外襲。
血虛風燥:其實是中醫學中血虛和風燥兩個辯證術語。血虛指營學不足出現虛弱的病理。由於失血過多或慢性出血、臟腑虛損、化生精血機能減退或障礙等原因,均可造成血虛,出現貧血症狀。臨床上一般分為心血虛、肝血虛、心脾兩虛等症型。風燥指風與燥兩種邪氣的相合,多感於秋燥時令。臨床表現為頭痛、發熱、惡寒無汗、鼻塞、唇燥、咽干、乾咳、胸滯、肋痛、皮膚乾燥、舌苔白薄而干、脈浮澀。如血虛風燥一起理解即指血虛生風和和液燥生風,總稱虛風內動。
體征:初期,皮膚呈現乾燥不潤澤的外觀,轉為粗糙、肥厚,狀如苔蘚,形似席紋;斑疹多數為淡紅色,或者為淡褐色;膚表乾枯頗似干魚之皮,上覆糠秕狀鱗屑,嚴重時還會發生長短不一,深淺不等的隙裂;自覺瘙癢劇烈,夜間尤重,搔之則瘙痕遍布,結有血痂;爪甲乾枯失去光澤;伴有神情倦怠,心悸失眠,氣短乏力,大便秘結;舌質淡紅有裂紋,苔少或苔凈如鏡,脈虛細數。
護理:1.本證候多為全身泛發皮疹和瘙癢,故要勸告患者忌食腥發動風及辛辣酒酪飲食,性格要和順,避免憂思惱怒。
2.患處不宜濫用刺激性強的外塗葯物,不宜用熱水、肥皂燙洗,避免日光曝曬或寒冷刺激。
3.適時進行礦泉浴、糠浴和澱粉浴,並外塗護膚油脂,可以保持皮膚的柔潤,使之鱗屑減少,癢感亦可得到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