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過敏知識 » 蟲蝕狀皮炎
擴展閱讀
額頭皮炎什麼引起 2024-07-01 05:47:15
脂溢性皮炎是腎虛么 2024-07-01 05:47:08
大腳趾皮炎 2024-07-01 05:40:03

蟲蝕狀皮炎

發布時間: 2024-06-25 06:37:29

A. 皮膚癌的徵兆是

1.基底細胞癌 一般分為4型,最常見的是結節潰瘍型。
(1)結節潰瘍型:初起是表皮出現一個小米粒至豌豆大小的蠟樣小結節,一般表皮相當硬,表面上常有小數擴張的毛細血管,略高於皮膚表面,或僅似紅斑而並不顯隆起,或略呈結節狀,表面的皮膚輕度向下凹陷。結節可逐漸擴大或新的損害在附近出現,相互融合,形成一個有蠟樣光澤的盤形斑塊,中央往往結成棕色、黃褐色或黯灰色痂,繼而痂下發生潰瘍,逐漸擴大,形成圓形、橢圓形或不整形潰瘍,大小自指甲蓋至銅錢大小不等,潰瘍邊緣堅實及捲起,往往呈半透明狀並凸凹不平,周圍皮膚無炎症,底部呈珍珠樣或蠟樣外觀,有時損害表面完全為痂所覆蓋。潰瘍緩慢向四周及深部擴展,有如鼠咬狀,形成基底細胞癌的一種典型臨床形態,名為侵蝕性潰瘍。潰瘍可部分癒合而發生瘢痕,亦可擴展至皮下組織甚至軟骨及骨骼。各種組織可被摧毀而成深坑狀。發生於面部能破壞鼻、耳、眼眶及上頜竇等部位的軟骨和骨組織,引起出血或顱內侵犯或毀形。基底細胞癌損害發展緩慢,一般極少發生區域淋巴結轉移,也不轉移到別處。

(2)色素型:結節較平面淺,損害與結節潰瘍型相同。由於含有較多色素,損害邊緣除有珍珠色光澤外,還點狀或網狀黯棕色或黑褐色的色素斑,中央部分亦可見有色素沉著,結痂後揭痂容易出血,痂下可呈黯棕色甚至炭黑色顆粒狀,與惡性黑色素瘤類似,容易誤診。

(3)硬斑狀或纖維化型:常見於頭頸部,為堅硬淡黃色或黃白色斑塊,略微隆起,邊界不清,似硬斑病樣,可長期保持完整,最後發生潰破。

(4)淺表型:皮損表淺,多發生於軀干,呈一片或數片浸潤性紅斑,表面脫屑或結痂,邊緣或整個皮損稍隆起,至少有一部分邊緣呈細小珍珠樣或線條樣堤狀。本型最後可纖維化。類似銀屑病、濕疹或脂溢性皮炎

2.鱗狀細胞癌

早期的鱗狀細胞癌和基底細胞癌臨床表現上無明顯區別。但是鱗狀細胞癌多發生於長期不正常狀態的皮膚,往往是由角化病、粘膜白斑病或其他癌前疾病轉變而成。初起皮膚損害往往是一個乾燥的、如小米粒至黃豆大堅硬之丘疹或小結節,表面呈黯紅色或有毛細血管擴張,粗糙不平,中央有緊密附著的角質物,不易剝離,用力剝離則易引起出血,剝離後將再長出角質性物質。以後中央可發生潰瘍,潰破面不斷增大,其發展較基底細胞癌為快。在較短時間內,形成一個乳白色顆粒或壞死組織的癌性潰瘍。有時形成相當深度的潰穴,狀似火山噴口,合並感染則有粘稠膿液,臭味異常,自覺疼痛,有的鱗狀細胞癌向外發展,可與深部組織粘連,形成基底廣闊的贅生物,外表像乳狀或菜花樣腫瘤。

本病發展較快,破壞性大,可伸入結締組織、軟骨、骨膜及骨骼,常可發生區域性淋巴結轉移,晚期可發生內臟轉移。尤其是粘膜的鱗狀細胞癌往往容易轉移。

B. 脫發掛哪個科

脫發的原因很多,可以先掛皮膚科。皮膚科醫生會根據掉頭發的原因,給予治療或建議患者去相關科室就診,如毛囊炎所致的瘢痕性脫發,梅毒所致的蟲蝕狀脫發,雄激素所致的斑禿,頭癬所致的脫發等。
如果是精神壓力大所引起的脫發,可能是因為精神壓力過大而導致體內內分泌失調,所以應該去內分泌科。如果是頭皮屑或者白斑而導致的脫發,就應該掛皮膚科。還有可能是氣血虛所引起的脫發,應該多吃補氣血的食物。
脫發需要掛皮膚科就診,明確脫發的原因,如果是由於內分泌系統疾病導致的脫發,轉為內分泌科。如果是由於結締組織病導致的脫發,需要轉為風濕免疫科。如果是由於貧血導致的脫發,需要轉為血液科,但是建議去皮膚科就診,完善檢查,可以行血常規檢查、甲狀腺功能檢查、肝功能檢查、腎功能檢查、微量元素檢查以及抗核抗體系列檢查。如果上述化驗結果有異常,需要及時去相關科室就診,治療原發疾病,脫發將會緩解。如果表現為蟲蝕樣的脫發,同時伴有冶遊史,還需要注意是否為二期梅毒導致的脫發,二期梅毒需要在皮膚性病科就診。如果脫發同時伴有其他症狀,則需要根據症狀選擇合適的科室就診。

C. 我想知道弧形菌絲成簇孢子成陽性這種皮膚病怎麼治

體癬和股癬

體癬(tinea corporis)指發生於除頭皮、毛發、掌跖、甲板以外的平滑皮膚上的一種皮膚癬菌感染。股癬(tinea cruris)指發生於腹股溝、會陰和肛門周圍的皮膚癬菌感染、實際上是發生在特殊部位的體癬。
本病主要通過直接接觸患者、患癬家畜(狗、貓等)或間接接觸被患者污染的衣物機而引起。也可由自身感染(先患有手、足、甲癬等)而發生,長期應用糖皮質激素,或糖尿病、慢性消耗性疾病者易患本病。氣候溫暖、環境潮濕更有利於本病的發生。
臨床表現 體癬一般好發於面、頸、腰腹、臀及四肢等處。原發損害為丘疹、丘皰疹或水皰,針頭到綠豆大小,由中心逐漸向周圍等距離擴展蔓延,形成環形或多環形。邊緣微隆起,狹窄而不連貫,中央炎症減輕,伴脫屑或色素沉著。由於致病真菌不同及外體差異,皮損表現可有差異,如由親人性紅色毛癬菌引起的皮損常呈大片形,數目較少;親動物性犬及石膏樣小孢子菌引起的皮損炎症較明顯,常以水皰為主,損害較少。但數目較少。但數目較多。自覺瘙癢,病久者因經常搔抓可引起局部濕疹樣改變或繼發細菌感染。本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以青壯年男性多見。病情往往夏季發作或加重,冬季減輕或消退。股癬可單側或雙側發生,基本損害與體癬相同,但由於該部位溫暖潮濕,易摩擦,常表現為下側邊界清楚、炎症明顯的紅斑。病久者,皮損可失去典型表現,或因搔抓致浸潤增厚、苔蘚樣變。
診斷及鑒別診斷 根據典型的皮損表現,一般不難診斷。取損害邊緣鱗屑作真菌直接鏡檢可明確診斷,但查菌陰性往往不能除外,有時需反復檢查或作真菌培養。本病有時應與環形紅斑、玫瑰糠疹、濕疹、神經性皮炎或擦爛紅斑等相鑒別,真菌檢查可有助於最後確診。
防治
1.以外用葯物治療為主。可酌情外搽復方苯甲酸搽劑(灰氏癬葯水)、復方雷鎖辛搽劑(卡氏搽劑)、3%咪康唑霜、1%~2%克霉哇霜、酮康唑霜等,每天2次。連續2—4周。皮損消退後繼續用葯2周,以免復發。對股癬及嬰幼兒體、股癬患者宜選用較溫和的葯物。
2.對皮損廣泛或單用外用葯療效不佳者,可同時內服灰黃黴素,成人每天 0.6~0.8g,連用2~4周,或酮康唑0.2g,連服2~4周。伊曲康唑或特並萘芬亦可酌情採用。
3.如伴發手、足、甲癬等應同時治療。
4.注意個人衛生,避免使用癬病患者浴盆、拖鞋、毛巾及內衣等,避免與患癬的狗、貓接觸。

手癬和足癬

皮膚癬菌侵犯掌、足跖和指(趾)間平滑皮膚引起的感染分別稱為手癬(tineamannus)和足癬(tinea Pedis)。皮損單獨發生於手、足背者則稱為體癬。手癬和足癬常可彼此傳染,相繼發病,也可僅侵犯一處,其中以足癬更為常見,是真菌病中發病率最高的一種,在我國尤以江淮流域以南,氣候溫暖、潮濕,患病更為普遍。
病因 致病菌主要是毛癬菌屬和表皮癬菌屬,常見菌種有紅色毛癬菌,須癬毛癬菌和絮狀表皮癬菌,其中紅色毛癬菌因其抵抗力強,不易控制,已成為我國當前手足癬的主要致病菌。
本病系通過接觸傳染。在公共浴池洗澡,穿用公共拖鞋,穿用患者的鞋、襪、手套,使用公共浴巾等均易於感染本病。本病傳染廣泛的原因,可能是由於紅色毛癬菌或絮狀表皮癬菌常在皮屑內形成關節孢子,它能抵抗較惡劣的環境而長期生存,並具有傳染他人的能力。另外。紅色毛癬菌容易引起角層增厚,侵犯毳毛,不易治癒,且易復發。再者,由於損害嚴重性不強,患者多無自覺症狀,常不予重視,而未及時就醫,因此病變常遷延不愈。
臨床表現
(一)足癬多見於成人,男女皆可罹患。往往夏季加重,秋季減輕,若未徹底治療,常遷延多年。依其皮損表現常可見分為以下3型,但三者可同時或交替出現,或以某一型為主。
1.鱗屑水皰型最常見。常於趾間、足跖及其側緣反復出現針頭大小丘皰疹及皰疹,聚集或散在,壁厚發亮,有不同程度炎性反應和瘙癢,皰干後脫屑,呈小的領圈狀或大片形,不斷脫落,不斷發生。病情穩定時,常以脫屑表現為主。
2.浸漬糜爛型常見於第四、第五趾間。角質層浸漬、發白、松軟,剝脫露出紅色糜爛面或蜂窩狀基底,可有少許滲液。本型易繼發感染,並發急性淋巴管炎、淋巴結炎和丹毒等。
3.角化過度型常見於足跟、足跖及其側緣。角質層增厚、粗糙、脫屑、乾燥。自覺症狀輕微。每到冬季,易發生皸裂。本型常發生於病期較長、年齡較長患者。
(二)手癬臨床表現與足癬大致相同,但分型不如足癬明顯。損害初起時常有散在小水皰發生,而後常以脫屑為主,皮紋增深,觸之粗糙,病久者呈現角化增厚。患區與正常皮膚之間常可見一定界限。損害多限於一側。初起時常始於掌心、第二、第三或第四指掌處,久之累及整個手掌。自覺症狀多不明顯。
診斷及鑒別診斷 根據典型的臨床表現,診斷不難。但不典型手足癬常常容易和手足濕疹、掌跖膿皰病及汗皰疹等相混淆,應注意鑒別,真菌檢查常有助於明確診斷。
治療 需按不同類型分別處理。
1.鱗屑水皰型復方苯甲酸搽劑、復方雷鎖辛搽劑,1%-3%益康哇、咪康唑、克霉唑或酮康唑霜等均可酌情選用,外搽,每日 2~3次。有時可用 10%冰醋酸液浸泡療法。
2.浸漬糜爛型一般選用比較溫和或濃度較低的抗真菌外用制劑,如復方雷鎖辛搽劑或上述咪唑類抗真菌霜劑。有時需要加用乾燥性粉劑,如足粉。
3;角化過度型一般宜選用抗真菌軟膏或霜劑,如復方苯甲酸軟膏、咪唑類霜劑或其它抗真菌葯物。
不論用何種葯物都應耐心堅持治療程1-2個月。如伴發細菌性繼發感染或病久繼發濕疹樣變者均應作相應處理。

甲癬

甲癬(tinea unguium)通常由皮膚癬菌即毛發癬菌、小孢子菌或表皮癬菌侵犯甲板所致。由皮膚癬菌以外的真菌如念珠菌、麴黴菌等侵犯甲板感染則稱甲真菌病、( onychomycosis)。
甲癬常繼發於手、足癬,其致病菌與手、足癬基本相同。依真菌侵入部位的不同,臨床上可分為兩種:①甲下型甲癬:真菌從甲側緣或前緣侵入,沿甲板向後發展,形成鬆脆的角蛋白碎屑,堆積於甲下,使甲增厚,凹凸不平,翹起,甲板與甲床分離,前緣如蟲蝕狀,殘缺不整,久之甲板全被破壞。淺表型白色甲癬:真菌從甲面侵入,形成不整形白色混濁斑,久者亦常致甲板變形、增厚、變脆。受累指(趾)甲多少不一,輕者1—2個,重者大部分或全部指(趾)甲受累。一般無自覺症狀。偶伴發甲溝炎。病程緩慢,如不治療,可多年不愈。
本病有時應與銀屑病、濕疹、扁平苔薛等引起的甲病相鑒別。
因葯物不易進入甲板,故甲癬的治療較為困難。一般可外搽 30%冰醋酸液或 3%~5%碘酊。每日2次;直至新甲生成為止。每天搽葯前宜先用刀片輕刮鬆脆病甲,以利葯物滲入。再者,亦可採用 15%柳酸乳酸軟膏、40%尿素軟膏或純尿素粉外敷,包紮,待病甲軟化後將其剝離拔除,爾後再繼續外用葯治療,直至新甲生成。對病情嚴重、外用療法難以奏效者,可同時內服酮康唑、伊曲康唑或特並萘芬(terbinafine)以縮短療程。

癬菌疹

由皮膚癬菌感染灶(以足癬為常見)釋放出的真菌代謝產物而引起的遠隔部位發生的皮疹稱為癬菌疹(dermatophytid),是機體對真菌感染發生的一種變態反應。
本病的皮疹表現多種多樣,常表現為手部對稱性汗皰疹樣發疹,小腿丹毒樣皮疹,或四肢泛發對稱性濕疹樣皮炎。此外,尚可發生多形紅斑樣、結節性紅斑樣或蕁麻疹樣皮疹等。這類繼發性皮疹查不到菌。癬菌素皮膚試驗常陽性,在癬菌感染原發灶得到妥善處理後,癬菌疹往往亦隨之減輕或消退。
癬菌疹主要治療原發灶,局部宜用比較溫和的消炎止癢劑如爐甘石洗劑,而不可亂搽癬葯膏或癬葯水。酌情服用抗組胺類葯物。

花斑癬

花斑癬(tinea versicdor)俗稱汗斑,是由糠批馬拉色菌(malassezia furr)感染表皮角質層引起的一種淺表真菌病。
病因 致病菌系一種嗜脂性酵母,稱為卵圓形糠秕孢子菌(pityrosprum ovale)或正圓形糠秕孢子菌(P.orbiculare)。此菌是正常皮膚的腐生菌,僅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如高溫高潮,局部多脂多汗,衛生條件不佳等,糠秕孢子菌寄生密度增加,由腐生酵母菌轉化為菌絲型方可致病。此菌僅侵犯角質層淺層而不引起真皮的炎症反應。
臨床表現 初起損害為圍繞毛孔的圓形點狀斑疹,以後逐漸增至甲蓋大小,邊緣清楚,鄰近損在可相互融合成不規則大片形,而周圍又有新的斑疹出現。表面附有少量極易剝離的糠秕樣鱗屑,灰色、褐色至黃棕色不等,有時多種顏色共存,狀如花斑。時間較久的呈淺色斑。皮疹無炎性反應,偶有輕度瘙癢感,皮損好發生於胸背部,也可累及頸、面、腋、腹、肩及上臂等處,一般以青壯年男性多見。病程慢性,冬季皮疹減少或消失,但夏天又可復發。
診斷 根據皮疹表現及好發部位,不難診斷,鏡檢可見彎曲或弧形菌絲和成簇圓形厚壁孢子。以wood燈照患部可顯示黃色熒光。
治療 以局部外用療法為主。復方雷鎖辛搽劑、 5%柳酸搽劑、 50%丙二醇液、1%~ 3%咪康唑、克霉唑、益康唑或酮康唑霜等均可酌情選用。也可外用40%硫代硫酸鈉液,稍干後再搽4%鹽酸液,療效亦佳。所有葯物外用,每日1-2次,連用么2-4周即可治癒。治癒後仍需用葯2周,以防復發。治療期間需勤洗澡、勤換衣,內衣宜煮沸消毒。對頑固病例,可同時口服酮康唑200mg,每周1次,共2—4次。

念珠菌病

念珠菌病(candidiasis)是由念珠菌屬主要是白色念珠菌引起的皮膚、粘膜或內臟器官的真菌病。
病因 念珠菌廣泛存在於自然界及正常人的口腔、消化道、上呼吸道、陰道和皮膚上。正常情況下,念珠菌與人體處於共生狀態,並不致病,僅在一定條件下方可致病,故稱之為條件致病菌。病原菌侵入機體後能否致病取決於致病菌的數量、毒力、入侵途徑與機體對病原菌的抵抗力。當患者有糖尿病、腫瘤、慢性消耗性疾病以及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糖皮質激素及免疫抑制劑等導致機體抵抗力下降時,均易發生感染。也可由於長期放置導管、插管、器官移植、放療、化療而致病。本病多數屬於內源性感染,少數為外源性感染。
念珠菌屬中約有8種菌能引起人體致病,但白色念珠菌(canidida albicans)的致病菌,毒力最強。其它幾種念珠菌因致病力弱,較少引起感染,只有當人體免疫力特別低下時,這些念珠菌才會單獨或與白色念珠菌協同致病。
臨床表現 根據侵犯部位不同,本病可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一)皮膚念珠菌病
1.指(趾)間糜爛 多見於長期從事潮濕作業的人。皮疹以第三、第四指(趾)
間最為常見。指(趾)間皮膚浸波發白,去除浸漬的表皮,呈界限清楚的濕潤面,基底潮紅,可有少量滲液。自覺微癢或疼痛感。
2.念珠菌性問擦疹多見於小兒和肥胖多汗者。皮疹好發於腹股溝、臀溝、腋窩及乳房下等皺褶部位。局部有界限清楚的濕潤的糜爛面,基底潮紅,邊緣附領口狀鱗屑。外周常有散在紅色丘疹、皰疹或膿瘡。
3,丘疹形念珠菌病多見於肥胖兒童,可與紅彤並發。皮疹為綠豆大小扁平暗紅色丘疹,邊緣清楚,上覆灰白色領圈狀鱗屑,散在或密集分布於胸背、臀或會陰部。同時伴發念珠菌性口角炎、口腔炎。
4.念珠菌性甲溝炎、甲床炎多見於指甲。甲溝紅腫,或有少量溢液,但不化膿,稍有疼痛和壓痛,病程慢性。甲板混濁,有白斑,變硬,表面有橫嵴和溝紋,高低不平但仍有光澤,且不破碎。
5.慢性皮膚粘膜念珠菌病少見。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的念珠菌感染,常伴有某些免疫缺陷或內分泌疾患,如甲狀旁腺、腎上腺功能低下等,特別是先天性胸腺瘤。本病常是從嬰兒期開始發病,但也可發生於新生兒期。皮損好發生於頭面部、手背及四肢遠端,偶見於軀干。初步為紅斑、 丘疹鱗屑性損害,漸呈疣狀或結節狀,上覆黃褐色或黑褐色蠣殼痂皮,周圍有暗紅色暈。有的損害高度增生,呈圓錐形或楔形,形似皮角,去掉
角質塊,其下是肉芽腫組織。愈後結痂,累及頭皮的可致脫發。
(二)粘膜念珠菌病
1.鵝目瘡多見於嬰幼兒患者,口腔粘膜、咽、舌、牙齦等處出現邊界清楚的白色假膜,外圍紅暈。去除假膜可見紅色濕潤基底。若累及口角則有口角糜爛、皸裂等,有疼痛感。
2.生殖器念珠菌病包括女陰陰道炎及龜頭包皮炎。陰道分泌物粘稠、色黃或乳酪樣斑片,在陰道壁上可見灰白色假膜樣斑片,有瘙癢或灼熱感。假膜和白帶塗片可見
假菌絲和成群芽孢。男性患者較少見,多通過配偶感染,可見包皮及龜頭潮紅、乾燥光滑,包皮內側及冠狀溝可見覆有假膜的斑片。
(三) 內臟念珠菌病 念珠菌感可累及全身所有內臟器官,其中以腸念珠菌病及肺念珠菌較常見。此外,尚可引起泌尿道炎、腎盂腎炎、心內膜炎及腦膜炎等,偶可引起念珠菌敗血症。所有內臟感染常繼發於多種慢性消耗疾病,且有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皮持激素及化療等,放療等誘發因素,症狀多無特異性,應提高警惕。
診斷 皮膚、粘膜念珠菌病的診斷有賴於多種類型特有的臨床表現,並結合真菌檢查作出判斷。內臟念珠菌除根據臨床表現外,需多次、多途徑培養為同一菌種方可確診。
鑒於念珠菌是人體正常菌群之一,痰、糞便和陰道分泌物單純培養陽性,只能說明有念珠菌存在,不能確診為念珠菌病。直接鏡檢應看到假菌絲和芽胞,菌絲存在說明處於致病狀態。
治療
1.局部療法
(1)2%克霉唑、咪康唑或酮康唑霜,或復方雷鎖辛搽劑,外搽,每日2次,主要適用於多種皮膚念珠菌病。伴紅癢的丘疹形念珠菌病尚可外搽含制黴菌素的硫磺爐甘石洗劑,每日4~6次。間擦疹常需加用撲粉。
(2)制黴菌素搽劑(制黴菌素100萬U,甘油10ml,蒸餾水加至60ml),主要適用於鵝口瘡及生殖器念珠菌病,外搽,每日2~3次。
(3)制黴菌素栓劑(每個5萬~10萬U),適用於念珠菌性陰道炎,每晚一次,連用1~2周。
(4)多聚醛制黴菌素 5萬 U加生理鹽水5ml,或兩性黴素 B5mp加註射用水20ml,作氣霧吸入,每日2~4次,適用於口腔及呼吸道念珠菌感染。
2.全身療法主要適用於各種內臟念珠菌病及嚴重的皮膚粘膜念珠菌感染。
(1)制黴菌素:每日200萬~400萬U,分4次口服,兒童5萬~10萬U/kg.d。該葯在腸內極少吸收,主要用於消化道念珠菌病。
(2)酮康唑:0.2g,每日一次。療程視感染類型和患者的反應而定。肝功能異常者慎用。
(3)伊曲康唑:200mg,每日一次,連用4周以上。
(4)兩性黴素B(0.5~ling/kg·d)靜脈點滴,或合並口服5一氟尿嘧啶(150一200。ig/kg·d),可有一定協同作用,以提高療效。
預防
1積極治療易誘發本病的原發疾病,如糖尿病、惡性腫瘤及其它慢性消耗性疾病。
2.合理應用抗生素、皮質激素及免疫抑制劑等,需長期應用者應嚴密觀察發生各種念珠菌病的徵兆,並予以及時處理。
3.皮膚皺褶部位、尤其是肥胖多汗者應保持清潔乾燥;注意口腔及外陰部位清潔衛生。

D. 何謂皮膚磨削術

皮膚磨削術是一種利用機械性磨損來治療皮膚病的方法。皮膚磨削術開始主要用來治療痤瘡瘢痕。近年來,我國磨削術發展很快,它是整容和治療某些疾病的一種有效的手術方法,以後擴大到治療許多影響美容的皮膚病,如顏面部的細皺紋、黃褐斑雀斑、酒渣鼻的鼻贅、血管痣、汗管瘤、皮膚腺瘤、瘢痕疙瘩、盤狀紅斑狼瘡、表皮痔、口周假性皸裂、瞼黃疣、基底細胞癌、毛囊角化病、色素痣以及去除文身等,其治療范圍非常廣泛。

皮膚磨削術工具的種類主要有砂紙摩擦法:線刷摩擦法、碳化硅磨頭法、不銹鋼橄欖型磨頭法四種。

(1)砂紙摩擦法

將消毒後的砂紙卷在空針筒上或裹在紗布圈上徒手對損害進行摩擦。該方法簡便易行,但有以下缺點:易將砂粒留在皮膚創面上,若干年後可發生異物肉芽腫,眼、鼻、口周的部位摩擦不方便,難以奏效,費時費勁,手術需要的時間長且勞動強度大。

(2)線刷摩擦法

這種方法採用電動機為動力,帶動其旋轉。其缺點是:因上皮等組織黏附其內,洗刷消毒不便,使用難度較大。

(3)碳化硅磨頭法

用這種磨頭磨削,優於前述兩種。但其不足的是:消耗大,如磨天花瘢痕整個手術需要多個磨頭,來回從手柄上調換磨頭,易污染無菌區域,也易留硅粒於創面。

(4)不銹鋼橄欖型磨頭法

該磨頭克服了以上不足之處,磨起來輕松自如、靈活輕便,使用安全,不管採用何種角度,均為一球面接觸皮膚,深淺易控制,刷洗消毒方便,經久耐用,易於掌握。

皮膚磨削術並不是任何人都適宜的,其適應證可分為四大類:

瘢痕類、色素性損害類、良性腫瘤類、有關皮膚病類。這四大類中,又可分為首選適應證、相對適應證。首選適應證,包括痤瘡、天花、水痘、帶狀皰疹、濕疹、外傷或手術後遺留的淺表瘢痕,以及蟲蝕狀皮膚萎縮;相對適應證,包括雀斑、咖啡斑、色素失禁症、太田痣、面部毛細血管擴張、酒渣鼻、皮膚澱粉樣變,以及面部皺紋或口角放射紋等。

皮膚磨削術的禁忌證:患有血友病或出血異常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陽性者,有嚴重或復發性單純皰疹史者;患有活動性膿皮病者;有瘢痕疙瘩素質或增生性瘢痕者;放射性皮炎或半年內曾接受放射治療的局部、燒傷瘢痕,有精神病症狀、情緒不穩定或要求過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