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關於皮膚病的醫書
簡明中醫皮膚病學》趙炳南
《趙炳南學術經驗集》
《朱仁康學術經驗集》
《中西醫結合皮膚病學》張志禮
《徐宜厚學術經驗集》
《張作舟學術經驗集》
《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
《皮膚病中醫治療學》徐宜厚
《臨診一得集》
《中西醫結合治療常見皮膚病》天津長征醫院
《瘍科心得集》
《張志禮臨床經驗集》
《中醫皮科臨床經驗集》歐陽恆
《中醫外科心得》夏少農
《中西醫結合瘡瘍證治》
《龍振華經驗集》
B. 中葯的皮膚病治療方子
你好,對於皮膚病的來治療有很多自的方法。
牛皮癬
好發於頭、面、四肢伸側,尤以肘、膝關節伸側為多,常為對稱性分布,屬於一種慢性鱗屑性皮膚病,一般提倡中醫治療牛皮癬,療效安全可靠,以下就有兩種中葯治療牛皮癬的方子,以供參考:
桂杜牛膝薏米粥方
組成:桂枝、牛膝各9克,杜仲18克,薏米30克。
用法:將桂枝、杜仲、牛膝加水煎煮,去渣取汁,加入薏米煮成稀粥,加適量白糖調味。每日1劑,連用10~20劑。
功效:健脾益腎,除濕止癢。
主治:牛皮癬膿泡型,脾腎俱虛、濕濁偏盛,皮損泛發,滲液較多,脘悶納呆,腰膝酸軟,身體困重等。
銀花二根露
組成:鮮金銀花50克,白茅根、鮮蘆根各100克
用法:以上三味水煎取汁,頻頻服用。功效:清熱涼血,解毒消腫。
主治:牛皮癬濕熱毒盛,皮損瘙癢,搔之出血鮮紅。
知識有限,呵呵
C. 中醫可以治皮膚病嗎
中醫是可以治療皮膚病的,因為人體的內外是統一的,外可以影響內,內也可以影響外,就像你可以從家裡走出來,也可以從外面回到家裡。中醫認為肺主皮毛,所以皮膚病初起的話,多從肺調治;但是久了的話,就還要根據五行理論考慮肺與其他臟腑的關系,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古代和現代的中醫文獻中,關於治療皮膚病的內容,其實是很多的,你可以去查。
D. 皮膚病的中醫治療方法
皮膚病的中醫治療方法,要以「望」、「聞」、「問」、「切」四診參合進行准確辨證,然後對症下葯。在辨證中所收集到的資料,結合各種不同形態的皮膚損害,靈活的運用各種治療方法,才能達到治病求本的目的。中醫對於皮膚病的方法主要分為內治和外治,本文介紹一些皮膚病的中醫內治方法。
1.疏風散寒法:主要用於風寒侵入人體,郁結在皮膚腠理之間導致的皮膚病變,多見於急性的皮膚病,如寒性蕁麻疹、冬天皮膚瘙癢症、遇冷復發的過敏體質。
2.疏風清熱法:用於外感風熱之邪客於皮膚導致的皮膚病變,也是多見於急性皮膚病,如熱性蕁麻疹、玫瑰糠疹。
風寒和風熱導致的皮膚病,可以是與感冒的症狀同時出現的,也可能是感冒之後才出現的皮膚病,還有可能是沒有發生感冒症狀,外邪潛入身體隱藏著,等時機成熟了才爆發出皮膚病。
3.清熱利濕法:用於外感濕熱,如:常居潮濕地,或沾染了雨露霧氣等濕邪。也可以用於濕熱內蘊,自己體內生出的濕邪,以及濕熱下注導致的皮膚性病,如:膿皰瘡、濕疹、帶狀皰疹、生殖器皰疹、軟下疳等。
4.清熱解毒法:用於熱毒壅滯所致的皮膚病,如癤、癰、軟下疳、梅毒、帶狀皰疹等等熱毒盛的皮膚病。
5.清熱涼血法:用於血熱蘊毒,或是熱入血分導致的皮膚疾病。如過敏性紫癜、紅皮病、變應性皮膚血管炎。
很多皮膚病患者都需在清熱的基礎上加上利濕、解毒、涼血這些方法,幾乎都是結合一起使用的。以紅斑、膿皰、糜爛、滲出等皮損症狀多清熱之法。
6.溫陽散寒法:適合用於陰寒之邪進入肌表,或是脾胃虛寒導致的皮膚病變。但是這兩種情況不一樣,外界陰寒邪侵表的大多是在經絡肌肉皮膚,如凍瘡,局部皮膚蒼白、紫紺、潮紅等顏色交替表化,治法以:溫經散寒。脾胃虛寒導致的皮膚病如,寒性蕁麻疹、白癜風、吃冷的就過敏人群、治法以:溫中散寒。
7.溫補腎陽法:用於腎陽不足導致的皮膚病。患者伴有畏寒怕冷,穿再多的衣服也冷的現象,腰背、手腳長年冰涼。如,硬皮病、系統性紅斑狼瘡、銀屑病。
8.補肝益腎法:用於肝腎不足所致的皮膚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白癜風、銀屑病,紅皮病、硬皮病。
凡是頑固的疑難皮膚病,都是多個臟腑一起發生了病變,並非治療單一臟腑,在治療的時候大多都是數個臟腑一起治,幾種治療大法合為一體。
9.益氣補血法:用於病人久耗傷、素體氣血不足的皮膚病。如慢性皮膚病、老年瘙癢症。以及皮膚乾燥、脫屑、皸裂等症狀
10.養血潤燥法:用於血虛風燥或陰虛血燥所導致的皮膚病,如慢性濕疹、神經性皮炎。以及皮膚乾燥、脫屑、皸裂等症狀。
益氣補血,養血潤燥這兩種方法在臨床時候也是經常融合一起的,可以起到相輔相成的治療效果,來縮短治療過程。
11.疏肝理氣法:用於肝氣郁結所致的皮膚病,如黃褐斑、帶狀皰疹、神經性皮炎等。 患有頑固性皮膚病的患者,一般都要結合此法治療,散開內心抑鬱,才能徹底治療疾病。
12.健脾化濕:用於脾虛濕阻所致的皮膚病,如濕疹、天皰瘡。
13.搜風止癢法:用於風邪郁久,伏於經絡肌肉,久治不愈的皮膚病,如神經性皮炎、蕁麻症、過敏體質、老年皮膚瘙癢症。
14.活血化瘀法:用於氣滯血瘀所致的皮膚病,如盤狀紅斑狼瘡、變應性皮膚血管炎、結節性紅斑等。大多皮膚病患者皆有夾瘀的現象,中醫在治療皮膚病的時候,此法用的較廣。
E. 艾灸治療蕁麻疹的方法_治療蕁麻疹的艾灸偏方
蕁麻疹,又叫癮疹,中醫上治療一般認為是氣血兩虛所致,多採用益氣健脾的 方法 。比較安全而又操作簡單的當屬艾灸療法。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艾灸治療鼻炎的方法,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艾灸治療蕁麻疹的方法
艾灸治療蕁麻疹的方法(一)
1.蕁麻疹,又稱“風疹塊”,是一種常見的變態反應性疾病。
2.使用艾灸治療蕁麻疹可以採用隔姜灸和艾條懸起灸的方法,選取的艾灸穴位是合谷、曲池、血海、三陰交、足三里、風市、百會和長強這八個穴位,這八個穴位的配方已有著千年的歷史,是比較成熟的治療蕁麻疹的方法。
3.艾炷隔姜灸:每次選2—4個穴位,每穴施灸3—5壯,艾炷如米粒或黃豆大,每日灸1—2次,3次為1個療程。
4.艾條懸起灸:每次選2—4個穴位,每穴灸10一15分鍾,每日灸1—2次,6次為1個療程。
5.神闕,曲池,血海和足三里。如果您也患有蕁麻疹,可以艾灸曲池,肺俞,血海,百蟲窩和足三里,三陰交這些穴位都可以的,時間上,可以逐漸延長艾灸的時間,以您適應為度。
艾灸治療蕁麻疹的方法(二)
第一天(風門、支溝);
第二天(肺俞、曲池);
第三天(膈俞、大陵);
第四天(大腸俞、大橫);
第五天:(中脘、足三里);
第六天:(下脘、天樞、氣海);
第七天:(肝俞、太沖);
第八天(脾俞、三陰交),以上穴位輪流各25分鍾,每天艾灸炙臍30分鍾
艾灸治療蕁麻疹的方法(三)
1.其穴位可選擇血海、隔俞、神闕、大椎、肩禺、湧泉、曲澤、合谷、至陰、足三里、大抒穴艾條灸或隔姜灸,每日1次。一般用艾條灸比教安全些。
2.在所選擇的治療穴位中,曲池為陽明大腸經之合穴,是治療皮膚病的要穴,有疏風解表,清熱解毒,止癢抗過敏的作用;
3.血海能養血調血,活血化瘀;膈俞為血之會,與血海穴同用,可調理營血,祛風止癢而收到“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效;
4.足三里是人體強壯穴位,能益氣固表,增強體質,健運脾胃除濕,通經絡、理氣血。
5大椎疏風解表,合谷為大腸經原穴,屬陽主表,取清走衰,宣洩氣中之熱,升清降濁,疏風散表,宣通氣血之功。
蕁麻疹治療注意事項1. 保持生活規律,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適應寒熱變化。
2. 避免強烈抓搔患部,不用熱水燙洗,不濫用刺激強烈的外用葯物。
3. 積極尋找和去除病因,治療慢性病,調整胃腸功能,驅除腸道寄生蟲。
4. 忌海鮮發物,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不飲酒。保持清淡飲食,多吃些新鮮蔬菜和水果。
艾灸治療蕁麻疹醫生建議1.盡可能去除或避免一切可疑原因;
2.急性發作期可以內服抗組胺葯物,有全身症狀者可使用皮質類固醇激素對症治療;
3、日常生活中注意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4、保持心情愉快,學會自我調節,快樂生活.
中醫有哪些方法可治療蕁麻疹一、體針
1.取穴 主穴:曲池、血海、三陰交、中脘。
配穴:後溪、委中、尺澤、大椎透身柱,神道透至陽。
2.治法 選取2~3個主穴,配一組透穴或1個配穴。主穴進針得氣後,以捻轉提插之瀉法,強刺激運針1分鍾~2分鍾,留針20分鍾,其間可反復行針2~3次;透穴,採用26號5寸長的毫針,沿皮透刺,據症情留針1小時~2小時。後溪、委中、尺澤均以三棱針點刺出血。
3.療效 共治療急性蕁麻疹225例,有效充95.2%~96.51%。
二、拔罐
1.取穴 主穴:神闕。
2.治法 患者仰卧,取容積為500ml的廣口瓶代替火罐。用鑷子夾住蘸有95%的酒精的棉球,燃著迅速在火罐內轉一圈後取出,隨即對准穴位拔上。3分鍾~5分鍾後取罐,稍俟1分鍾~2分鍾後復拔。如此連續數下,直至皮膚潮紅或現瘀斑。一般而言,局部充血越明顯越好。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3.療效 共觀察208例,痊癒率96.19%~97.1%。最短4日痊癒,最長9日(超過9日作無效)。
(三) 耳針
1.取穴 主穴:肺、風溪、腎上腺。
配穴:心、神門、內分泌、肝。
2.治法 一般僅取主穴,效不明顯時再酌加配穴。探得敏感點進針後,以重手法行持續捻轉刺激,直至耳廓發熱潮紅,留針30分鍾。劇癢者每日2~3次,普通1日1次。每次選用一側耳穴,二側交替輪用。如反復發作者,可在上述耳穴行王不留行子或綠豆壓丸治療。
3.療效 耳針治療82例,有效率達97%~100%。
治療蕁麻疹的七種偏方治療蕁麻疹偏方一
金銀花12克,地膚子、芥穗各9克,大黃10克,厚朴、雲苓各9克,白芍10克。甘草9克。水煎服,日貝劑,分2次服。本方清熱散風,適用於蕁麻疹。
治療蕁麻疹偏方二
生地10克,當歸12克,赤白芍各10克,首烏10克,黃芪12克,防風、芥穗、刺蒺藜、川芎各9克,甘草6克。水煎服,日1劑,分2次服。本方養血益氣,疏風止癢,適用於血虛受風所致的蕁麻疹。
治療蕁麻疹偏方三
荊芥穗10克,防風9克,金銀花12克,牛蒂子10克,丹皮9克,浮萍6克,生地9克,薄荷6克,黃芩10克,蟬衣12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日1劑,早晚服。本方辛涼解毒,疏風止癢,適用於蕁麻疹。
治療蕁麻疹偏方四
玉米須15克,已發酵好的酒釀l00克。將玉米須放人鋁鍋中,加水適量,煮20分鍾後撈去玉米須,再加酒釀,煮沸食用。本方適用於蕁麻疹。
治療蕁麻疹偏方五
香樟木、晚蠶砂、徐長卿、敗醬草、核桃葉各30-創克,紫蘇120克。將葯任選一種煎水,乘熱先熏後洗,每日1叫次。本方適用於蕁麻疹。
治療蕁麻疹偏方六
熟地9克,當歸、白芍各20克,首烏、黃芪各30克,防風、川芎各12克,甘草30克,蟬蛻10克,荊芥、白蒺藜各12克。水煎服,每日1劑,每晚或早晚分2次服。本方出自《山東中醫雜志》1989.8期,適用於頑固性蕁麻疹。
治療蕁麻疹偏方七
黃芪10克,白術、防風、桂枝各9克,白芍10克,生薑6克,大棗9克,浮萍6克,白蘚皮10克,荊芥穗9克,陳皮12克,甘草9克。水煎服,日1劑,早晚服。本方調和營衛,益氣固表,對蕁麻疹有效。
猜您感興趣:
1. 蕁麻疹應該怎麼辦
2. 過敏艾灸的方法
3. 治療蕁麻疹的偏方
4. 蕁麻疹最快治療方法
5. 艾灸治療慢性濕疹的方法
6. 膽囊炎艾灸的方法
F. 中醫中葯治療皮肌炎
皮肌炎是一種主要累及皮膚和肌肉的非感染性的急性、亞急性或慢性炎症性結締組織病。為自身免疫性結締組織病之一。各年齡組均可發病,但多見於40~60歲,以下是我為你整理的 中醫 中葯 治療皮肌炎,希望能幫到你。
中醫中葯治療皮肌炎:熱毒熾盛證
主症:起病急,病情進展快,高熱或不規則發熱,皮膚大片鮮紅水腫性斑片或紫紅 色斑 片,觸之灼熱,多發於面部及上胸背部,肌肉關節疼痛無力,伴口乾口苦,心悸煩躁,小便短赤、大 便秘 結,舌質紅絳,苔黃,脈滑數。
治法: 清熱 解毒 ,清營涼血。
(1)清瘟敗毒飲(《疫疹一得》)
[組成]水牛角180~240g,生石膏180~240g(先煎),小生地18~30g,黃連12~18g,知母,桔梗,連翹,梔子,玄參,丹皮,赤芍,黃芩,鮮竹葉,甘草(後10味葯原書無劑量)。每日1劑,水煎內服。
[功能]清熱解毒,涼血瀉火。
[加減應用] 肌肉關節疼痛較重者,加秦艽、葛根、徐長卿以祛風通絡,消腫止痛;若高燒不退,加羚羊角粉1g沖服;乾咳、 呼吸 困難者,加杏仁、象貝;口乾舌躁者,加麥冬;尿赤者,加豬苓。
(2)達原飲 (《瘟疫論》)
[組成]檳榔12g,厚朴9g,草果9g,知母9g,白芍9g,黃芩9g,甘草6g。每日1劑,水煎內服。
[功能]辟穢化濁解毒。
[臨床報道] 崔閆民用此方配合西葯治療皮肌炎急性發作穢濁 濕熱 之邪內舍臟腑,外阻肌膚,濕遏熱伏,津虧火旺之證,效果較好。處方:檳榔12g,川朴、草果、知母、白芍、黃芩、青蒿、秦艽各1Og,甘草6g,藿香、茵陳、生地、花粉、白花蛇舌草各15g,大腹皮20g。(新疆中醫葯,2003, 5)
(3)防風通聖散(《宣明論方》)
[組成]防風、川芎、連翹、當歸、芍葯、薄荷葉、麻黃、芒硝、大黃各6g,黃芩、石膏、桔梗各12g,滑石20g,白術、梔子、荊芥各3g,甘草10g 。每日1劑,水煎內服。
[功能]疏風解表,清熱通便。
[加減應用]皮損紅熱明顯者,加金銀花、魚腥革等;肌肉腫痛顯著者,加蒼術、黃柏、水牛角等;皮下有結節者,加桑枝、蛇蛻、乾地龍
[臨床報道] 劉學華等應用此方加減治療對稱性近端肌肉乏力,疼痛伴觸痛,眶周有紫紅色浮腫斑塊,頭、頸、胸甚至全身皮膚出現紅色斑丘疹或紫斑, 瘙癢 ,多處關節庸,頭昏目赤,口乾口苦,便秘溲赤,苔薄黃,脈滑數之風熱壅盛型的皮肌炎,葯用:防風、薄荷、梔子、酒大黃各10g,川芎、連翹、當歸、黃芩各15g,白術g,生石膏30g,煅牡蠣20g,甘草5g。(山東中醫雜志,1995,9)
中醫中葯治療皮肌炎:濕熱蘊蒸證
主症:身熱不揚,紅斑色暗,肌膚腫痛,肢體重著無力,伴胸脘痞滿, 口粘口乾。渴不多飲,大便不暢,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膩,脈滑。
治法:清熱化濕,通利經脈。
三妙散(《丹溪心法》)
[組成]蒼術18g,黃柏12g,川牛膝6g。每日1劑,水煎內服。
[功能]清熱燥濕。
[臨床報道]崔幸在治療此型皮肌炎時,常用:蒼術10g,黃柏10g,牛膝15g,銀花10g,黃連6g,茵陳30g,生苡仁30g,茯苓15g,秦艽15g,木瓜10g。(中國全科 醫學 ,2002,8)
中醫中葯治療皮肌炎:氣陰兩虛證
主症:肌肉酸痛無力,面黃肌瘦,少氣懶言,納呆,眼瞼水腫性紅斑。低熱、咽喉不利,汗多、便結、尿赤,苔薄黃,舌紅絳,脈細數。
治法:益氣養陰。
青蒿鱉甲湯(《溫病條辨》)
[組成]青蒿6g,鱉甲15g,生地12g,知母6g,丹皮9g。每日1劑,水煎內服。
[功能]養陰透熱
[加減應用] 病久關節變形、活動受限者,加續斷、淫羊霍、炮山甲;心悸汗出、脈結代者,加人參、天冬、麥冬、苦參、酸棗仁;肝脾腫大、 肝功能 異常者,加靈芝、茵陳;尿中有蛋白者,加琥珀、通草、扁蓄、車前子等;胃脘滿納差者,加陳皮、青木香、神曲。
[臨床報道] 劉學華等應用此方加減治療全身肌肉乏力、酸痛伴觸痛,腰膝酸軟,眩暈 耳鳴 , 脫發 ,吞咽困難,納差,消瘦,舌紅少苔,脈細數之肝腎陰虛型皮肌炎。(山東中醫雜志,1995,9)
中醫中葯治療皮肌炎:寒濕凝滯證
主症:起病緩慢,病情逐漸發展,不發熱,皮膚出現暗紅色斑片,乾燥,少量脫屑,雙側上眼瞼有紫紅色水腫性斑片,全身肌肉關節疼痛,酸軟無力,舉臂、蹲起等動作困難,手足腫脹,舌質淡暗,苔白,脈弦緩。
治法:祛風散寒,除濕健脾。
黃芪桂枝五物湯(《金匱要略》)
[組成]黃芪9,芍葯9,桂枝9,生薑9,大棗4枚。每日1劑,水煎內服
[功能]益氣溫經,和血通痹
[臨床報道] ①查玉明常在此方基礎上加當歸、雞血藤、懷牛膝養血活血以通絡;配細辛以冀陽氣通達治療陽氣虛衰之皮肌炎。(遼寧中醫雜志, 2000 ,1) ②陳泊用黃芪桂枝五物湯並用強地松治療重型皮肌炎3例。(現代中醫,1998,3)
中醫中葯治療皮肌炎:心脾兩虛證
主症:病程遷延日久,皮膚紅斑消退或呈淡紅色, 四肢肌肉萎縮,酸軟無力,伴心悸氣短,動則氣促,納差食少,腹脹便溏,舌質淡,脈細弱。
治法:健脾養心,益氣補血。
歸脾湯(《濟生方》)
[組成]黃芪12g,人參6g, 白術9g,茯神9g,當歸9g,酸棗仁12g,遠志6g,當歸10g,木香6g,炙甘草3g。每日1劑,水煎內服。
[功能]益氣補血,健脾養心
[加減應用]面部紅斑持續不退,加雞冠花、凌霄花、生槐花以涼血化淤消斑;伴低熱者,加青蒿、地骨皮、鱉甲以退虛熱。
[臨床報道] 崔幸在治療此型皮肌炎時,常用:黃芪30g,黨參15g, 白術15g,茯苓15g,當歸10g,丹參30g,羌獨活各10g,桂枝10g,當歸10g,雞血藤30g,木香6g,炙甘草10g。(中國全科醫學,2002,8)
G. 中醫治療皮膚病有哪些方法
皮膚病的范圍很廣,種類繁多。但是在臨床治療中,是有一定的規律的,歸納起來,其治療方法有十五種: 1、養血祛風法:適用於體內血虛生風、同時伴有陰血不足表現的皮膚病,如乾燥的、鱗屑較多的皮膚病(魚鱗病、靜止期和消退期銀屑病等)。可用桂枝當歸湯加減(玉竹、黑芝麻各15克,首烏、當歸、白芍、秦艽、大棗各10克,炙甘草、桂枝各5克)煎服。 2、固表祛風法:適用於表虛感受風邪所致的皮膚病,如慢性過敏性皮膚病(慢性蕁麻疹等),病人常有怕風症狀,多數有慢性反復發作的病史。可用玉屏風散加味(北芪、當歸、甘草各30克,白術、防風各15克)煎服。 3、解表祛風法:適用於感受風邪的表實症的急性過敏性皮膚病(如急性蕁麻疹、急性皮炎等)。可用如消風散加減(荊芥後下、防風、當歸、苦參、蒼術、胡麻仁、牛蒡子、知母、木通各10克,生地15克,甘草5克,石膏先煎30克,蟬脫3克)煎服。 4、溫經散寒法:適用於感受外界寒邪、經絡血脈凝滯不通所致的皮膚病,如有急性皮膚血液迴圈障礙的皮膚病(凍瘡等)。可用當歸四逆湯加減(當歸、桂枝、白芍、木通、大棗各10克,細辛、灸甘草各3克)煎服。 5、助陽散寒法:適用於機體陽氣不足、臟腑機能減退、經絡血脈凝滯不通所致的皮膚病(如硬皮病等)。可用陽和湯加減(熟地30克,白芥子6克,麻黃、炙甘草、肉桂各3克,炮姜炭1.5克,鹿角膠熔化9克)煎服。 6、利濕清暑法:適用於感受暑邪而挾濕所致的皮膚病,如夏令性皮膚病(夏令皮炎等)。可用青蒿苡仁湯加減(青蒿、藿香、佩蘭、地骨皮、黃柏各10克,大青葉、公英、苦參、銀花各15克,生苡仁30克)煎服。 7、解毒清暑法:適用於夏令化膿性皮膚病(如癤腫、膿皰瘡等)。可用如清暑湯加減(連翹、花粉、滑石,銀花各12克,赤芍、車前子、澤瀉各9克,甘草3克)煎服。 8、清熱利濕法:適用於感受濕邪、郁濕化熱所致的皮膚病,常表現滲液較多者(如急性濕疹、接觸性皮炎等)。可用萆薢滲濕湯加減(生苡仁、滑石各30克,萆薢、茯苓各12克,黃柏、丹皮、澤瀉各9克,通草6克)煎服。 9、健脾利濕法:適用於脾虛不能運化、水濕停滯所致的皮膚病,病人常有脾虛症狀(如嬰兒濕疹的體虛者、兒童慢性蕁麻疹等)。可用健脾滲濕湯加減(黨參、茯苓、澤瀉各12克,白術、大棗各9克,扁豆,苡仁各15克,淮山葯24克、陳皮、桔梗各5克)煎服。 10、養血潤燥法:適用於由血虛生風化燥的皮膚病,如乾燥性瘙癢性皮膚病(皮膚瘙癢症等),病人常有陰虛症狀。可用如地黃飲加減(熟地30克,生地、首烏各15克,當歸、丹皮、玄參、蒺藜各10克,僵蠶、甘草各5克,紅花3克)煎服。 11、生津潤燥法:適用於津液不足所致的皮膚病,如慢性瘙癢性皮膚病(慢性濕疹、神經性皮炎等)。可用潤膚湯加減(玄參、麥冬、鉤藤、赤芍、丹皮、白蘚皮各10克)煎服。 12、解毒瀉火法:適用於感受火熱毒邪所致的皮膚病,如急性化膿性皮膚病(全身症狀較重的膿皰瘡、癤腫等)。可用如五味消毒飲(銀花30克,野菊、公英、地丁各15克,青天葵10克)煎服。 13、涼血瀉火法:適用於內臟之火太過所致的皮膚病,常有血熱症狀,如急性有紅腫熱痛的皮膚病(漆性皮炎等),多表現為紅斑比較廣泛,全身症狀比較嚴重。可用生地銀花湯加減(生地30克,銀花25克,玄參、地丁、大青葉各15克,當歸、竹葉,赤芍各10克,蟬蛻3克)煎服。 14、祛瘀法:涼血祛瘀法適用於血熱壅滯、瘀血停留所致的皮膚病,多表現有紅斑、結節等,如毛細血管擴張性、紅斑性、組織肥厚的皮膚病(酒渣鼻、進行期銀屑病等)。可用涼血四物湯加減(生地25克,當歸、赤芍,黃芩,茯苓、紅花各10克,川[芎、陳皮、甘草、生薑各5克]煎服。 15、活血祛瘀法:適用於氣血運行不暢引起瘀血停留所致的皮膚病,如結節性、疼痛性皮膚病(結節性紅斑、脂膜炎等)。可用補陽還五湯加減(黃芪15克,赤芍12克,桃仁、紅花各9克,當歸、川芎各6克)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