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問答 » 皮膚病外用中葯
擴展閱讀
諾手哪個皮膚最好看 2024-11-24 03:06:28
怎麼讓皮膚能變白 2024-11-24 03:02:30

皮膚病外用中葯

發布時間: 2023-11-20 16:55:46

Ⅰ 常見皮膚病治療使用中成葯配方

日常一些皮膚病困擾著我們,對生活造成很多不便。下面我准備了常見皮膚病治療使用中成葯配方,希望對您有幫助!

常見皮膚病治療使用中成葯配方

一、 病毒性皮膚病(單純皰疹、帶狀皰疹、扁平疣)

發於頭面部:病期較短,或痛或癢,皮疹色紅以丘疹、丘皰疹為主,可兼少數水皰,體質不弱者,可分選芎菊上清丸、黃連上清丸、牛黃上清丸、川芎茶調顆粒、一清膠囊、板藍根顆粒等。

發於胸脅部:皮疹色紅,疼痛,以丘疹為主或見膿皰者,可分選梔子金花丸、一清膠囊、復方青黛膠囊、開胸順氣丸、連翹敗毒丸、平肝舒絡丸;病期長伴刺痛,體質無明顯虛弱者,選血府逐瘀膠囊。

發於下半身:體質不虛者,可分選二妙丸、三妙丸、四妙丸等;陰虛體弱者可用六味地黃丸;陰虛內熱者可用知柏地黃丸。

外用:選山寶皮寧酊、如意金黃散等。

扁平疣:常膚色皮損兼有少氣乏力,脾胃虛弱者,可選貞芪扶正膠囊、參苓白術丸;色淡紅或紅兼有熱象的,可選板藍根沖劑、梔子金花丸、芎菊上清丸、復方青黛膠囊等;色偏深兼有氣滯血瘀徵象者,可選血府逐瘀膠囊、加味逍遙丸、平肝舒絡丸、逍遙顆粒等。

二、 細菌性皮膚病(膿皰瘡)

發於頭面部或泛發者:可分選連翹敗毒丸、梔子金花丸、一清膠囊、雙黃連口服液、金銀花露、新癀片、清開靈口服液等。

三、 真菌類皮膚病(體癬、足癬、股癬、頭癬等)

發於上半身:體質強,皮疹癢,疹色紅者,分選黃連上清丸、梔子金花丸、一清膠囊等。 發於下半身:體質強,皮疹濕癢,疹色偏紅者,可分選二妙丸、三妙丸、四妙丸、當歸苦參丸等。

外用:鈹寶消炎癬濕葯膏、冰黃膚樂軟膏、皮膚康洗液、日舒安洗液等。

四、變態反應性皮膚病(皮炎濕疹蕁麻疹等)

(一) 皮炎濕疹類

急性期:病期短,皮損色紅腫脹,瘙癢,兼心煩,口乾,便秘等,可選防風通聖丸、一清膠囊、清開靈口服液、新癀片、羚羊角膠囊、二妙丸、三妙丸、四妙丸、梔子金花丸等。 亞急性期:皮損顏色轉淡或深,可有少量滲出,瘙癢,體質強者可選當歸苦參丸、膚癢顆粒、防風通聖丸;脾胃弱,食少便溏者選參苓白術丸。

慢性期;皮損肥厚,粗糙乾燥,瘙癢明顯可分選四物合劑、膚癢顆粒、天麻鉤藤顆粒、參苓白術散等。

外用:急性期馬齒莧濕敷;亞急性期冰黃膚樂軟膏、皮膚康洗液、日舒安洗液等;慢性期冰黃膚樂軟膏、鈹寶消炎癬濕葯膏等。

(二) 蕁麻疹

急性期: 體質較強者可分選防風通聖丸、芎菊上清丸、川芎茶調顆粒、膚癢顆粒等;伴疹色不紅、惡寒時可選銀翹解毒顆粒,疹色偏紅、不惡寒時可選桑菊感冒片。

慢性期:體質較強者可選用膚癢顆粒、血府逐瘀膠囊、川芎茶調顆粒等;脾胃虛寒,喜溫喜按,面色淡白,四末不溫者可選附子理中丸;脾胃虛弱,食少便溏可選參苓白術丸;氣虛自汗惡風或陽虛(寒冷性蕁麻疹)可選玉屏風口服液、貞芪扶正膠囊、陽和丸等;血虛生風,肌膚乾燥無光澤可選四物合劑、烏雞白鳳丸。

五、紅斑鱗屑性皮膚病(玫瑰糠疹、銀屑病)

(一) 玫瑰糠疹

疾病早期:風熱偏盛,疹色紅,癢,可分選復方青黛膠囊、防風通聖丸、一清膠囊等;偏風濕的,疹不甚紅可選當歸苦參丸,熱象明顯的可選三妙丸。

疾病時間較長的:可分選四物合劑、血府逐瘀膠囊、貞芪扶正膠囊、膚癢顆粒等。

(二) 銀屑病

進行期:可分選復方青黛膠囊、消銀片、一清膠囊、新癀片、清開靈口服液、羚羊角膠囊等。 消退期:可分選消銀片、當歸苦參丸、三妙丸、參苓白術丸等。

靜止期:可分選血府逐瘀膠囊、四物合劑、大黃蟄蟲丸、貞芪扶正膠囊等。

關節病型銀屑病伴關節灼熱紅腫沉重,或發熱、口渴不欲飲可用濕熱痹顆粒、新癀片;伴發熱的急性期銀屑病可選清開靈口服液、新癀片;滲出性銀屑病兼體質較強者,可分選一清膠囊、二妙丸、三妙丸、四妙丸。

外用:選冰黃膚樂軟膏、5~20%黑豆餾油軟膏。

六、瘙癢性皮膚病(癢疹、神經性皮炎、皮膚瘙癢症)

病期短或較短:皮損偏上半身,風熱徵象明顯可分選防風通聖丸、連翹敗毒丸;兼有濕熱徵象的可選用一清膠囊、當歸苦參丸;兼肝陽上亢,熱擾心神,失眠不安者,可選天麻鉤藤顆粒。

病期較長:出現血虛徵象者選四物合劑;脾胃虛弱、氣虛者可選參苓白術丸、貞芪扶正膠囊、玉屏風口服液;體質較強兼氣血瘀滯可選膚癢顆粒、血府逐瘀膠囊;肝氣郁結無明顯熱象的可選平肝舒絡丸、逍遙顆粒,兼有熱象的,心煩易怒,兩脅脹痛選加味逍遙丸;心悸健忘,失眠多夢,大便乾燥選天王補心丹。

外用:冰黃膚樂軟膏、鈹寶、苦豆子油搽劑、皮膚康洗液、日舒安洗液。

七、色素性皮膚病(黃褐斑、白癜風)

(一) 黃褐斑

色淡褐,伴脾胃虛弱,食少便溏者,可選參苓白術丸、貞芪扶正膠囊;肝氣郁結,斑色黃褐者,可分選逍遙顆粒、加味逍遙丸、平肝舒絡丸;血虛兼血瘀的褐色斑,可選四物合劑、血府逐瘀膠囊;肝腎不足,疹色深褐加六味地黃丸、杞菊地黃丸、金匱腎氣丸、二至丸等。 外用:絲白祛斑軟膏

(二) 白癜風

病程短:風熱徵象,疹色有光澤,顏色為淺色素斑可選川芎茶調顆粒、防風通聖丸;濕熱徵象可選梔子金花丸、三妙丸、當歸苦參丸等。

病期較長:疹色白,周圍正常膚色加深,可分選白癜風丸、二至丸、首烏丸、血府逐瘀膠囊等。

外用:復方卡力孜然酊。

八、斑禿

病程短:風熱徵象者,可選芎菊上清丸、防風通聖丸等;肝風內動,心神不寧者選天麻鉤藤顆粒;肝氣郁結者選逍遙顆粒、加味逍遙丸等。

病程較長:血虛,氣虛,肝腎不足者分選養血生發膠囊、斑禿丸、首烏丸、貞芪扶正膠囊、烏雞白鳳丸等。


Ⅱ 各種皮膚病的中葯外治法

一、皰疹

皰疹是由某些病毒引起的急性皰疹性皮膚病。病初往往先有燒灼感,搔癢或疼痛,繼而出現紅斑、水皰,損害破裂後露出糜爛面,然後結痂,痂脫而愈。

臨床最常見的有單純皰疹、帶狀皰疹等。中醫學認為本病屬於「熱皰」「蛇丹」等范疇,多由風熱毒邪阻於肺胃,或肝膽火旺,濕熱內蘊所致。

1 風熱襲表型

多見於單純皰疹,皮疹發於口鼻及生殖器周圍,皮膚灼熱刺癢,紅疹,水皰,皰液透明或混濁,數日後乾燥結痂。

方 1

組成:新鮮荷花瓣10張。

用法:將荷花瓣貼於患處,外用膠布固定日換4一5次,3日為1療程。

方 2

組成:生蒲黃6克,黃連3克,冰片0.5克,麻油適量。

用法:先將黃連、冰片磨成細粉,再和入蒲黃,加入麻油調成糊狀,塗敷患處,1日2—3次,3日為1療程。

2 肝膽濕熱型

多見於帶狀皰疹。皰疹好發於顏面及胸脅,皮膚紅斑,水皰累累如串珠,局部灼熱疼痛。

方 1

組成:新鮮柿子5隻,冰片1克。

用法:將鮮柿子榨汁去渣,加入冰片溶化,取葯汁塗於患處,1日4~5次,3日為1療程。

方 2

組成:雄黃6克,白礬3克,冰片1克。

用法:將雄黃、白礬、冰片和勻,磨成細粉,加入涼開水調成糊狀,塗敷患處,1日2次,3日為1個療程。

二、蕁麻疹

蕁麻疹是由多種病因引起的皮膚、粘膜小血管擴張及滲透性增強而出現的一種局限性水腫反應。

臨床表現為大小不等風團樣損害,常驟然發生,瘙癢劇烈,迅速消退,不留痕跡。

中醫學認為本病屬於「癮疹」范疇,多由風邪外襲,營衛不和,或脾胃濕熱,郁於皮毛所致。

1 風熱外襲型

症見皮膚風團色紅,此起彼落,搔癢劇烈,遇熱或汗出易發,遇冷則減等。

方 1

組成:新鮮芝麻桿100克。

用法:將芝麻桿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煎煮30分鍾,去渣取汁,洗擦患處,1日3~4次,3日為1療程。

方 2

組成:豨簽草60克,地膚子15克,白礬9克。

用法:將豨簽草、地膚子、白礬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煎煮30分鍾,去渣取汁,趁熱熏洗患處,1日3—4次,3日為1療程。

2 脾胃濕熱型

症見皮膚風團鮮紅,狀如雲片,搔癢不已,伴有身重納呆,脘腹脹痛,大便秘結或泄瀉等。

方 1

組成:新鮮青蒿葉60克。

用法:將青蒿葉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煎煮30分鍾,去渣取汁,趁熱熏洗患處,1日3~4次,3日為1療程。

方 2

組成:苦參30克,馬齒莧30克,白鮮皮30克,地膚子30克,明礬9克。

用法:將苦參、馬齒莧、白鮮皮、地膚子、明礬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煎煮30分鍾,去渣取汁,趁熱熏洗患處,1日3~4次,3日為1療程。

附註:如風團遍及全身,可用上方葯液沐浴全身,1日2次。

三、痤瘡

痤瘡是一種毛囊與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好發於青春期男女面部及胸背部,故又名青春痘。

臨床表現為面部、胸背部散在的毛囊性丘疹,部分頂部有小膿皰,破潰後可有色素沉著,或凹陷性疤痕。

中醫學認為本病屬於「肺風粉刺」范疇,多由肺經風熱或腸胃濕熱所致。

1 肺經風熱型

症見皮疹色紅或稍紅,局部瘙癢,或焮紅疼痛,多伴有顏面潮紅,口乾尿黃等。

方 1

組成:金銀花9克,野菊花9克,臘梅花9克,月季花9克,白芷9克,丹參9克,大黃9克。

用法:將金銀花、野菊花、臘梅花、月季花、白芷、丹參、大黃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煎煮20分鍾,去渣取汁,趁熱熏洗患處,1日2~3次,7日為1療程。

方 2

組成:蒼耳子20克,王不留行15克,白礬5克。

用法:先將蒼耳子、王不留行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煎煮20分鍾,去渣取汁,再加入白礬溶化,趁熱熏洗患處,1日2~3次,7日為1療程。

2 脾胃濕熱型

症見皮疹紅腫疼痛,膿皰迭起,多伴有便秘溲赤,納呆腹脹等。

方 1

組成:大黃15克,硫黃15克,硼砂6克。

用法:將大黃、硫黃、硼砂,磨成細粉和勻,用茶水調成糊狀,塗敷患處日1換,7日為1療程。

方 2

組成:新鮮蘆薈60克。

用法:將鮮蘆薈搗爛取汁,塗擦患處,1日2~3次,7日為1療程。

方 3

組成:綠豆30克,白芷10克,麵粉30克,雞蛋1個。

用法:先將綠豆、白芷和勻,磨成細粉,再加入麵粉調勻,用雞蛋清調至糊狀,製成面膜,臨睡前敷貼患處,清晨洗去,7日為1療程。

四、銀屑病

銀屑病是一種與免疫功能異常有關的表皮生成障礙性疾病。

臨床表現為皮膚紅斑、丘疹、表面覆蓋銀白色鱗屑,界線分明等。

中醫學認為本病屬於「干癬」、「白疕」、「松皮癬」等范疇,多由血瘀風燥或血熱風燥所致。

1 血瘀風燥型

症見皮膚損害偏暗紅,鱗屑不厚,皮粗如牛皮樣,並有色素沉著,病程長,經年不愈等。

方 1

組成:硫黃10克,海螵蛸10克,雄黃6克,輕粉6克,冰片3克,凡士林200克。

用法:先將硫黃、海螵蛸、雄黃、輕粉、冰片和勻,磨成細粉,再加入凡士林調成糊狀,塗於患處,1日1次,7日為1療程。

方 2

組成:黑豆1000克。

用法:將黑豆放入鍋內,小火煎熬取油,冷卻後塗於患處,1日2~3次,7日為1療程。

2 血熱風燥型

症見皮膚潮紅,鱗屑不厚,剝去後有小出血點,皮疹發展迅速,搔癢不已,遇熱或心情煩躁時加劇等。

方 1

組成:杏仁60粒,豬油15克。

用法:先將杏仁去皮尖,搗爛如泥,再加入豬油調勻,塗於患處,1日1次,7日為1療程。

方 2

組成:苦參60克,鳳尾草60克,草河車60克。

用法:將苦參、鳳尾草、草河車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煎煮30分鍾,去渣取汁,待溫後外洗患處日2次,7日為1療程。

五、脫發

脫發的種類頗多,常見的有斑禿、脂溢性脫發等,其發病原因有內分泌失調,精神創傷,血管機能紊亂,神經營養障礙,免疫功能異常及遺傳因素等。

臨床表現以頭發脫落為主。中醫學認為本病屬於「油風」范疇,多由肝鬱血瘀或陰血虛弱,血不養發所致。

1 斑禿

症見突然脫發,脫發區可呈圓形或橢圓形,甚至全部頭發脫落,脫發處皮膚光滑。

方 1

組成:新鮮毛薑30克。

用法:將毛薑切片,拭擦患處,1日3~4次,7日為1療程。

方 2

組成:艾葉6克,菊花6克,薄荷6克,防風6克,蒿本6克,藿香6克,甘松6克,蔓荊子6克,荊芥6克。

用法:將艾葉、菊花、薄荷、防風、蒿本、藿香、甘松、蔓荊子、荊芥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煎煮20分鍾,去渣取汁,趁熱熏洗患處,1日2~3次,7日為1療程。

方 3

組成:斑蚝1克,紅花10克,川芎10克,酒精500毫升。

用法:將斑蚝、紅花、川芎放入酒精內浸泡7日後,拭擦患處,1日3~4次,7日為1療程。

2 脂溢性脫發

症見脫發於前發際及兩端,逐漸稀疏,脫發處有細軟毛發,頭發皮脂溢出,伴有瘙癢。

方 1

組成:新鮮側柏葉500克。

用法:將側柏葉搗爛取汁,拭擦患處,1日3~4次,7日為1療程。

方 2

組成:新鮮覆盆子500克。

用法:將覆盆子搗爛取汁,拭擦患處,1日3~4次,7日為1療程。

六、疣

疣為生在皮膚淺表的小贅生物,體小如粟米,或大如黃豆,呈顆粒狀,散在或簇集成群,發病部位不同,疣狀不一,較常見的有尋常疣、扁平疣、傳染性軟疣、跖疣等。

中醫學認為本病屬於「疣子」、「疣目」等范疇,多由風熱之邪搏於肌膚,或肝虛血燥,氣血凝滯肌膚所致。

1 尋常疣

症見疣子米粒樣至黃豆大小,表面粗糙不平,形如花蕊,觸之堅硬,色呈灰黃或污褐色,常單發,亦可多發。

方 1

組成:鴉膽子15粒。

用法:將鴉膽子去殼取仁,搗爛如泥,塗敷疣體上,外用紗布包紮,每3~4日換葯1次,7日為1療程。

方 2

組成:大蒜1枚。

用法:先用無菌剪剪破疣的頭部,以見血為好,再將大蒜搗爛如泥,塗敷疣體上,外用紗布包紮,每3~4日換葯1次,7日為1療程。

2 扁平疣

症見疣子粟米至高粱米大小,呈散在性分布或密集,疣體表面光滑,觸之較硬,偶有微癢。

方 1

組成:新鮮雞內金3張。

用法:用雞內金拭擦疣體,1日3~4次,7日為1療程。

方 2

組成:馬齒莧30克,蒼術9克,蜂房9克,白芷9克,細辛9克,蛇床子12克,苦參15克,陳皮15克。

用法:將馬齒莧、蒼術、蜂房、白芷、細辛、蛇床子、苦參、陳皮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煎煮20分鍾,去渣取汁,趁熱熏洗患處,1日1~2次,7日為1療程。

3 傳染性軟疣

症見軀干、四肢、肩胛處發出粟米大半球狀丘疹,數目多少不定,並逐漸增大至豌豆大,擠破後可見豆渣樣物。

方 1

組成:地膚子30克,白礬15克。

用法:先將地膚子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煎煮20分鍾,去渣取汁,再加入白礬溶化,趁熱熏洗患處一日2次,7日為1療程。

方 2

組成:板蘭根30克,紫草15克,香附15克,桃仁9克。

用法:將板蘭根、紫草、香附、桃仁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煎煮20分鍾,去渣取汁,趁熱熏洗患處,1日1~2次,7日為1療程。

七、癬

癬是致病皮膚絲狀性真菌感染引起的皮膚病。根據其發病部位,可分為頭癬、體癬、股癬、手足癬、甲癬、花斑癬。

中醫學認為本病屬於「禿瘡」、「鵝掌風」、「腳濕氣」等范疇,多由外感濕熱之毒,或濕熱傷燥傷血,皮膚失養所致。

1 頭癬

症見頭皮出現單個或多個圓形、或不規則的大片灰白色鱗屑斑,邊緣清楚,自覺瘙癢等。

方 1

組成:新鮮苦楝子250克,棉仔油250毫升。

用法:先將苦楝子加碎,再加入棉仔油煎熬至枯,去渣取油,塗擦患處,1日3次,7日為1療程。

方 2

組成:雄黃30克,豬膽1個。

用法:將雄黃與豬膽汁調勻至糊狀,塗擦患處,1日3次,7日為1療程。

2 體癬

症見面、頸、軀干及四肢有成群的針頭大小的紅色丘疹或丘皰疹,繼而擴展為古錢幣形紅斑,邊緣清楚,自覺瘙癢。

方 1

組成:生地榆50克,苦楝子50克,川槿皮100克,斑蚝1.5克,白酒1000毫升。

用法:將地榆、苦楝子、川槿皮、斑蚝放入白酒內,密封30天備用。用時取葯酒塗擦患處,1日3次,7日為1療程。

方 2

組成:新鮮蛇含草60克,明礬15克。

用法:將蛇含草、明礬和勻,搗爛如泥,敷於患處,1日1換,7日為1療程。

3 股癬

症見腹股溝內側、會陰、肛門周圍等處出現古錢幣大小的紅斑、丘疹、丘皰疹,自覺瘙癢等。

方 1

組成:花椒15克,蔥白頭50克。

用法:將花椒、蔥白頭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煎煮20分鍾,去渣取汁,趁熱熏洗患處,1日2~3次,3日為I療程。

方 2

組成:黃連30克,蛇床子30克,礬石30克。

用法:將黃連、蛇床子、礬石和勻,磨成細粉,裝入紗布口袋內,撲擦患處,1日2—3次,3日為1療程。

附註:本方適用於股癬分泌物增多者。

4 手足癬

症見手足皮膚出現小水皰,瘙癢,破潰後出現脫屑,或伴有潮紅,甚則融合成脫屑性斑片等。

方 1

組成:鮮鵝掌皮10張。

用法:將鵝掌皮焙乾,磨成細粉,加水調成糊狀,塗敷患處,1日1換,3日為1療程。

方 2

組成:五倍子10克,冰片0.1克,茶油適量。

用法:先將五倍子、冰片和勻,磨成細粉,再加入茶油調成糊狀,塗敷患處,1日1換,3日為1療程。

5 甲癬

症見指趾甲的遠端或側緣失去光澤,甲板增厚,高低不平,呈灰褐色或污穢色等。

方 1

組成:生大蒜頭50克,糯米飯1團。

用法:將大蒜頭去皮,加入糯米飯和勻,搗爛如泥,塗敷甲上,1日1換,7日為1療程。

附註:本方在夏季伏天使用,效果更好。

方 2

組成:新鮮鳳仙花1棵,明礬9克。

用法:先將鳳仙花切碎,再加入明礬和勻,搗爛如泥,塗敷甲上,1日1換,7日為1療程。

6 花斑癬

症見胸、背、腋等多汗處出現斑點狀色素減退斑,形如花斑。俗稱汗斑。

方 1

組成:陳醋250毫升。

用法:將陳醋放入鍋內,小火煎熬至粘稠狀,塗擦患處,1日3—4次,7日為1療程。

方 2

組成:新鮮黃瓜1條,硼砂30克。

用法:將黃瓜切開,蘸硼砂塗擦患處,1日3—4次,7日為1療程。

Ⅲ 濕疹用什麼中葯洗效果最佳

這里說的濕疹是由於皮膚內外因素導致的一種皮膚病,在急性濕疹階段多以丘皰疹為主,而在濕疹的慢性階段則以表皮肥厚和苔蘚樣變為主的瘙癢性變態反應性皮膚病。濕疹以多形性皮損,對稱性分布,易於滲出,病程遷延,有復發傾向為臨床特徵。病因復雜,可分為內因和外因,常見者有遺傳、環境、感染、飲食甚至和患者的心情也有很大的關系。一般來說濕疹可以持續很久,慢性濕疹就是由於急性濕疹和亞急性濕疹治療不徹底造成的,所以說患有濕疹的第一時間就要及時去醫治。治療濕疹的方法也比較多,外敷內用和清洗的方法都可以有效地治療濕疹,以下就是整理出來的治療濕疹比較有效的方法。
治療濕疹的方法:
1、用冷敷的方法治療濕疹,用生理鹽水浸透干凈的紗布,再用浸透了生理鹽水的紗布敷在患有濕疹的皮膚上,可以治療濕疹,輕微的濕疹可以被更快地治好。
2、金銀花是葯店都能買到的一個中草葯,用金銀花煮出來的水可以治療濕疹,臉部的濕疹就可以用金銀花水來清洗。3、綠豆有一定的殺菌、清熱解毒的效果,用綠豆磨成粉末,敷在患有濕疹的皮膚上,可以清熱解毒治療濕疹。
4、青魚膽汁治皮膚濕疹,將青魚的膽剪開,取用它的膽汁,用黃柏粉調勻,曬干後研磨成細粉末,撒在患處,可以清熱解毒治療濕疹。
5、清洗完皮膚後,用甘伯宗膚癢清乳霜塗抹在患處,可以治療濕疹,止癢的效果也比較好。
平時預防濕疹的方法:
1、不要吃過於刺激的食物,一些辣椒比較多的食物要少吃,會讓身體內的寒氣加重,容易引發濕疹。
2、不要經常抓撓皮膚,避免對皮膚的刺激。
3、容易出汗的人要經常注意處理汗液,皮膚上的汗液會讓皮膚敏感,當皮膚上的汗液過多的時候可以用干凈的布擦乾。4、可以堅持運動,堅持運動可以讓身體免疫力增強,會抵禦各種疾病。

Ⅳ 治皮膚病的中葯有哪些 什麼中葯治療皮膚病

5

活血化瘀類中葯

皮膚病遷延日久表現為皮膚硬化,肥厚,色素沉著,肌膚甲錯等。中醫學認為是由「血瘀」造成的,如結節性紅斑,瘢痕疙瘩等,當以活血化瘀葯治療,信純空團常用中葯:桃仁,紅花,雞血藤,紫丹參,鬼箭羽,三棱,莪術等。

6

皮膚病外用中葯

皮膚病不但可以內服中葯整體調理,很多皮膚病需要結合中葯外用,通過局部外擦,濕敷,熏洗等方法來達到抗菌,消炎,止癢,收斂,殺蟲,排膿,解毒等目的,常用的外用中葯有:黃連,黃柏,苦參,地膚子,大黃,紫苑,百部,蛇床子,馬齒莧,青黛,甘草,白鮮皮滑虧咐,鴉膽子,硫黃,冰片,雄黃,輕粉等。

Ⅳ 治牛皮癬(銀屑病)的中葯外用方子

二、中醫治療
中醫在治療銀屑病方面有著悠久的歷史,近年來在繼承和發揚的基礎上,總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治療銀屑病的外治療法和方葯。其中以軟膏為主,酊劑、熏洗擦劑溶液次之,還有針刺、穴位注射等方法。
2.1軟膏
自晉代《劉涓子鬼遺方》開創了汞劑治癬的先河以來,後世醫家治療本病多以重金屬葯物為主要成分。
盧氏[1]等採用輕粉、水銀、大楓子、木鱉子仁、冰片各等分,麻油適量的敵銀膏塗搽治療牛皮癬21例,結果治癒16例,總有效率95.2%。
王氏[2]採用青黛、煅蛤粉、煅石膏、黃柏末、輕粉末、香油等調成的青蛤散治療銀屑病患者51例,臨床治癒42例,總有效率為96.1%。然而,因為其中汞制劑的肝腎毒性限制了它在臨床的應用。
上海七家醫院[3]使用雷公藤內酯醇軟膏治療本病303例,總有效率達85%。
王氏[4]用復方喜樹鹼軟膏治療銀屑病100例,其中痊癒64例,總有效率達99%。
張氏[5]等用青黛、黃柏、生石膏加凡士林自製的復方青黛軟膏治療銀屑病36例,療效較好。
仲氏[6]等用甘草流浸膏治療銀屑病,治癒率達68%,有效率為100%,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郭氏[7]採用祛銀霜(含板藍根、甘草、蛇床子等葯提取液150ml,氮酮20ml,尿素150g,尼泊金已酯1g,加霜基質至100g)外敷治療銀屑病72例,治癒40例,總有效率為90.3%。
劉氏[8]用鎮銀膏(知母、黃連、白鮮皮、鮮花椒、青黛、山楂、川芎、甘草等用植物油炸至焦黑,去渣,再加入牛黃和麝香粉,濃縮成膏)外塗病灶,再用聚乙烯薄膜封包,隔5天換葯一次,2個月1個療程。共治療銀屑病患者703例,痊癒669例,總有效率為99.7%。
牛氏[9]用主要成分是麝香、黑豆油、生地榆、黃柏、地膚子、黃芩、苦參、生地等製成的軟膏,外塗皮損,並用聚乙烯薄膜封包,每隔5天換葯一次,並配合梅花針扣打,30-50天一個療程。共治療銀屑病患者145例,痊癒138例,總有效率達到99.28%,優於1%蒽林軟膏對照組。
王氏[10]採用銀靈軟膏(黃芩、地榆、黃柏等提取物各39g、59g、29g,製成粉末,純芥子氣0.05g溶於甘油,配成5-10倍稀釋液,凡士林1000g)外塗皮損,每日一次,共治療675例,治癒409例,好轉203例,總有效率90.7%,1年復發率43%,療效優於芥子氣軟膏。
杜氏[11]等採用鎮銀膏(主要有白鮮皮、黃連、花椒、知母、麻油等組成並經傳統工藝製成的油膏劑)外塗皮損,後用聚乙烯塑料薄膜包封,5天換葯一次,兩個月一個療程。共觀察治療尋常性銀屑病105例,治癒87例,總有效率為100%。
張氏[12]等用普連膏(黃芩末1份,黃柏末1份,凡士林8份)均勻塗於皮損,每日2次,治療銀屑病進行期或血熱型,並與5%的硼酸軟膏作對照,同時口服涼血清熱解毒之中葯湯劑,3周後,治療組37例顯效10例,總有效率為89.19%,明顯優於對照組,且無明顯不良反應。

Ⅵ 皮膚瘙癢 推薦中葯材治療方法

皮膚瘙癢是比較常見的皮膚問題,應該如何去改善和調理,方法有很多,但是一定要找到正確的適合自己的方法,下面的這些中葯材治療的效果還是很不錯的,而且沒有什麼副作用,來看看這些中葯材治療皮膚瘙癢的方法。

冰片

又稱龍腦,味辛、苦,性微寒,對於熱性皮疹有良好的止癢作用。使用時可將冰片研粉後加入其它葯物製成散劑,亦可製成1%-2%的洗劑或酊劑。注意的方法可以有很好的止癢解毒的作用,對於抗菌有好處,還能有很好的緩解皮膚瘙癢的問題。

蛇床子

性溫,味辛、苦,有燥濕祛風、殺蟲止癢作用,常用於治療肛門瘙癢、女性陰癢、陰囊濕疹、滴蟲性陰道炎等症。可以用水煎服洗或者是研成末外敷都是不錯的方法。

地膚子

性寒,味辛、苦,有清熱利濕、祛風止癢之功效,常用於治療陰道瘙癢和皮膚濕疹的問題有一定的改善的作用,可以用來水煎服沖洗。

蒼術

性溫,味辛苦,有祛風燥濕止癢的作用,常用於治療濕疹、皮炎糜爛滲出期及其他瘙癢性皮膚病。對於改善皮膚瘙癢和皮膚疾病有一定的好處,效果很不錯,可煎湯外洗或研末外用。

百部

味甘苦,性微溫,有殺蟲止癢作用,常用於疥瘡、皮膚癬病、蟯蟲病及虱病等。可以用它泡酒塗抹患處,可以有很好的止癢殺菌的作用和效果。

關於皮膚瘙癢的一些中葯材治療方法大家都知道了,這些方法可以起到很好的保健的作用,對於皮膚的保護來說有好處,而且中葯材的副作用也是比較小的,可以有很好的根治和緩解的作用,大家可以利用起來。

Ⅶ 黃皮膚乳膏的功效

對於皮膚的炎症,或者是皮膚的瘙癢症狀,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又由於這種葯物目前為消字型大小,而並不是為國葯准字。所以如果患者使用這種葯物外用於皮膚病的時候,盡量取咨詢醫生,不要擅自使用。
【拓展資料】
一、黃皮膚乳膏是一款復方外用制劑,非國葯准字葯品,主要成分包括了苦參、蛇床子、白鮮皮、黃柏、土茯苓、百部、皂角刺等中葯,有清熱解毒、殺蟲止癢的作用。對於各類皮膚疾病引起的皮膚瘙癢有緩解作用。主要用於多種類型的皮炎,如日光性皮炎、神經性皮炎等,對於蚊蟲叮咬、濕疹、疥瘡、手足癬、痤瘡、蕁麻疹等皮膚病有一定的效用。該乳膏僅可外用,不可內服,如果有皮損,不要將葯品直接塗於皮損處,對於乳膏內成分過敏者不可使用。
二、在正常標准情況下,黃皮膚乳膏是不含有激素的。因為它是一款中葯乳膏,主要成分有土槿皮、苦參、蛇床子、地膚子等,對引起皮炎、濕疹、手足癬,體股癬、花斑癬、牛皮癬、龜頭炎、女陰瘙癢、痔瘡、疥瘡、蚊蟲叮咬、痤瘡、水泡、白色糠疹、蕁麻疹等感染的葡萄球菌、念珠菌、大腸桿菌等有較強的抑殺作用,並能預防皮膚感染。
三、黃皮膚乳膏的成分及其功效:黃皮膚乳膏的中葯成分非常多,它能夠發揮作用,是由這些中葯材共同作用而造成的,其成分主要包括下述幾種:
1.籽皂角刺:皂莢刺,拔毒祛風。凡是沒有完全形成癰疽的,能引之以消散,將破者,能引之以出頭,已潰者能引之以行膿。在瘍毒葯中可以作為第一要劑使用。而且還可以瀉血中風熱風毒。
2.紅花:性溫,味辛,活血通經、散瘀止痛。用於經閉、痛經、惡露不行、症瘕痞塊、跌打損傷。古人常有於血在體內時,常加紅花一小把。紗布包煮開可用一天兩次泡腳,適用各種靜脈曲張,末梢神經炎,血液循環不好,腿腳麻木或青紫等淤血症。
3.白花蛇:主治中風及肢體麻木不仁、筋脈拘急、口眼歪斜、半身不遂、骨節疼痛、腳軟不能長久站立。瘙癢及疥癬。又能治肺風鼻塞、癮疹、身上自癜風、癘瘍斑點;破傷風、小兒風熱及急慢驚風抽搐。
4.地膚子:均清濕熱,祛風止癢,且都有利尿作用,故凡風濕侵襲肌膚所致的皮膚瘙癢及婦女陰癢帶下之證,以及濕熱蘊結小便淋痛不利之證,均可應用。但尚各具特點,地膚子祛風利濕止癢較好,故偏治因風濕熱邪所致的皮膚及婦女陰癢,小便淋痛等。
5.苦參:苦參苦寒清熱力強,故外治熱毒癢瘡,內治瀉痢黃疸等。
四、使用建議:
1.黃皮膚乳膏發揮作用產生效果的時間與西葯比較,相對慢一些,建議患者耐心使用。
2.服葯期間不允許抽煙喝酒,盡量遠離辛辣刺激性的飲食。
3.平時也應該有良好的生活習慣,最好每天堅持鍛煉身體。
4.產生不良反應時,應及時咨詢醫生。

Ⅷ 民間止癢有哪些草葯 皮膚瘙癢怎麼辦

皮膚瘙癢是生活中常見的病症,但是無論是蚊蟲叮咬、還是皮膚過敏,在皮膚瘙癢的時候都不能用手去抓,以免留下傷疤,其實想要止癢還有著許多方法,路邊田野的不少草葯都有著很好的止癢效果,接下來我們就來看一下民間止癢有哪些草葯吧!

可以止癢的草葯:

1、金銀花:金銀花的功效和作用是清熱解毒,殺菌止癢等,水煎外用可止癢祛痱子、治療濕疹。而此葯同時也具有發散作用,在臨床當中用於治療風熱型感冒的銀翹解毒片,就是以金銀花為主葯製作成的。此外,次要還可用於治療肺炎、細菌性痢疾。

2、苦參:苦參是一種性微涼的葯物,可以起到很高的降火、祛濕、利尿的作用。在臨床當中主要用於治療急慢性皮膚濕疹、痔瘡、皮癬、皮膚瘙癢等多種多樣的皮膚疾病,有很多中成葯裡面都包含有苦參,屎因為它具有強大的功能,止癢殺菌屎它的強大功能之一。

3、花椒:是一種常用的烹調類芳香佐料,而花椒的止癢作用也非常高。因為花椒有溫中散寒,止痛、燥濕、消腫、消毒、殺菌、止癢等多種效果。研究發現花椒對多種細菌,尤其是皮膚表面的細菌可起到很高的抑制功效。因此可用來治療皮膚瘙癢症、濕疹、腳氣、神經性皮炎及外陰瘙癢等疾病。

4、蛇床子:蛇床子在民間又稱野胡蘿卜,是蛇床生長出的果實,性溫熱,此葯的主要功效和作用就是殺蟲、祛濕、殺菌。而蛇床子是治療皮膚疾病必選的中葯,可以治療各種病因導致的外陰瘙癢、滴蟲性陰道炎,也能搭配其他葯物治療宮寒疾病。

5、艾草:艾草是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狀,植株有濃烈香氣。用艾草祛濕止癢,功效非常多。全草入葯,有溫經、去濕、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過敏等作用。艾草可以搗絨之後製作成艾條及艾柱,通過外灸可以散寒止痛及溫煦氣血。也可以煎湯外洗,治療濕瘡疥癬及祛濕止癢。

6、垂盆草:垂盆草為景天科植物垂盆草的乾燥全草,是一味民間流傳極廣的常用草葯。甘、淡,涼。有利濕退黃,清熱解毒之功效。常用於濕熱黃疸,小便不利,癰腫瘡瘍。全草入葯,蛇蟲咬傷,止癢效果極好。洗凈曬干後即可放在洗澡水裡,用來洗澡,可有效治療皮膚瘙癢。

7、馬齒莧:馬齒莧,一年生草本,為田間常見,皮膚瘙癢,或蚊蟲叮咬後,碾碎枝葉,直接塗於患處止癢,還可洗凈放在開水裡煮15分鍾,待涼後再擦洗皮膚瘙癢處。馬齒莧能夠減輕皮膚紅腫、止癢、控制感染。

8、薄荷:薄荷為唇形科植物,多生於山野濕地河旁。味辛、性涼,具有疏散風熱、清熱解毒、清利頭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功效。平常多用以薄荷代茶,清心明目。也可煎水外洗,用於治神經痛、皮膚瘙癢、皮疹和濕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