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問答 » 紅丹皮膚病
擴展閱讀
彌散性皰疹 2025-04-23 05:42:35
寶寶疫苗水痘接種時間 2025-04-23 05:32:59
黃褐斑能不能治好 2025-04-23 05:06:03

紅丹皮膚病

發布時間: 2023-10-18 02:58:26

㈠ 胸口頸背部有很多小紅點,不痛不癢,幾天好了但又有新的,請問是什麼原因,怎麼辦

紫癜(purpura) 皮膚和粘膜出血後顏色改變的總稱。臨床表現為出血點、紫癜和瘀斑,一般不高出皮面,僅於過敏性紫癜時可稍隆起,開始為紫紅色,壓不退色,以後逐漸變淺,至兩周左右變黃而消退。紫癜是出血性疾病最常見的臨床表現,一旦發現紫癜即提示有如下可能: ①血管性紫癜。很常見,是由於血管壁損傷或其脆性和通透性增高所致,常見於免疫性的(如過敏性紫癜)、感染性的(如敗血症)、血管結構異常(如遺傳性出血性毛細血管擴張症)及其他(如異常蛋白血症、單純性或老年性紫癜等)疾病。檢查除束臂試驗可能陽性外,無其他異常。 ②血小板異常性紫癜。最常見,多數是由於血小板減少、增多及功能異常所致,若口腔頰粘膜有紫癜或血皰,常提示出血嚴重,應積極處理。 ③凝血機制障礙,包括凝血因子缺乏、循環中有抗凝物質或纖維蛋白溶解亢進,一般說由凝血機制障礙引起的出血,主要表現為關節積血、肌肉血腫和內臟出血,較少表現皮膚紫癜,僅有時表現為大的瘀斑,而且檢查凝血象有明顯異常,藉此可與血管性紫癜和血小板異常引起的紫癜鑒別。紫癜的治療依病因不同而異。 紫癜出血的原因可歸為兩類: (1)血管系統病變 由於血管本身發生病變,如血管壁受損傷或血管壁的滲透性、脆性增高,引起血中紅細胞外漏,形成紫癜。血管損傷可因細菌毒素、化學毒品、維生素缺乏等引起。如單純性紫癜、過敏性紫癜、血管內壓增高性紫癜等。 (2)血液系統病變 由於血液系統凝血機能發生障礙引起的出血。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血友病、纖維蛋白原減少性紫癜、肝臟疾病所致的凝血酶原減少性紫癜、應用過多抗凝葯物引起的紫癜。 以上幾種病變均不僅僅導致皮膚出血,還會引發其他組織及內臟出血。患了紫癜,不能僅僅認為是出血,應認真進行各系統臟器檢查,排除血液系統疾病。還有一些特殊類型的紫癜,如風濕性紫癜、血栓形成性紫癜等等,均需經過系統的檢查方能找出病因及病症所在。因此,對紫癜不應掉以輕心。 紫癜的分類有很多種方法,按一般習慣可分為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及非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有人根據血管壁變化分為炎症性紫癜及非炎症性紫癜。也有人根據病因及臨床表現分類。常見的紫癜及分類有如下幾種: 根據病人的發病原因來分,主要有三種: (1)單純性紫癜 發病原因不清楚,一般發病較輕,無明顯的血液和血管的變化,偶爾有輕度凝血機能障礙。 (2)過敏性紫癜 常由於血管壁滲透性及脆性增高而發病,血管系統發生病變,但血液本身不發生改變。因而化驗血小板數目、出凝血時間、凝血酶原時間等都在正常范圍。 (3)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此病又名出血性紫癜,原因不明。但在有些病人的血液中可找到抗血小板因子,這種因子能對抗血小板,使血小板減少而出血。 根據臨床表現來分,主要有四種: (1)單純性紫癜 一般無全身症狀,兩下肢可出現散在針頭大小鮮紅色瘀點,壓之不退色。七天以後顏色逐漸變淡而消退。但又有新的瘀點產生。 (2)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可分為急性型及慢性型兩種。急性型較少見,可發生於兒童,發病前常有感染史。發病特點是突然發病,發熱,出現廣泛性的皮膚出血,可有大片瘀斑、血腫,並出現粘膜及泌尿生殖系統出血,血小板明顯減少,可低於5,000/mm3 。慢性型較常見,以青年女性較多,起病緩慢,?為持續性或反復發作出血。不僅發生於皮膚,粘膜或內臟亦可出現嚴重出血。 (3)風濕性紫癜 兩下肢出現略微隆起的大米粒大小瘀斑,也可出現瘀點,風團或水腫性紅斑。同時可有關節腫脹疼痛,也可有發熱、四肢無力等全身症狀。 (4)腹部型紫癜 皮膚表現同於風濕性紫癜,但可出現腹痛、嘔吐、腹瀉、里急後重、大便出血等症狀,嚴重者可並發腸套疊 [編輯本段]紫癲與過敏性紫癲引起的症狀 引起皮下出血的疾病統稱為紫癜,多半為血管系統障礙所致的過敏性紫癜(舍一亨氏病),以及血小板減少而造成的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所謂過敏性紫癜,在變應性變態反應中(過敏症)屬於全身性急性反應,在用注射馬血清治療白喉時引起的過敏性疾病。與這種血管紫癜的症狀相似。所以用過敏性紫癜來命名。 兒童紫癜 紫癜亦稱紫斑,是小兒出血性疾病中一種常見的疾病。臨床以血液溢於皮膚、粘膜之下,出現瘀點、瘀斑,壓之不退色者為其特徵。本病多發於學齡兒童,常見於西醫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和過敏性紫癜等疾病。 兒童紫癜診斷要點 起病較急,紫癜反復出現,可發生於全身各部位的皮膚、粘膜。皮疹多樣,小者如針尖樣,大者則成瘀斑或血腫,亦可融合成片。皮疹顏色初起淡紅或鮮紅,壓之不退色,數日後轉成淡紫淡青而逐漸消退。急性起病時,常伴有鼻衄、齒衄、便血、尿血或嘔吐、腹痛、關節腫痛等症狀。 本病屬於血證范疇,應與溫熱病所出現的斑疹作鑒別。溫熱病的發生多與四時不正之氣有關,每有傳染性,先見高熱、頭痛,後見斑疹,起病急,傳變快,甚則昏迷、抽搐。 實驗室檢查:若血小板減少,出血時間延長,凝血時間正常,血塊收縮不良,抗血小板抗體測定陽性,束臂試驗陽性,則提示為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若血小板計數、出血時間、凝血時間和血塊收縮等均正常,則提示為過敏性紫癜。 兒童紫癜其他療法 1.外治法 百草霜15克,龍骨30克,枯礬30克,共研為細末,用濕棉條蘸葯塞鼻,可以止鼻衄。 2.針灸療法 (1)針刺取足三里、曲池、合谷、血海等穴。適用於過敏性紫癜。 (2)耳針取脾、內分泌、腎上腺、肺等。適用於過敏性紫癜。 3.飲食療法 花生衣紅棗湯:花生衣5~10克,紅棗10枚,黨參15克。水煎服,每日1劑。適用於氣不攝血之紫癜。 紅棗生地飲:大棗10枚,生地黃30克,紫草10克,甘草10克,水煎當茶飲之。 茜根水魚湯:水魚(鱉)1隻,茜根10克,仙鶴草10克,調料適量。將水魚劏凈,茜根、仙鶴草煎湯去渣,入水魚燉熟,加調料服食。每日或隔日1劑,連服8一10劑。適用於陰虛火旺之紫癜。 茅根生地飲:水牛角30克,生地黃15克,牡丹皮10克,白茅根15克,白糖適量。水煎服,每日1劑。適用於血熱妄行之紫癜。 ●概論 單純性紫癜(PurPura SimPlex)是指無其他病症,自發地在皮膚、尤其在兩下肢反復出現紫癜,不經治療可以自行消退的一種出血性疾病。本病的病因及發病機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是一種毛細血管壁異常所引起的。其束臂試驗陽性,其他止血功能均正常。內臟和其他部位不發生出血。本病常在一個家庭內出現多例。主要見於女性,男性少見。因為本病有性別傾向性,並主要在月經期前出現,可能與內分泌有關。另外,也有人提出部分患者的血小板功能異常,也是導致本病的機制之一。 本病以出血症狀,特別是皮膚出血斑及出血點為主,故其屬於「紫斑」的范圍。在《內經》這一醫籍中對血的生理和病理有較深刻的認識,如《素問·痹論》說:「營者,水谷之精氣也,和調於五臟,灑陳於六腑,乃能人於脈也,故循脈上下,貫五臟六腑也」。其中的「營」,指的就是「血液」。《醫宗金鑒·失血總括》中指出:「皮膚出血曰肌衄」。對於本病的發病機制,《外科正宗·葡萄疫》說:「感受四時不正之氣,郁於皮膚不散,結成大小青紫斑點,色若葡萄……」。朱丹溪認為發斑主要由熱盛所致,《丹溪手鏡·發斑》說:「發斑,熱熾也」。至於發病部位,《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葡萄疫》中對發病部位有了明確的認識:「發於遍身,惟腿脛居多」。歷代醫家治療「血證」各有所長,而以明代《景岳全書》敘述得較完整,張景岳指出:「血虛微熱者,宜涼補之」;「血有因於氣虛者,宜補其氣」;「血有動亂不寧者,官清之和之」。唐容《血證論》中提出治血四大步驟,指出:「惟以止血為第一要法。血止之後,其離經而未吐出者是為瘀血,……故以消瘀為第二法。止吐、消瘀以後,又恐血再潮動,則需用葯安之,故以寧血為第三法。邪之所湊,其正必虛。去血既多,陰無有不虛,故又以補虛為收功之法。四者,乃通治血證之大綱」。至宋代時,以《太平聖惠方》為代表,已經有了許多以清熱解毒、涼血消斑為主要治則的方劑。 ●病因病機 (一)感受外邪 脈為血之府,血行脈中,環流周身,濡養臟腑皮肉筋骨,當外邪入侵,化為熱毒,薰灼血脈,熱迫血妄行,血溢脈外而成肌衄。 (二)勞倦久病 勞倦過度,傷及脾胃,或久病脾虛,使脾氣虛弱,脾不統血,血液外溢則肌衄。久病傷陰,津液不充,陰虛火旺,虛火迫血妄行而出血。 (三)瘀血內阻 反復出血,或氣虛血液運行不暢,或陰津虧耗,無法載血運行周身,造成血液瘀阻,新血不生,血不歸經,溢於脈外而成出血表現。如《靈樞·經脈篇》說:「手少陰氣絕則脈不通,脈不通則血不流」。 ●臨床表現 (一)熱感血溢 1主症:起病急,病程短,有時伴有發熱症狀,皮膚出現青紫斑點或斑塊,以下肢多見,並有咽干口渴、溲黃、煩躁、夜寐不安,有時初起伴有惡寒發熱、頭痛、骨節酸痛,舌紅,苔黃,脈浮數或弦數。 2證候分析:邪熱內盛,迫血妄行,血溢脈外,滲出於肌膚之間而成肌衄。內熱鬱蒸則發熱;熱盛津液耗損則咽干口渴;熱擾神明則煩躁、心神不安;熱移膀胱肌則溲黃;風熱之邪侵襲衛表,正邪相爭,營衛不和則惡寒發熱,頭痛,骨節酸痛;舌、脈均屬熱象。 (二)腎精虧耗 1主症:皮膚紫斑,時發時止,伴腰酸膝軟,耳鳴,手足心熱,潮熱盜汗,月經過多,夜寐多夢,舌紅少苔,脈沉細數。 2證候分析:久病勞倦,耗傷腎精,虛火內熾,灼傷脈絡,迫血妄行,故皮膚紫斑,時發時止;腰為腎之府,腎開竅於耳,腎虛失養則腰酸膝軟、耳鳴;腎主胞宮,腎陰不足,虛人傷及脈絡,則絡破血溢而月經過多;虛火上擾心神,神不守舍則夜寐多夢;余證及舌、脈為腎陰虧虛之徵。 (三)氣血虧虛 1主症:皮膚散在紫斑,反復發作,色淡,伴`氣短乏力,納差,面色蒼白,頭暈,心悸;舌淡,苔薄白,脈細弱。 2證候分析: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氣虛則血液失於統攝,血不循經而出於肌腠之間,故見皮膚紫斑,色淡;反復出血,氣隨血去,導致氣血虧虛,臟腑經絡及四肢百骸失養,故有乏力、氣短;心血不足,心失所養則心悸;清空失養則頭暈;血虛不能上榮則舌淡面白,脈絡不充則脈細弱。 (四)瘀血內阻 1主症:皮膚紫斑,色呈暗紅色,頭暈眼花,心悸,動則尤甚;或伴低熱,手足心熱,形瘦,兩目干澀;而質淡,有瘀斑瘀點,脈細澀;或舌質紅,有瘀斑或瘀點,脈弦細數。 2證候分析:反復出血,瘀血留著,妨礙新血生長;或陰液虧損,血脈不充,以致血液運行不暢而引起瘀血。頭暈眼花、心悸、動則尤甚則氣血虧虛之徵;低熱,手足心熱,形瘦,兩目干澀為肝腎陰虛之徵;舌淡,脈細澀,舌有瘀斑瘀點力氣血虧虛兼血瘀;舌紅,有瘀斑瘀點,脈弦細數為肝腎陰虛之徵。 診斷 ●診斷與鑒別診斷 〖診斷〗 1發病特點:本病熱盛血溢者屬實證、熱症,有時伴有外感的病史;而其他3型均有反復發作。皮膚紫斑時重時輕,病情發展較緩慢,病程長,且伴隨症狀較輕,故常被忽視。 2證候特點 (1)皮膚青紫斑點或斑塊,形狀不一,隱於皮膚內,撫之不礙手。 (2)好發於四肢,以下肢多見。 (3)女性多見,月經期加重,伴月經過多。。 (4)有自愈傾向。 (5)除血熱溢血的病程短、發病急,其餘各型的病程長,反復發作,呈慢性過程。 〖鑒別診斷〗 丹毒:屬外科疾病,以皮膚色紅如紅丹得名,輕者壓之褪色,重者壓之色不褪,但其局部皮膚灼熱紅腫與紫斑有別。 ●西醫診斷與鑒別診斷 〖診斷〗 1臨床表現 自發性輕微的皮膚瘀點或瘀斑,以雙下肢為主,偶可發生在上肢,但很少發生於軀幹部,無誘發因素。瘀斑或瘀點大小不等,分布不均,不高出表面,壓之不褪色也不疼痛。出現瘀斑前局部可有微微疼痛,常在第二天清晨穿衣時自覺腿部皮膚隱痛,檢查時發現瘀斑。不經治療,瘀斑可自行消退,留下青黃色色素沉著斑塊,以後逐漸消失。紫癜`常反復發作,在月經期加重。患者一般無內臟和其他部位出血。粘膜出血少見,有時牙齦少量出血,月經量增多,經期延長。拔牙、手術、創傷、分娩時出血量可稍多,但不會造成嚴重大出血。 2實驗室檢查 (1)束臂試驗陽性或陰性,但止血功能常規檢查正常。 (2)少數患者血小板對ADP、腎上腺素誘導的聚集反應異常,對玻珠柱的粘附率減低。 3診斷標准 (1)素來體健。大多下肢自發出現瘀點或瘀斑,可自行消退。無家族史。 (2)束臂試驗陽性或陰性,但止血功能常規檢查一般正常。 (3)能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紫癜。 〖鑒別診斷〗 1阿司匹林樣缺陷: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血小板釋放功能障礙。患者對阿司匹林特別敏感;血小板計數正常;PF-3有效性異常。臨床上皮膚癜分布不均,粘膜出血明顯,外傷或手術時出血較嚴重。 2輕型血管性假血友病:有粘膜或內臟出血。有的患者出血時間延長;阿司匹林耐量試驗陽性;Ⅷ:C降低,ⅧR:Ag減少明顯;血小板粘附率可降低;血小板對瑞斯托黴素聚集性減弱。 3過敏性紫癜:是一種血管變態反應性出血性疾病,亦即為免疫性血管性疾病。常有發熱、感染及全身不適的症狀。肢體出現對稱分布、分批出現的紫癜,瘀斑、瘀點以手足伸面為主。常伴有腹痛。關節疼痛或腫脹、便血,有些患者出現血尿及浮腫症狀。實驗室檢查中血小板計數、出凝血時間、血塊退縮試驗均正常,骨髓象檢查無特殊,束臂試驗陽性。 轉歸與預防 ●轉歸與預後 本病的預後一般良好,不會對健康構成嚴重危害。紫斑較輕者,不需治療,多可自愈。若為新病,屬正盛邪實,通過正確的治療,一般在1個月左右可獲治癒。但本病多呈反復發作的過程,病程長,虛實夾雜,臟腑功能失調,故應積極治療,以免日久產生變證。 ●調護 增強體質,防止外邪入侵;飲食上陰虛者應忌食辛辣;反復出血者應起居有節,匆過於勞倦,以免加重病情。 ●預防 因本病為自發性出血,無明顯誘因,並且無明顯的伴隨症狀,故給預防帶來一定的難度。依據本病的中醫發病機制,預防上應採取增強體質,起居有節,匆過勞,發病後應注意休息。 什麼是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有什麼特點及危害?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其特點是血小板顯著減少, 伴有皮膚粘膜紫癜,嚴重者可有其它部位出血如鼻出血、牙齦滲血、婦女月經量過多或嚴重吐血、咯血、便血、尿血等症狀,並發顱內出血是本病的致死病因。過敏性紫癜的特點是四肢肌膚散布斑點或波及全身,重症患者伴關節疼痛或腹痛,便血、吐血、崩潰等,嚴重者可發展為紫癜性腎炎。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 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是一種免疫性綜合病徵,是常見的出血性疾病。特點是血循環中存在抗血小板抗體,使血小板破壞過多,引起紫癜;而骨髓中巨核細胞正常或增多,幼稚化。臨床上可分為急性及慢性兩種,二者發病機理及表現有顯著不同。 急性型多為10歲以下兒童,兩性 target=_blank>兩性無差異。多在冬、春季節發病,病前多有病毒感染史,以上呼吸道感染、風疹、麻疹、水痘居多;也可在疫苗接種後,感染與紫癜間的潛伏期多在1~3周內。成人急性型少見,常與葯物有關,病情比小兒嚴重。起病急驟,可有發熱。 主要為皮膚、粘膜出血,往往較嚴重,皮膚出血呈大小不等的瘀點,分布不均,以四肢為多。粘膜出血有鼻衄、牙齦出血、口腔舌粘膜血泡。常有消化道、泌尿道出血,眼結合膜下出血,少數視網膜出血。脊髓或顱內出血常見,可引起下肢麻痹或顱內高壓表現,可危及生命。 慢性型較為常見,占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80%,多為10~40歲,女性為男性的3~4倍。起病隱襲。患者可有持續性出血或反復發作,有的表現為局部的出血傾向,如反復鼻衄或月經過多。瘀點及瘀斑可發生在任何部位的皮膚與粘膜,但以四肢遠端較多。可有消化道及泌尿道出血。外傷後也可出現深部血腫。顱內出血較少見,但在急性發作時仍可發生。脾臟在深吸氣時偶可觸及。 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病因及發病機理,迄今尚未被闡明。多認為是一種與免疫有關的疾病。 目前西醫治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及過敏性紫癜首選葯物是激素,服用後血小板一般可升高,但激素的副作用非常很大,在升高血小板的同時又會增添許多新的疾病,如向心性肥胖、高血壓、糖尿病、骨質疏鬆等,而且激素減量後,血小板又會降低,停葯後仍會反復發作。脾切除手術危險性大,患者本身難以接受。脾是人體免疫器官,切脾後造成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容易引起嚴重感染,給患者身體和精神上帶來巨大痛苦,切脾後的復發率在58%左右。 中國國際生命醫學工程院附屬北京華軍中醫院血液病中心紫癜專科,是全國中醫治療紫癜病的權威機構,以史淑榮教授為首的專家組,研發的「中醫葯DBT免疫平衡修復法」治療過敏性紫癜\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可以從根本上治療紫癜,

㈡ 渾身長紅丹發癢怎麼治

出現全身起紅丹發癢,應該考慮是屬於皮膚過敏等原因引起的症狀。應該積極進行治療,可以考慮服用一些抗過敏的葯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葯物進行治療,必要時可以考慮進行過敏原試驗。建議到醫院皮膚科檢查,確診病因後針對性的進行治療。

㈢ 外用葯——鉛丹

【別名】丹(《范子計然》),黃丹(《抱朴子》),真丹(《肘後方》),鉛華(《別錄》),丹粉(《新修本草》),黃龍肝(《石葯爾雅》),紅丹、虢丹(《續本事方》),國丹(《秘傳外科方》),鉛黃(《本草衍義》),黃虢丹(《普濟方》),朱粉(《綱目》),東丹(《慎齋遺書》),松丹(《現代實用中葯》),朱丹、陶丹(《葯材學》),障丹、桃丹葯(《非金屬礦產開發應用指南》)。

【英文】【拉丁】PlumbumRubrum【商品名】鉛丹、東丹、黃丹、川丹、廣丹等。

【處方名】鉛丹、黃丹、彰丹、廣丹、東丹、陶丹等。

【性味】味辛,性微寒,有毒。

【歸經】歸心、肝經。

【功效】解毒祛腐,收濕斂瘡,墜痰鎮驚。

【考證】鉛丹首載於《本經》,列為下品。早在東漢狐剛子就有煅鉛為「丹」的方法,故《別錄》雲:鉛丹「生於鉛,生蜀郡平澤。」《本草經集注》雲:「即今熬鉛作黃丹也。畫用者。」指出了鉛丹的來源和用途。唐代《丹房鏡源》創「消黃法」製造鉛丹(炒鉛丹法),《綱目》曾轉引此法,而李時珍又記載了工藝簡便,效率更高的「礬消法」煉制鉛丹,並雲:「今人以作鉛粉不盡者,用消石、礬石炒成丹。」但以上製法所得,常是紅黃色的不夠純凈的鉛丹。天然產的「鉛丹」,常與方鋁礦、白鉛礦、鉛礬等共存,難以揀選,含有較多雜質,通常不作葯用。

【葯源】為用純鉛Minium加工製成的四氧化三鉛Pb3O4(2Pbo·pbo2)。

【形態】

【產地】產於河南、廣東、福建、湖南、雲南等地。全國各地均有銷售。

【採收】[製法]1.將鉛加白礬熔化,攪拌,經8~10h取出冷凝,牛成氧化鉛塊,研末,倒缸內,加水攪動,取浮在水中的細末,另置一缸靜沉。取靜沉後的水飛末曬干,入鐵鍋內徐徐加熱24h,取出研細,過篩即成。2.將純鉛置鐵鍋中加熱,炒動,使之氧化,再放人石臼中研成細粉。倒入缸內加水漂洗,將粗細粉末分開,漂出的細粉,再經氧化24h,研成細粉,過篩即得。

【炮製】《經驗方》:「煅透紅,冷,取研細為末。」《綱目》:「凡用,以水漂去消鹽,飛去砂石,澄干,微火炒紫色,地上去火毒,入葯。」

【商品情況】

【葯材特徵】本品為橙紅色或橙黃色粉末。不透明;土狀光澤。體重,質細膩,易吸濕結塊,手觸之染指。無臭,無味。

以色橙紅、細膩潤滑、遇水不結塊者為佳。

【葯材鑒別】不溶於水和酒精,能溶於硝酸,溶於鹽酸則放出氯氣。熾熱之,放出氧氣,一部分變為氧化鉛。

【應用】用於癰疽瘡瘍。鉛丹功能解毒祛腐,斂瘡消腫,生肌。李時珍稱之「為外科必用之物也」,外科諸症均可以本品外用。如治療癰疽發背初起,腫硬疼痛,尚未潰膿者,可與黃連、白蘞、乳香等清熱解毒和血葯相伍,方如《聖惠方》黃丹膏;治療癰疽瘡瘍潰爛,膿水淋漓者,以本品配伍煅石膏、輕粉、冰片,研細外摻,以提膿拔毒,生肌收口;治療瘡瘍膿水已盡,瘡口久不收斂者,可啟巧以本品與熟石膏、輕粉、龍骨、乳香、沒葯等配伍,以解毒斂瘡收口;治療瘡瘍歹肉不去,新肌不生者,以本品與輕粉、砒霜、干胭脂等配伍,製成錠子外用,以祛腐生肌,如《證治准繩》紅玉錠子;治下肢臁瘡等慢性潰瘍,久久不能收口者,《積德堂方》以本品加黃蠟、香油,加熱溶化成膏,以油紙攤貼之。醫學教育網搜集

用於濕瘡、濕癬等皮膚病,及口腔粘膜疾病。治療濕瘡,以鉛丹與黃柏、黃連、輕粉等配伍,以祛濕拔毒,殺蟲止癢;治療腳癬,趾縫濕爛奇癢,以之研細,干摻患處,如《普濟方》大效金絲膏;現代有以本品與硃砂、枯礬等分,為極細末,治療阿弗他口炎甚佳,以此治療女陰潰瘍亦效。

本品古代亦用於驚癇、癲狂、瘧疾、痢疾等證,今已少用。

(用於外科諸證,潰後膿水不凈。或膿出不暢,或胬肉不生,甚至形成竇道瘺管者,有拔毒提膿;祛腐生肌之效,故《瘍科綱要》謂之「一切潰瘍皆可通用,拔毒提膿最應驗」。用時可將紅粉研極細末,每用少許撒患處;如瘡口小或形成竇道者,可制消敗成葯捻插人。若與清熱斂瘡之煅石膏同研極細用,其效更佳。但須視膿水排出的通暢情況,腐肉脫落的難易程度;來確定本品與煅石膏悄橋鍵用量的比例。如出膿後,膿水不暢者,可2:8,如《外科傳薪集》九轉丹、《外傷科學》八二丹;若腐肉難脫,臟水不凈者。可3:7,甚至5:5,前者如《外傷科學》七三丹,後者如《外傷科學》五五丹;若膿腐將凈。瘡口欲合者,可1:9,如《醫宗金鑒》九一丹。)

【用量】0.15-0.30g

【禁忌】鉛丹有毒,且有蓄積作用。外敷不宜大面積、長時間使用,以防引起中毒。一般不作內服,必要時應控制劑量,只可暫用,並嚴密觀察。服葯期間禁止飲酒,防止過勞、飢餓、感染,以免使潛在鉛游離出來,引起急性中毒。孕婦、哺乳婦女及兒童禁用。中毒症狀,參見「鉛」條。

【附方】1.治癰疽發背,疼痛不止,大渴悶亂,腫硬不消黃丹七兩,蠟二三兩,白蘞二兩(銼),杏仁三兩(湯浸,去皮、尖、雙仁,研),乳香二兩(末),黃連一二兩(銼),生油一升。上葯白蘞、杏仁、黃連以生綿袋盛,入油慢火熬半日,濾出,下黃丹,以柳木篦攪,候變黑膏,入蠟、乳香更熬,軟硬得所,用瓷盒合盛,故帛攤貼,日二換之。(《聖惠方》黃丹膏)

2.治瘡口不合木香二錢,黃丹、枯礬各五錢,輕粉二錢。上件另為細末,用豬膽汁拌勻曬干,再研細。摻患處。(《癰疽神秘驗方》生肌散)

3.治破傷水入,腫潰不愈鉛丹、蛤粉等分。上同炒變色。摻瘡上,水即出漸愈。(《聖濟總錄》鉛丹散)

4.治濕癬東丹、綠豆粉、日礬各一錢。上為細末。調敷患處。(《慎齋遺書》)

5.治鵝掌風癬黃丹、輕粉各等分。上為末。用豬臟頭燒油調葯擦之。(《種杏仙方》)

6.治鼻(疒查)贅子,及面上雀斑黃丹、硇砂、巴豆、餅葯各三錢。上為末,入生礦石灰末一匕。用雞子清調勻,酒齇鼻用鵝翎蘸刷之;雀兒斑以竹針刺破,挑葯點塗之,才覺痛,微腫洗去。(《普濟方》)

7.治外痔黃丹、滑石各等分。上為細末。新汲水調塗,日三五上。(《嬰童百問》丹石散)

8.治口舌瘡,爛痛不瘥黃丹二兩,蜜一兩。上件葯,相和,以瓷盞納盛,坐在水銚子內,慢火煮一炊久,用綿濾過,都入瓷盞內,再煮如糊,葯成,即丸如酸棗子大。每服一丸,綿裹含咽津,日三四度含之。(《聖惠方》)

9.治目赤及翳鉛丹、烏賊骨大小等分。上二味合研細,和白蜜如泥,蒸之半食久,冷,著眼四眥,日一。(《千金要方》)

10.治燙火傷黃丹一兩,潮腦五錢。為末,以蜜調勻,塗於傷處。(《瘍醫大全》)

11.治赤白痢,所下不多,遍數不減黃丹一兩(炒令紫色),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搗末)。上件葯,用棗肉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下十丸。(《聖惠方》)

12.治吐逆北來黃丹四兩(篩過),用好米醋半升,同葯入銚內,煎令干卻,用炭水三秤,就銚內煅透紅,冷,取研細為末,用粟米飯丸如梧桐子大,煎酵湯下七丸,不嚼,只一服。(《經驗方》碧霞丹)

13.治腋氣膩粉、明礬、紅丹各等分。上為末,臨睡時抹之。(《續本事方》)

【文獻】

【醫論】1.綜論鉛丹效用及機理①李時珍:「鉛丹,體重而性沉,味兼鹽、礬,走血分,能墜痰去怯,故治驚癇癲狂、吐逆反胃有奇功。能消積殺蟲,故治疳疾、下痢、瘧疾有實績。能解熱拔毒,長肉去瘀,故治惡瘡腫毒,及入膏葯,為外科必用之物也。」(《綱目))②張石頑:鉛丹「能墜痰止瘧,《本經》言止吐逆胃反,治驚癇癲疾,除熱下氣,取其性重以鎮逆滿也。仲景柴胡龍骨牡蠣湯用之,取其入膽以祛痰積也。但內無積滯,誤服不能無傷胃奪食之患。傅瘡長肉,墜痰殺蟲,皆鉛之本性耳。」(《本經逢原》)

2.論鉛丹非「性涼而無毒」朱丹溪:「丹出於鉛而曰無毒,又曰涼,予觀竊有疑焉,曾見中年一婦人,因多子,於月內服鉛丹二兩,四肢冰冷強直,食不入口。時正仲冬,急服理中湯加附子,數貼而安,謂之涼而無毒可乎?」(《本草衍義補遺》)

(1.論紅粉用陳久者良趙濂:「三仙丹,新者性燥,用於提膿散內,則有痛蝕肌之虞;用於長肉方中則無毒盡肌生之效。須得陳去三十年者,燥性轉平,始堪人葯。」(《醫門補要》)

2.論紅粉用後痛與不痛,在於煉製得法,研必極細,不可重用張山雷:「俗謂陳久不痛,新煉者則痛,殊不盡然。頤嘗以新煉之丹試用,亦未作痛,但研必極細,用時止用新棉花蘸此葯末;輕輕彈上薄貼,止見薄薄深黃色已足,如多用之則痛矣。門外人見之,必謂吝惜葯末,不肯重用,而不知此丹力量甚厚;必不可多乎。」「火候不佳,葯力不及,功用必有不逮,市肆中有煉成者,嘗試用之、病者皆作痛,而自製者則不痛,此必有故。」(《瘍科綱要》)

【成分】主要成分為Pb3O4.或寫作2PbO.Pb2,理論上PbO2為34.9%,但實際上優質品為23~25%;其極限甚廣闊,即PbO2為5~34%。鉛丹的紅色頗不相同,但與Pb2O4含量則無甚關系。

㈣ 這是什麼皮膚病怎麼治

這種病叫瘡瘍症。只有用中葯荊芥穗等等組合而成的

白膠湯泡洗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