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問答 » 皮膚病包膚丹
擴展閱讀
彌散性皰疹 2025-04-23 05:42:35
寶寶疫苗水痘接種時間 2025-04-23 05:32:59
黃褐斑能不能治好 2025-04-23 05:06:03

皮膚病包膚丹

發布時間: 2023-10-17 02:21:24

皮膚病有哪些

問題一:最常見的皮膚病種類有哪些呢? 會傳染的皮膚病包括細菌類皮膚病,如膿皰瘡,丹毒等;病毒性皮膚病,如水痘等;真菌性皮膚病,如手足癬等。(1)病毒性皮膚病:如尋常疣、扁平疣、尖銳濕疣(是一種性傳播病)、水痘、風疹、麻疹、傳染性軟疣、手足口病、口蹄疫等可通過直接接觸或呼吸道傳播。
(2)細菌性皮膚病:某些細菌性皮膚病也有傳染性,如膠瘡瘡、麻風、皮膚結核等均可通過接觸而傳染。
(3)真菌性皮膚病:由各種癬菌感染引起的淺部真菌病幾乎都可通過接觸傳播,如頭癬可通過理發用具相互傳染、手足癬可通過鞋襪傳播。此外,還有甲癬、體癬、汗斑(即花斑癬)和念珠菌感染(如鵝目瘡)等。
(4)性傳播病:各種性傳播病,如淋病、梅毒、艾滋病等都可通過性行為而傳播。
(5)其他:由疥蟎引起的疥瘡、虱子引起的各種虱病(頭虱、陰虱和體虱等)都具有很強的傳染性。
因此,上述皮膚病患者應注意隔離,以免傳染他人。

問題二:、常見皮膚病有哪些? 會傳染的皮膚病包括細菌類皮膚病,如膿皰瘡,丹毒等;病毒性皮膚病,如水痘等;真菌性皮膚病,如手足癬等。
(1)病毒性皮膚病:如尋常疣、扁平疣、尖銳濕疣(是一種性傳播病)、水痘、風疹、麻疹、傳染性軟疣、手足口病、口蹄疫等可通過直接接觸或呼吸道傳播。
(2)細菌性皮膚病:某些細菌性皮膚病也有傳染性,如膠瘡瘡、麻風、皮膚結核等均可通過接觸而傳染。
(3)真菌性皮膚病:由各種癬菌感染引起的淺部真菌病幾乎都可通過接觸傳播,如頭癬可通過理發用具相互傳染、手足癬可通過鞋襪傳播。此外,還有甲癬、體癬、汗斑(即花斑癬)和念珠菌感染(如鵝目瘡)等。
(4)性傳播病:各種性傳播病,如淋病、梅毒、艾滋病等都可通過性行為而傳播。
(5)其他:由疥蟎引起的疥瘡、虱子引起的各種虱病(頭虱、陰檔早虛虱和體虱等)都具有很強的傳染性。
上述皮膚病患者應注意隔離,以免傳染他人。

問題三:皮膚病的種類及其注意事項都有哪些 說起皮膚病的種類及其注意事項,不得不讓大家後怕,因為皮膚病的種類非常繁多,症狀更是千姿百態,專家提醒皮膚病患者:千萬不要輕視小小的皮膚病,因為古代醫生治病講究的望、聞、問、切中可以看出,皮膚就是診斷疾病的一種可靠窗口,從您的皮膚上可以看出,您是不是患病現在您覺得皮膚重要了吧!皮膚病患者的注意事項:1.在天氣急劇變化時,或出汗洗澡後,應當避免受風,尤其是季節交替時,或天氣大寒,大熱,大風以及強烈日光暴曬等,如果不注意,均易病情變化,症狀加劇。2.禁止用於搔抓(如掀皮屑,擠水,搔抓皮膚等),否則易使皮膚受傷,病情加重,甚至中毒感染。3.生活要有規律,避免急,氣,怒,惱,精神過度緊張,適當勞逸結合。4.飲食宜清淡,多食豆製品及河產植物,如蓮蓬,蓮子,藕,菱角,芡實(雞頭米)等,烹制菜餚時,盡量不要加調料;過敏類疾病如過敏性皮炎濕疹蕁麻疹等忌食腥辣發物如魚,蝦,海產品,牛羊肉,菌類,生薑,辣椒,雞蛋,牛奶,韭菜,南瓜,香菜等;水果宜食蘋果,梨子,葡萄,西瓜,香蕉,桔子等普通水果。白癜風患者盡量少吃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如西瓜,桔子,西紅柿等;病毒類皮膚病如皰疹患者盡量少吃 *** 性食物,少吃油膩及生冷食品;結締組織病患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皮肌炎,硬皮病等宜多吃高蛋白,高熱量飲食。5.洗浴時水溫不宜過度,盡量不要用皂類,沐浴露等洗澡,宜溫水沐浴。皮睜悔膚病種類繁多,大約有1000多種皮膚病。常見的皮膚病有銀屑病、行燃白癜風、皰疹、酒渣鼻、膿皰瘡、化膿菌感染、疤痕、癬、魚鱗病、腋臭、青春痘、毛囊炎、斑禿、脫發、嬰兒尿布疹、雞眼、雀斑、汗皰疹、蟎蟲性皮炎、濕疹、灰指甲、硬皮病、皮膚瘙癢、脫毛、黃褐斑等。聽了上述皮膚病的種類及其注意事項秋季是皮膚比較脆弱的季節,由於氣候乾燥造成的種種皮膚病甚是嚴重,如果您想了解

問題四:常見的皮膚病有哪些? 病毒性皮膚病
一、火燎瘡(單純性皰疹)
二、纏腰火丹(帶狀皰疹)
三、扁瘊(扁平疣)
四、枯筋箭(尋常疣)
五、水瘊(傳染懷軟疣)
六、瘙瘊(尖銳濕疣)
七、水痘
八、痘風瘡
九、血疳瘡
化膿性皮膚病
一、黃水瘡
二、須瘡及發際瘡
三、坐板瘡
四、癤腫 五、軟癤
六、疔瘡
七、丹毒
八、蝣蜓瘡(壞疽性膿皮症)
皮膚真菌病
一、禿瘡
二、腳濕氣
三、錢癬
四、陰癬
五、鵝掌風
六、汗斑

問題五:皮膚病有那些種類?皮膚過敏有哪些種類> 我國人口多,患皮膚病的病人也多。有關皮膚病的文字記載,在我國大約已有3000多年歷史。皮膚病種類繁多,有1000多種皮膚病。分為下列種類: 真菌病:常見的有手腳癬、體股癬及甲癬(灰指甲); 細菌性皮膚病:常見的有丹毒及麻風; 病毒性皮膚病:常見的有水痘、扁平疣及皰疹; 節肢動物引起的皮膚病:如疥瘡; 性傳播疾病:如梅毒、淋病及尖銳濕疣; 過敏性皮膚病:常見的有接觸性皮炎、濕疹、尋麻疹及多型紅斑;葯物反應,如服用磺胺、肌注青黴素過敏; 物理性皮膚病:常見的有曬斑、多型性日光疹及雞眼; 神經功能障礙性皮膚病:常見的有瘙癢症、神經性皮炎及寄生蟲妄想症; 紅斑丘疹鱗屑性皮膚病:常見的有銀屑病(牛皮癬)、單純糠疹及玫瑰糠疹; 結締組織疾病:常見的有紅斑狼瘡、硬皮病及皮肌炎; 疹性皮膚病:常見的有天皰疹、類天皰疹及掌跖膿皰病; 素障礙性皮膚病:常見的有黃褐斑、白癜風、文身; 化性皮膚病:常見的有毛發紅糠疹; 皮脂、汗腺皮膚病:常見的有痤瘡、酒渣鼻及臭汗症;

問題六:皮膚病常見的檢查項目有哪些 皮膚病是很常見的生活疾病之一,有了皮膚病需要盡早到醫院進行檢查,只有全面檢查皮膚病,才可以確保人們的身體健康,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皮膚病需要做哪些檢查,皮膚病檢查項目有哪些,今天就讓我們看看皮膚病檢查,相信病人盡早治療皮膚病會有所幫助。
1、皮內實驗:由操作者將患者的左上肢或右上肢暴露出來,也可以用後背部經消毒處置皮膚後,將准備好、按順序的特異性抗原依次作皮內注射。待15分鍾後觀察受試區的皮膚反應, 陽性反應為皮膚紅斑丘疹、風團, 視反應大小程度,判斷反應級別,,從而根據病情程度來決定治療方案和手段。有些高敏感患者在受試區出現皮丘、紅斑、紅暈處瘙癢尤甚、偽足並引發皮膚全身等症狀,需要高度警惕,決不可大意,並且應當事先備齊搶救葯物等。
2、點刺試驗: 或稱「穿刺」或「挑刺」試驗,是用特製的點刺針或普通的點刺針, 將事先滴在前臂處抗原挑破, 不引起出血為宜,然後觀察15 分鍾。點刺試驗方法簡單、方便、安全快捷,易於接受,近年來做此試驗者逐漸增多。
3.斑貼試驗:此種試驗方法近20 年來發展較為迅速,是由於該方法的不斷改進和標准化進程的推進,故而推廣較為方便,且試驗結果准確性較高。斑貼試驗是將測試的抗原物質與皮膚直接接觸,在斑試小室的罩蓋下,封閉數小時, 依次按上下順序進行斑貼試驗。觀察斑貼試驗的反應,通常是在斑貼後48 小時進行,也有在12 小時或4 小時後, 視反應情況適時觀察。有人在48 小時內,如陰性反應也可延長至72 小時或更長時間的觀察,以發現患者較長的遲發反應。判斷斑貼試驗的過敏反應和 *** 反應,以皮膚接觸斑貼小室處出現紅斑、水腫、伴有密集的小丘疹、水皰或糜爛、瘙癢明顯、反應強烈時並向周圍擴散。斑貼試驗的假陽性需要進行分析。准確的斑貼試驗過敏原是診斷與治療的重要依據。
4、皮膚劃痕試驗:用塑料棒、曲別針或其他的鈍器物適當的外力劃過皮膚,陽性反應者可出現以下三聯反應,即劃過後10 秒內出現紅色條狀丘疹,系真皮內肥大細胞釋放組胺等化學介質, 使毛細血管擴張; 待30 秒左右條狀丘疹增粗並伴紅暈系小動脈擴張所致; 再待幾分鍾後條狀丘疹隆起, 呈蒼白丘疹狀條形, 而且是水腫狀。此種三聯反應稱為「皮膚劃痕症」, 多見蕁麻疹病。
5、濾過紫外線檢查:濾過紫外線檢查也稱「伍德氏燈」。是高壓汞燈發射光源,,而且通過含鎳物質氧化物慮片後發出的320―400nm 長波紫外線,照射於皮膚損害部位,可見特殊顏色的熒光,用來診斷某些皮膚病。譬如查頭癬病, 可以區別患黃癬病者, 用此燈一照, 可以見到暗綠色熒光;癬呈亮綠色熒光; 紅癬呈紅色熒光。色素減退的白癜風色素沉著, 經此燈照射後為藍白色斑片。
6、真菌檢查:真菌檢查的方法是皮膚病中很常見的一項檢查方法。主要依靠標本、皮屑、毛發、甲屑、分泌物、痂皮用75% 乙醇擦後檢查淺部真菌; 深部真菌需要檢查尿液、痰液、糞便、口腔及 *** 分泌物, 或者是血液活體檢查組織。將標本放入載玻片上, 加一滴10% KOH 溶液,蓋上載玻片,微火加熱後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看是否有真菌感染。在顯微鏡下可見到孢子、菌絲等以明確診斷,如標本不純,或是未檢查出真菌而又懷疑有真菌感染時,可以進一步用真菌培養方法來檢查,必要時用。
以上就是對皮膚病檢查項目的相關介紹,皮膚病很多是小病,往往自己護理就可以好,但是少數較重就可能引起危險並發症,會影響人們正常生活和工作。因此,有皮膚病不能自己處理,就需盡早到醫院檢查治療,切勿影響身體健康,希望本文對了解有所幫助。...>>

問題七:什麼皮膚病? 看不太清楚,像是扁平疣,最好到當地醫院皮膚科看下

問題八:細菌性皮膚病的種類有哪些? 細菌性皮膚病可按以下幾種方法分類:(1)按菌種分類可分為球菌性和桿菌性皮膚病。球菌感染性皮膚病系由化膿性球菌所引起,簡稱膿皮病,常見有膿皰瘡、癤、毛囊炎、腦膜炎球菌疹、猩紅熱、敗血症、中毒性休克綜合征等。桿菌引起的皮膚病主要有皮膚結核、麻風,其他如傷寒、副傷寒、炭疽、類丹毒、鼠疫等。(2)按病程分類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大多數細菌性,尤其是球菌性皮膚病都屬急性發作,病程短。只有少數如皮膚結核、麻風等屬於慢性過程。(3)按病機分類可分為直接致病、間接致病或二者兼有。直接致病如毛囊炎、癤、膿皰瘡及部分結核疹等,系由細菌在侵入部位直接引起的病變;間接致病如猩紅熱、中毒性休克綜合征以及大多數結核疹病等,其發病機制主要是變態反應(對細菌產物過敏)或中毒反應(細菌毒素導致損害)。但是在臨床上情況復雜,病情多變,直接或間接致病不是絕對的,應具體情況作具體分析。

⑵ 治牛皮癬(銀屑病)的中葯外用方子

二、中醫治療
中醫在治療銀屑病方面有著悠久的歷史,近年來在繼承和發揚的基礎上,總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治療銀屑病的外治療法和方葯。其中以軟膏為主,酊劑、熏洗擦劑溶液次之,還有針刺、穴位注射等方法。
2.1軟膏
自晉代《劉涓子鬼遺方》開創了汞劑治癬的先河以來,後世醫家治療本病多以重金屬葯物為主要成分。
盧氏[1]等採用輕粉、水銀、大楓子、木鱉子仁、冰片各等分,麻油適量的敵銀膏塗搽治療牛皮癬21例,結果治癒16例,總有效率95.2%。
王氏[2]採用青黛、煅蛤粉、煅石膏、黃柏末、輕粉末、香油等調成的青蛤散治療銀屑病患者51例,臨床治癒42例,總有效率為96.1%。然而,因為其中汞制劑的肝腎毒性限制了它在臨床的應用。
上海七家醫院[3]使用雷公藤內酯醇軟膏治療本病303例,總有效率達85%。
王氏[4]用復方喜樹鹼軟膏治療銀屑病100例,其中痊癒64例,總有效率達99%。
張氏[5]等用青黛、黃柏、生石膏加凡士林自製的復方青黛軟膏治療銀屑病36例,療效較好。
仲氏[6]等用甘草流浸膏治療銀屑病,治癒率達68%,有效率為100%,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郭氏[7]採用祛銀霜(含板藍根、甘草、蛇床子等葯提取液150ml,氮酮20ml,尿素150g,尼泊金已酯1g,加霜基質至100g)外敷治療銀屑病72例,治癒40例,總有效率為90.3%。
劉氏[8]用鎮銀膏(知母、黃連、白鮮皮、鮮花椒、青黛、山楂、川芎、甘草等用植物油炸至焦黑,去渣,再加入牛黃和麝香粉,濃縮成膏)外塗病灶,再用聚乙烯薄膜封包,隔5天換葯一次,2個月1個療程。共治療銀屑病患者703例,痊癒669例,總有效率為99.7%。
牛氏[9]用主要成分是麝香、黑豆油、生地榆、黃柏、地膚子、黃芩、苦參、生地等製成的軟膏,外塗皮損,並用聚乙烯薄膜封包,每隔5天換葯一次,並配合梅花針扣打,30-50天一個療程。共治療銀屑病患者145例,痊癒138例,總有效率達到99.28%,優於1%蒽林軟膏對照組。
王氏[10]採用銀靈軟膏(黃芩、地榆、黃柏等提取物各39g、59g、29g,製成粉末,純芥子氣0.05g溶於甘油,配成5-10倍稀釋液,凡士林1000g)外塗皮損,每日一次,共治療675例,治癒409例,好轉203例,總有效率90.7%,1年復發率43%,療效優於芥子氣軟膏。
杜氏[11]等採用鎮銀膏(主要有白鮮皮、黃連、花椒、知母、麻油等組成並經傳統工藝製成的油膏劑)外塗皮損,後用聚乙烯塑料薄膜包封,5天換葯一次,兩個月一個療程。共觀察治療尋常性銀屑病105例,治癒87例,總有效率為100%。
張氏[12]等用普連膏(黃芩末1份,黃柏末1份,凡士林8份)均勻塗於皮損,每日2次,治療銀屑病進行期或血熱型,並與5%的硼酸軟膏作對照,同時口服涼血清熱解毒之中葯湯劑,3周後,治療組37例顯效10例,總有效率為89.19%,明顯優於對照組,且無明顯不良反應。

⑶ 皮膚病有哪些大全

皮膚病有哪些大全

皮膚病有哪些大全,皮膚病的種類有很多,隨著夏天的到來,夏天的溫度和濕度很適合細菌生長,因此正是各類皮膚病致病菌大量繁殖的季節,以下為大家分享皮膚病有哪些大全。

皮膚病有哪些大全1

常見的皮膚病有很多,按性質以及發病原因分,包括病毒性皮膚病、細菌性皮膚病、真菌性皮膚病,具體如下:

1、病毒性皮膚病最常見的包括皰疹、單純皰疹、水痘和帶狀皰疹,還有由各類的病毒感染引起的疣,俗稱瘊子,例如尋常疣、扁平疣、傳染性軟疣等等。

2、細菌性皮膚病最常見的包括毛囊炎、癤腫。

3、真菌性皮膚病最常見的包括體癬、股癬、手足癬、甲癬。

除了病毒、細菌和真菌感染的皮膚病之外,皮膚科另一類常見的皮膚病是過敏性皮膚病,或跟過敏有關的皮膚病,例如蕁麻疹、接觸性皮炎、葯疹、濕疹這一類,都為過敏性以及跟過敏相關的皮膚病。

皮膚科很常見的是一組紅斑鱗屑性皮膚病,例如銀屑病,俗稱牛皮癬,也屬於紅斑鱗屑性的皮膚病。物理原因所導致的皮膚病,包括日光性皮炎、雞眼、痱子等等。有一組瘙癢性皮膚病,例如瘙癢症,只有瘙癢、沒有皮疹的這一類皮膚病叫做瘙癢症,再例如炎症,還有神經性皮炎。

皮膚病有哪些大全2

皮膚病是什麼

皮膚病是發生在皮膚及皮膚附屬器官疾病的總稱,主要原因有理化因素、病原體感染、內分泌代謝因素、免疫原性及退行性改變等,又分為感染性皮膚病和非感染性皮膚病。

常見的皮膚病有哪些

1.體癬:是發生在人皮膚淺表層的真菌感染性皮膚病,分為直接接觸和間接接觸傳染。主要表現為紅色斑塊、干鱗濕硬、皮膚瘙癢、多環重疊。

2.濕疹:濕疹是一種常見的炎症性皮膚病,多發於臉部、頸部、背部、手部等部位,明顯的表現就是皮疹和瘙癢,而且各年齡段均可發生,慢性病程,容易反復發作,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3,蕁麻疹:蕁麻疹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其顯著特點是皮膚表面腫塊,各腫塊可能會連成一片,並伴有強烈的癢感,之後一段時間會自行消散。

4.銀屑病:是一種由環境刺激、多基因遺傳因素、免疫介導的皮膚病。基本損害為紅色丘疹或斑塊,上覆銀白色鱗屑。可發生於任何部位,但以四肢伸側和頭皮較多。

5.水痘:是一種病毒性急性傳染(病),多發於兒童,其伴有發熱和全身性斑疹、丘疹等。

6.疥瘡:疥瘡是由疥蟎感染的一種傳染性的皮膚病。臨床表現常為皮膚柔軟並且薄弱的地方有丘疹和水皰,夜間常常會瘙癢加劇。

7.牛皮癬:牛皮癬是一種紅斑銀屑性皮膚病,尤其是青壯年男性發病率比較高,患者可以出現紅斑、銀屑,甚至伴發關節疼痛等不適症狀。

皮膚病如何預防

1.經常換洗衣物,床單被罩,保持自身及周圍環境清潔。

2.適度進行清潔,避免皮膚屏障受損,增加皮膚病的感染可能性。

3. 清除與食物有關的誘因。對於許多皮膚病來說一些食物會加重其症狀,應該進行限制食用:如魚蝦、辛辣類食物,酒等。

4.加強鍛煉,增加抵抗力,了解自身的.過敏源,遠離過敏源。

皮膚病常見但並不可怕,我們只要做好積極的預防措施,以及相關治療手段,就一定能獲得良好的效果。

皮膚病有哪些大全3

1、接觸性皮炎

(一)發病前均有過敏物質或刺激物接觸史,一般發病急,皮損發生在接觸部位。

(二)皮損的輕重與致敏物或刺激物質的強弱、作用時間的長短、接觸面積大小以及機體的敏感性有關。輕者局部僅有充血,境界清楚的淡紅或鮮紅色斑;

重者可出現丘疹、水皰、大皰糜爛滲出等損害;刺激性強烈者可致皮膚壞死或潰瘍;機體高度敏感時,可泛發全身。除瘙癢疼痛外,少數患者可有惡寒、發熱、惡心、嘔吐等全身症狀。

葯物治療

口服葯:抗組織胺葯類:皿治林、氯雷他定、西替利嗪、蕁麻疹丸。

外用葯:丹皮酚、曲咪新軟膏、艾洛松,皮炎平。

聯合用葯:維生素C或B族、鈣劑、氨基酸軟膠囊、牛初乳片。

2、脂溢性皮炎

脂溢性皮炎多見於青壯年,初發皮疹為紅色丘疹或斑片,互相融合,上面覆有油膩狀鱗屑或黃痂。眉、鼻翼、耳後見灰白色鱗屑或黃痂,基底潮紅,軀幹部位不規則黃紅色或淡紅色斑片,復以糠秕狀鱗屑,嚴重者發展至全身而成紅皮症,有時因搔抓,繼發感染毛囊炎、癤腫、淋巴結炎。

葯物治療

口服葯:B族維生素加甲硝唑,止癢用抗組織胺葯,氯雷他定,西替利嗪。

外用葯:采樂,恩膚霜。

聯合用葯:棉簽塗抹葯膏,可以口服維生素C,清理血液毒素,維生素B族,可以促進自身微循環,有效的緩解皮膚症狀!

3、神經性皮炎

神經性皮炎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神經功能障礙性皮膚病。其特點是頸、肘、膝及骶尾部出現紅斑、丘疹,融合成片,表面粗糙,紋理加深,對稱分布,劇烈騷癢,成年人多見。

葯物治療

口服葯:抗組織胺葯,氯雷他定、敏迪、西替利嗪。

外用葯:丹皮酚、曲咪新軟膏、糠酸莫米松乳膏等。

聯合用葯:B族維生素或維生素C、鈣劑。

4、濕疹

濕疹多種因素引起的真皮表皮炎,紅斑,丘疹,水皰,脫屑,糜爛,有色素沉著。按病程不同分為急性、亞急性和慢性三種。

(1)急性濕疹:發病急,常呈對稱分布,以頭面、四肢和外陰部好發。在病程發展中,紅斑、丘疹、水皰、膿皰、糜爛、結痂等各型皮疹可循序出現,但常有2-3種皮疹同時並存或在某一階段以某型皮疹為主。常因劇烈瘙癢而經常搔抓,使病情加重。

(2)亞急性濕疹:急性濕疹炎症、症狀減輕後,皮疹以丘疹、鱗屑、結痂為主,但搔抓後仍出現糜爛。

(3)慢性濕疹:多因急性、亞急性濕疹反復發作演變而成,亦可開始即呈現慢性炎症。患處皮膚浸潤增厚,變成暗紅色及色素沉著。持久不愈時,皮損紋變粗大,表現乾燥而易發生皸裂。常見於小腿、手、足、肘窩、外陰、肛門等處。

葯物治療

口服葯:敏迪,維生素B族,維生素C,及鈣,還可以口服蕁麻疹丸,中葯制劑副作用小,而且中葯制劑可以有整體調節的功效,有利於慢性病的有效治療!

外用葯:丹皮酚、曲咪新軟膏、皮炎平,艾洛松。

5、尋常性痤瘡

尋常性痤瘡好發於前額、雙頰、胸背、及肩部。初為粟粒大小毛囊性丘疹,日久頂端形成角栓,進而發展為膿皰,結節,感染伴有疼痛。

葯物治療

口服葯:維生素B6、維胺脂、甲硝唑、鋅。外用葯:秋臣、維A酸、克痤隱酮凝膠。

聯合用葯:B族維生素、多種維生素。

6、銀屑病

俗稱牛皮癬。原因不名引起的慢性鱗屑型皮膚病,皮損為斑丘疹或斑片。牛皮癬的早期症狀為針頭或綠豆大小紅色點疹,逐漸擴大,有的點疹互相隔合形成斑片。表面覆蓋有乾燥的銀色鱗屑,輕輕刮除鱗屑,可見小片血點,這就是該病的特徵。

葯物治療

口服葯:氨肽素片免疫抑制劑如氨甲喋砱。

外用葯:達力士。

聯合用葯:維生素C、鈣劑、B族。

7、帶狀皰疹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膚病,中醫稱為「纏腰火龍」、「纏腰火丹」,民間俗稱「蛇丹」、「蜘蛛瘡」。簇集性水皰,邊界清,帶狀排列,自覺疼痛,可自愈。病好發於成人,春秋季節多見。發病率隨年齡增大而呈顯著上升。

葯物治療

口服葯:抗病毒口服液、阿昔洛韋片、伐昔洛韋片、泛昔洛韋片。

外用葯:阿昔洛韋乳膏、噴昔洛韋乳膏、康復新液擦拭。

聯合用葯:氨基酸軟膠囊、營養神經口服或肌注B族維生素,甲鈷胺250-500vg等。

8、手癬與足癬

手癬和足癬都是由於真菌感染手足皮膚所致的疾病。手癬俗稱「鵝掌風」,足癬俗稱「腳氣」。雖然引起手足癬的真菌種類較多,但絕大多數為皮膚癬菌所致。

腳癬的分型

一、浸漬糜爛型腳氣

浸漬糜爛型腳氣浸漬糜爛型腳氣有哪些症狀?浸漬糜爛型腳氣主要表現為第三和第四趾間,也有波及全趾間皮膚,部分趾間皮膚皸裂,有時露出紅色糜爛面,有臭味,可引起丹毒、癬菌病等合並症。

趾間糜爛、角質層浸漬發白是浸漬糜爛型腳氣最顯著的特點,多見於腳部多汗或經常穿透氣性差的雨鞋、膠鞋的人。

葯物治療

口服葯:抗真菌葯物,伊曲康唑,酮康唑。

外用葯:硝酸益康唑噴霧劑、足光散、腳癬一次凈、特比奈芬氣霧劑。

聯合用葯:B族維生素、多種維生素、螺旋藻。

二、水皰型腳氣

水皰型腳氣水皰型腳氣的症狀為水皰壁不易被穿破,周圍皮膚無紅暈。如果不繼發細菌感染,數天後皰液可自行吸收。水皰破裂後形成環狀脫屑,皮損繼續向四周擴大。如果繼發細菌感染,則皰周出現紅暈,皰液化膿變渾濁,皰壁潰破後局部出現糜爛或腫脹。

此時,如果用葯不當炎症得不到及時控制,容易引起淋巴管炎等一些腳氣的並發症。水皰型腳氣往往劇癢難忍,有時需將水皰抓破才能緩解。

葯物治療

口服葯:抗真菌葯物,伊曲康唑,酮康唑。

外用葯:硝酸益康唑噴霧劑、足光散、腳癬一次凈、特比奈芬氣霧劑。

聯合用葯:B族維生素、多種維生素、蛋白質粉。

⑷ 身上都是小紅疙瘩

當發現下體包皮上有很多小疙瘩,就象皮膚上長的那些汗毛底部的毛囊。這是很正常的。這些很可能就是毛囊,只不過它們長在包皮上,而且往往不會長出汗毛。還有一些學者認為這是一種皮脂腺異位,這些疙瘩是皮脂腺。

⑸ 小兒皮膚病防治的內容簡介

本書介紹了小兒皮膚病的防治及護理特點,包括200餘種小兒常見皮膚病的診斷要點、鑒別診斷、防治方法及注意事項,附錄中還介紹了小兒皮膚病的常用內用葯、外用葯及各種皮膚病的用葯選擇。內容新穎豐富,通俗易懂,科學實用,可供患兒家長和基層醫務工作者閱讀。
目錄
第一章 小兒的皮膚和皮下組織
第一節 小兒皮膚的解剖特點
第二節 小兒皮膚的生理特點
第三節 小兒皮膚的臨床特點
第四節 小兒皮膚的檢查特點
第五節 小兒皮下組織的檢查特點
第二章 小兒皮膚病防治及護理特點
第一節 小兒皮膚病的常見原因
第二節 小兒皮膚病的常見表現
第三節 小兒皮膚病的診斷特點
第四節 小兒全身各部常見的皮膚病
第五節 小兒皮膚的保健特點
第六節 小兒皮膚病的預防特點
第七節 小兒皮膚病的治療特點
第八節 小兒皮膚病的護理特點
第三章 細菌性皮膚病
第一節 膿皰瘡(黃水瘡)
第二節 毛囊炎
第三節 癤與癤病
第四節 新生兒剝脫性皮炎
第五節 新生兒皮下脂肪壞死
第六節 新生兒皮下壞疽
第七節 痱癤
第八節 蜂窩織炎
第九節 丹毒
第十節 皮膚結核病
第四章 病毒性皮膚病
第一節 單純皰疹
第二節 帶狀皰疹
第三節 手足口病
第四節 疣
第五節 傳染性紅斑
第六節 幼兒急疹
第七節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
第八節 急性發熱性皮膚粘膜淋巴結綜合征(川畸病)
第九節 口蹄病(阿夫他熱)
第十節 風疹
第十一節 水痘
第十二節 先天性風疹(先天性風疹綜合征)
第十三節 小兒丘疹性肢端皮炎
第五章 真菌性皮膚病
第一節 頭癬
第二節 體癬(環癬、錢癬)
第三節 股癬
第四節 手癬和足癬
第五節 耳癬
第六節 癬菌疹
第七節 念珠菌病
第八節 花斑癬(汗班)
第九節 毛黴菌病
第六章 動物性皮膚病
第一節 疥瘡(癩疥瘡)
第二節 頭虱病
第三節 蚤叮咬
第四節 臭蟲叮咬
第五節 蚊子叮咬
第六節 蜂螫傷
第七節 蜈蚣螫傷
第八節 蠍螫傷
第九節 蟎蟲皮炎
第十節 毒蛇咬傷
第十一節 毒蜘蛛螫傷
第十二節 水蛭咬傷
第十三節 海蜇(水母)皮炎
第十四節 桑毛蟲皮炎
第十五節 剌毛蟲皮炎
第七章 物理性皮膚病
第一節 日光白斑
第二節 日曬傷(曬斑)
第三節 多形性日光疹
第四節 痱子(汗疹或紅粟疹)
第五節 凍瘡
第六節 痘瘡樣水皰病
第七節 摩擦性苔蘚樣疹
第八節 新生兒凍傷
第九節 植物日光性皮炎(紫外線過敏性皮炎)
第十節 菠蘿過敏症
第十一節 觸電與雷擊
第八章 營養內分泌代謝性皮膚病
第一節 營養不良性水腫(低蛋白血症)
第二節 維生素A缺乏病
第三節 維生素B1缺乏病(腳氣病)
第四節 核黃素缺乏病
第五節 煙酸缺乏病(癩皮病、糙皮病、陪拉格病)
第六節 維生素B6缺乏病
第七節 葉酸缺乏病
第八節 壞血病
第九節 維生素E缺乏病
第十節 銅缺乏病
第十一節 鋅缺乏病
第十二節 肥胖病(單純性肥胖)
第十三節 粘液性水腫
第十四節 皮質醇增多症(庫欣綜合征)
第十五節 幼年性黃瘤病(痣樣黃色內皮細胞瘤)
第十六節 新生兒硬腫症
第九章 先天性皮膚病
第一節 魚鱗病(先天性魚鱗癬)
第二節 日化病
第三節 皮膚鬆弛症
第四節 皮膚彈力過度症(愛唐綜合征)
第五節 先天性大皰性表皮鬆解症
第六節 夏令水皰病
第七節 色素性蕁麻疹
第八節 掌跖角化病
第九節 遺傳性出血性毛細血管擴張
第十節 先天性淋巴水腫
第十一節 先天性外胚層發育不良症
第十二節 汗孔角化症
第十三節 著色性干皮病
第十四節 毛周圍角化病
第十五節 毛囊角化病
第十六節 進行性對稱性紅斑角化病
第十七節 眼瞼松垂(眼瞼松解症)
第十八節 遺傳性血管性水腫(家族性血管性水腫)
第十九節 腸病性肢端皮炎
第十章 變態反應性皮膚病
第一節 嬰兒濕疹
第二節 兒童期濕疹
第三節 遺傳過敏性皮炎(異位性皮炎)
第四節 接觸性皮炎
第五節 葯物性皮炎(葯疹)
第六節 皮膚劃痕症(人工蕁麻疹)
第七節 褶爛(間擦疹、擦爛紅斑)
第八節 尿布皮炎(臀紅)
第九節 蕁麻疹(風疹塊)
第十節 血管性水腫
第十一節 丘疹性蕁麻疹
第十二節 結節性紅斑
第十一章 粘膜病
第一節 復發性口瘡
第二節 剝脫性唇炎
第三節 腺性唇炎
第四節 口角炎
第五節 光線性唇炎
第六節 牙齦炎
第七節 卡他性口炎
第八節 細菌感染性口炎
第九節 皰疹性口炎
第十節 皺襞舌
第十一節 地圖舌
第十二節 舌炎
第十三節 舌系帶過短
第十四節 流涎症
第十五節 新生兒皰疹性口炎
第十六節 新生兒潰瘍性口炎
第十七節 再發性化膿性腮腺炎
第十二章 皮膚附屬器疾病
第一節 皮脂溢出
第二節 皮脂溢出性皮炎
第三節 新生兒皮脂溢出性皮炎
第四節 尋常性痤瘡
第五節 毛發疾病
第六節 多毛症
第七節 禿發
第八節 症狀性脫發
第九節 多汗病
第十節 汗皰症
第十一節 家庭性無汗無痛症
第十二節 毛發顏色異常
第十三節 粟丘疹
第十四節 皮脂缺乏症
第十五節 小棘狀毛雍病
第十六節 剝脫性角質松解症
第十七節 鼻紅粒病
第十八節 甲病
第十三章 色素障礙性皮膚病
第一節 雀斑
第二節 雀斑樣痣
第三節 皮膚粘膜色素班——胃腸道多發性息肉綜合征
第四節 色素痣
第五節 藍痣
第六節 太田痣
第七節 伊藤痣
第八節 胎生青記(蒙古斑)
第九節 暈痣
第十節 白癜風
第十一節 色素失禁症
第十二節 斑駁病(圖案狀白皮病)
第十四章 紅斑及紅斑鱗屑性皮膚病
第一節 滲出性多形性紅斑
第二節 兒童銀屑病
第三節 白色糠疹
第四節 玫瑰糠疹
第五節 脫屑性紅皮病
第六節 結節性脂膜炎
第七節 白斑
第八節 毛發紅糠疹
第九節 新生兒毒性紅斑
第十節 線狀苔蘚
第十一節 光澤苔蘚
第十二節 小棘苔蘚
第十三節 環形紅斑
第十四節 結節性紅斑
第十五章 皰疹性皮膚病
第一節 獲得性大皰性表皮鬆解症
第二節 紅斑性天皰瘡
第三節 大皰性類天皰瘡
第四節 中毒性表皮壞死性溶解症
第五節 家庭性良性慢性天皰瘡
第六節 皰疹性皮炎
第七節 皰疹性膿皰病
第八節 嗜酸性膿皰性毛囊炎
第九節 連續性肢端皮炎
第十六章 結締組織病
第一節 紅斑狼瘡
第二節 皮肌炎
第三節 硬皮病
第四節 結節性多動脈炎
第五節 過敏性紫癜
第六節 眼口生殖器三聯綜合征(白塞病)
第七節 瑞特綜合征(尿道、眼、關節綜合征)
第八節 混合性結締組織病
第十七章 免疫性皮膚病
第一節 慢性粘膜、皮膚念珠菌病
第二節 伴有共濟失調和毛細血管擴張的免疫缺陷病
第三節 伴有血小板減少和濕疹的免疫缺陷病
第四節 遺傳性血管神經性水腫
第五節 慢性肉芽腫病
第六節 伴短肢體侏儒的免疫缺陷病
第七節 先天性白細胞顆粒異常綜合征
第十八章 皮膚腫瘤
第一節 血管瘤
第二節 淋巴管瘤
第三節 表皮樣囊腫及皮樣囊腫
第四節 脂肪瘤
第五節 三叉神經血管瘤
第六節 纖維瘤
第七節 神經纖維瘤
第八節 線狀表皮痣
第九節 皮脂腺痣
第十節 痤瘡樣痣
第十一節 皮脂腺瘤
第十二節 汗管瘤
第十三節 鈣化上皮瘤
第十四節 化膿性肉芽腫
第十五節 血管球瘤
第十六節 瘢痕疙瘩
第十七節 腮腺血管瘤
附表1 小兒皮膚病內用葯物
附表2 小兒皮膚病外用葯物
附表3 小兒外用葯物劑型
附表4 各種皮膚病用葯劑型的選擇
附表5 各種皮膚病葯物的選擇

⑹ 常見的皮膚病名稱

常見的皮膚病名稱

常見的皮膚病名稱,我們的身體總是會出現一些小的疾病,而很多的人都會覺得只是一些小的問題而沒有引起重視,但這樣只會導致對我們的身體損傷的更加的嚴重,以下是關於常見的皮膚病名稱。

常見的皮膚病名稱1

1、讓我們從濕疹常見皮膚病列表開始

常見皮膚病圖片及名稱濕疹

濕疹表現為紅色區域被水泡覆蓋,導致瘙癢。這種皮膚病可能是過敏的、急性的或慢性的。

接觸性濕疹的症狀是發紅、局部腫脹和滲出水泡,然後由於皮膚與觸發因素接觸而發展成結痂。接觸性濕疹伴有劇烈瘙癢。

2、牛皮癬

常見皮膚病圖片及名稱牛皮癬

牛皮癬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其症狀是紅斑-鱗狀病變:紅色斑塊覆蓋著許多鱗屑。這種皮屑實際上是積累過多的死細胞。牛皮癬很少引起瘙癢。

在牛皮癬患者中,要考慮遺傳因素。牛皮癬也可能在壓力、感染、服用某些葯物(鋰、類固醇、β-受體阻滯劑)、長時間暴露在陽光下或過量飲酒後引發。

3、蕁麻疹

常見皮膚病圖片及名稱蕁麻疹

蕁麻疹是一種炎症反應性皮膚病,會導致真皮局部水腫。邊緣清晰的粉紅色或紅色疙瘩,瘙癢很強烈。蕁麻疹可能出現在以下情況:

葯物。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是抗生素或抗炎葯。這被稱為葯物性蕁麻疹。

攝入某些食物和添加劑。這被稱為食物性蕁麻疹。

某些物質與健康皮膚的接觸。病變在接觸後15到30分鍾出現。這稱為接觸性蕁麻疹。

吸入了富含花粉、黴菌、灰塵或動物皮屑的環境空氣。這被為過敏性蕁麻疹。

蕁麻疹也可能是感染或全身性疾病的徵兆。

4、帶狀皰疹

常見皮膚病圖片及名稱帶狀皰疹

帶狀皰疹是由引起水痘的同一病毒引起的——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一種常見皮膚病,其症狀表現為紅色、起泡的皮疹,可能會纏繞在軀干周圍或出現在身體的任何部位。也可能出現發燒、疲勞和頭痛。

如果你患過水痘,你就有患帶狀皰疹的風險,因為水痘病毒在你的神經系統中潛伏多年。

5、痤瘡/青春痘

常見皮膚病圖片及名稱痤瘡

痤瘡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由皮脂腺分泌過多的皮脂引起。皮膚上的痤瘡病變可以以下形式出現:

結節

囊腫

丘疹

粉刺(黑頭)

膿皰

在95%的情況下,面部是受影響最嚴重的區域。身體的其他部位可能長滿青春痘:背部(43%的痤瘡患者)、頸部(20%)和胸前部(20%)。

6、癬

常見皮膚病圖片及名稱癬

癬是一種傳染性很強的真菌感染性皮膚病。它的症狀是環形斑塊,有時略帶紅斑,邊緣凸起有鱗屑。癬有各種類型,如頭皮癬,手癬,股癬,腳癬等。其中腳癬即腳氣是最常見的一種癬類皮膚病。它會導致腳部和腳趾之間的皮膚極度瘙癢,脫皮,發紅和龜裂。你也可能出現水泡和潰瘍。

7、疥瘡

常見皮膚病圖片及名稱疥瘡

疥瘡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由微小疥蟎的雌性引起。它在表皮中挖洞並產卵。這種疾病表現為瘙癢(通常在夜間更強烈)和擦傷的皮膚損傷。它們位於特定位置:手指和手之間,手腕前部,肘部和前臂等。

疥瘡特有的皮膚損傷是彎曲和絲狀的皺紋,皮膚發紅的半透明水泡,紅色或紫色的損傷(特別是在男性的生殖器區域),與皮膚分離的表皮薄片和結痂(常見於面部)。

在嬰兒中,腳底和手掌特別受影響。

8、水痘

常見皮膚病圖片及名稱水痘

水痘是兒童常見皮膚病之一。水痘是一種傳染性病毒性疾病。它會導致皮膚和粘膜上出現紅色小丘疹。紅色被三到四毫米的水泡覆蓋,裡面充滿了快速混濁的透明液體。皮疹首先出現在頸部、胸部、腹部和背部,但會逐漸影響整個身體,甚至頭皮、面部、手和腳。口腔內部和生殖器黏膜有時可能會被潰瘍影響。

9、白癜風

常見皮膚病圖片及名稱白癜風

白癜風是一個人開始失去膚色的皮膚病。這種色素損失通常是由於產生黑色素或皮膚色素的黑色素細胞的數量或體積下降所致。在某些情況下,白癜風會擴散到整個身體,而在其他情況下,它可能只是身體的一部分或更少的區域。

10、膿皰瘡

常見皮膚病圖片及名稱膿皰瘡

膿皰瘡是由葡萄球菌或鏈球菌引起的皮膚細菌感染性皮膚病。它可以是硬皮或大皰。細菌的傳播是通過直接接觸病灶。它主要影響嬰兒和兒童。病變症狀表現為囊泡,迅速變成充滿膿液的膿皰。然後它們破裂並變成硬殼。病變周圍的區域是紅色和發炎的。

11、疣

常見皮膚病圖片及名稱疣

疣是非常常見的.一種由人乳頭瘤病毒引起的皮膚病。它的症狀是皮膚上有凸起的腫塊。常見的疣出現在手指或手上。當你觸摸帶有病毒的人使用過的東西時,疣就會傳播。它們通常是無害且無痛的。

12、狼瘡

常見皮膚病圖片及名稱紅斑狼瘡

狼瘡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皮膚病,表現為面部、鼻子兩側發紅、脫發、皮膚對光敏感和口腔潰瘍。當疾病僅表現為皮膚和關節病變時,它是一種良性形式。

13、接觸性皮炎

常見皮膚病圖片及名稱接觸性皮炎

幾乎每個人都發生過的一種皮膚病,是指皮膚因接觸特定物質而出現發紅或皮疹。有大量物質會引起刺激性接觸性皮炎,從強酸或強鹼到用於治療皮炎的乳液。

14、斑禿

常見皮膚病圖片及名稱斑禿

斑禿是一種當免疫系統攻擊毛囊並導致脫發時發生的皮膚病。毛囊是皮膚中形成毛發的結構。雖然毛發可以從身體的任何部位脫落,但斑禿通常會影響頭部和面部。頭發通常會脫落成大約四分之一大小的小圓形斑塊,但在某些情況下,脫發更為廣泛。大多數患有這種皮膚病的人都很健康,沒有其他症狀。

15、水泡

常見皮膚病圖片及名稱水泡

水泡是一種充滿透明液體的小氣泡形式的皮膚病。它是皮膚在反復摩擦過程中的一種防禦機制。水泡也可能因燒傷、過敏或傳染病而出現。

16、手足口病

常見皮膚病圖片及名稱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種傳染性病毒性疾病,影響6個月至4歲的兒童。它表現為手掌和腳底上的小紅色丘疹。皮損也可以到達口腔,尤其是舌頭(丘疹看起來像口腔潰瘍)。

成人也可能被感染,但感染方式要少得多。

17、鵝口瘡

常見皮膚病圖片及名稱鵝口瘡

鵝口瘡是一種皮膚病,表現為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嬰兒感染。它表現為舌頭上、嘴唇內的白點。它看起來像口腔潰瘍。

18、以皰疹來結束常見皮膚病圖片及名稱

常見皮膚病圖片及名稱皰疹

皰疹是由單純皰疹病毒引起的一種病毒性和傳染性皮膚病。它影響皮膚和粘膜。受影響的區域被簇狀囊泡覆蓋。小水泡充滿了含有病毒的液體。它們往往會破裂並形成開放性傷口。

唇皰疹的症狀是小簇狀和滲出的水泡,該區域周圍發紅。

生殖器皰疹的症狀是小水泡聚集在感染區域,看起來像充滿透明液體的小泡。它們會引起刺激、瘙癢、刺痛、灼熱或疼痛。

常見的皮膚病名稱2

1、真菌病

常見的有手腳癬、體股癬及甲癬(灰指甲);

2、細菌性皮膚病

常見的有丹毒及麻風;

3、病毒性皮膚病

常見的有水痘、扁平疣及皰疹;

4、節肢動物引起的皮膚病

如疥瘡;

5、性傳播疾病

如梅毒、淋病及尖銳濕疣;

6、過敏性皮膚病

常見有接觸性皮炎、濕疹、尋麻疹及多型紅斑;葯物反應,如服用磺胺、肌注青黴素過敏;

7、物理性皮膚病

常見的有曬斑、多型性日光疹及雞眼;

8、神經功能障礙性皮膚病

常見的有瘙癢症、神經性皮炎及寄生蟲妄想症;

9、紅斑丘疹鱗屑性皮膚病

常見的有銀屑病(牛皮癬)、單純糠疹及玫瑰糠疹;

10、結締組織疾病

常見的有紅斑狼瘡、硬皮病及皮肌炎;

11、疹性皮膚病

常見的有天皰疹、類天皰疹及掌跖膿皰病;

12、素障礙性皮膚病

常見的有黃褐斑、白癜風、文身;

13、化性皮膚病

常見的有毛發紅糠疹;

14、皮脂、汗腺皮膚病

常見的有痤瘡、酒渣鼻及臭汗症;

自覺症狀及其辨證

自覺症狀系指患者自己主觀感覺到的症狀。其主要有瘙癢、疼痛、麻木、灼熱等。自覺症狀常因致病因素或誘發原因、病情、個體敏感性不同而有差異。某些皮膚病僅有瘙癢症狀,而另一些則以疼痛為主,如帶狀皰疹。

(一)瘙癢

⒈、風癢 表現為癢無定處,流竄不定,遍身作癢。因風性上行,故尤以頭面為多,皮損呈乾性,舌紅或淡紅、苔薄,脈浮。如瘙癢症、蕁麻疹等。

⒉、熱癢 臨床特點為皮疹色紅、腫脹、{熱作癢,遇熱加重,癢痛相間,舌紅、苔黃,脈數。如毛囊炎、膿皰瘡、癤及丹毒等化膿性皮膚病。

⒊、濕癢 特點為丘疹、水皰、糜爛、滲液、浸淫成片,纏綿難愈;其因為濕性趨下,故以會陰、下肢多見;舌淡紅或紅、苔膩或黃膩、脈濡,如墜積性皮炎、濕疹及接觸性皮炎。

⒋、蟲癢 表現為癢若蟲行,部位不定,奇癢難忍,夜間尤甚,如疥瘡。

⒌、血虛癢 表現為皮膚乾燥、脫屑、瘙癢,日輕夜重。其因氣血不足,肝失所養,肌膚失潤、血虛生風所致,舌淡或有齒痕、苔凈,脈沉細,如老年性皮膚瘙癢症。

(二)疼痛

疼痛(pain)系因疾病或創傷所致的感覺苦楚,為辨別傷害機體刺激強度的感覺。皮膚科的疼痛性疾病有帶狀皰疹、雞眼、淋病、紅斑性肢痛症及皮肌炎等。疼痛的性質各異,可為灼痛、刺痛、割痛、跳痛、劇痛、鈍痛或電擊般閃痛。引起人體痛覺的刺激強度,稱痛閾,可分為痛知覺閾和痛耐受閾。

看來皮膚病除了我們最熟悉的癢的症狀,還會出現疼痛、腫脹、麻木的現象,這就不僅僅關乎著美麗,還關系著身體的健康,所以我們一定要及時的對症下葯,不要貪圖便宜而耽誤治療!只要堅持正確的治療方法,對皮膚的康復還是有很大的益處!

常見的皮膚病名稱3

皮膚病的症狀表現為皮膚紅腫,起皮疹,皮屑,糜爛,結痂,紫癜,色素沉著,色素減退,毛發性狀的改變、變稀、變粗、毛發減少脫落,此外指甲也有異常的改變,還可以表現為局部皮膚的結節。皮膚病的種類大體上分為以下三類:

第一感染性。常見的如真菌,細菌及其他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

第二類非特異性的炎症。

大體分為3類:

1、過敏性的,如食物、葯物、蟲媒接觸以及其它的光、溫度異常變化引起的過敏;

2、免疫性;

3、營養性。

第三類腫瘤性的,包括色素性的,血管性的,非特異性的細胞增生的情況。

皮膚病種類繁多,如懷疑有皮膚病或已經出現了症狀建議到醫院行相關檢查明確為何種疾病,規范治療。

白癜風的症狀可以概括為乳白色,大小不一,范圍從1-2平方厘米到數十平方厘米,形狀不規則,如圓形、橢圓形和不規則形狀,地圖線或網格,數量從一個病變到多個白斑不等。身體的任何部位都有可能發生,但面部、手臂、乳頭和其他黑色素的接觸面積更大。

頸部、腰帶等易受傷害部位是白癜風的易受傷害部位。臨床上,白癜風的常見部位有上肢、下肢、腹部、頸部、面部、頭部、外生殖器和肛門。上肢的大部分白斑都在手上。背部和手腕,而下肢主要見於腿部、大腿和膝蓋。如果我們懷疑我們有類似的症狀,我們應該盡快去醫院。

⑺ 各種皮膚病的中葯外治法

一、皰疹

皰疹是由某些病毒引起的急性皰疹性皮膚病。病初往往先有燒灼感,搔癢或疼痛,繼而出現紅斑、水皰,損害破裂後露出糜爛面,然後結痂,痂脫而愈。

臨床最常見的有單純皰疹、帶狀皰疹等。中醫學認為本病屬於「熱皰」「蛇丹」等范疇,多由風熱毒邪阻於肺胃,或肝膽火旺,濕熱內蘊所致。

1 風熱襲表型

多見於單純皰疹,皮疹發於口鼻及生殖器周圍,皮膚灼熱刺癢,紅疹,水皰,皰液透明或混濁,數日後乾燥結痂。

方 1

組成:新鮮荷花瓣10張。

用法:將荷花瓣貼於患處,外用膠布固定日換4一5次,3日為1療程。

方 2

組成:生蒲黃6克,黃連3克,冰片0.5克,麻油適量。

用法:先將黃連、冰片磨成細粉,再和入蒲黃,加入麻油調成糊狀,塗敷患處,1日2—3次,3日為1療程。

2 肝膽濕熱型

多見於帶狀皰疹。皰疹好發於顏面及胸脅,皮膚紅斑,水皰累累如串珠,局部灼熱疼痛。

方 1

組成:新鮮柿子5隻,冰片1克。

用法:將鮮柿子榨汁去渣,加入冰片溶化,取葯汁塗於患處,1日4~5次,3日為1療程。

方 2

組成:雄黃6克,白礬3克,冰片1克。

用法:將雄黃、白礬、冰片和勻,磨成細粉,加入涼開水調成糊狀,塗敷患處,1日2次,3日為1個療程。

二、蕁麻疹

蕁麻疹是由多種病因引起的皮膚、粘膜小血管擴張及滲透性增強而出現的一種局限性水腫反應。

臨床表現為大小不等風團樣損害,常驟然發生,瘙癢劇烈,迅速消退,不留痕跡。

中醫學認為本病屬於「癮疹」范疇,多由風邪外襲,營衛不和,或脾胃濕熱,郁於皮毛所致。

1 風熱外襲型

症見皮膚風團色紅,此起彼落,搔癢劇烈,遇熱或汗出易發,遇冷則減等。

方 1

組成:新鮮芝麻桿100克。

用法:將芝麻桿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煎煮30分鍾,去渣取汁,洗擦患處,1日3~4次,3日為1療程。

方 2

組成:豨簽草60克,地膚子15克,白礬9克。

用法:將豨簽草、地膚子、白礬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煎煮30分鍾,去渣取汁,趁熱熏洗患處,1日3—4次,3日為1療程。

2 脾胃濕熱型

症見皮膚風團鮮紅,狀如雲片,搔癢不已,伴有身重納呆,脘腹脹痛,大便秘結或泄瀉等。

方 1

組成:新鮮青蒿葉60克。

用法:將青蒿葉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煎煮30分鍾,去渣取汁,趁熱熏洗患處,1日3~4次,3日為1療程。

方 2

組成:苦參30克,馬齒莧30克,白鮮皮30克,地膚子30克,明礬9克。

用法:將苦參、馬齒莧、白鮮皮、地膚子、明礬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煎煮30分鍾,去渣取汁,趁熱熏洗患處,1日3~4次,3日為1療程。

附註:如風團遍及全身,可用上方葯液沐浴全身,1日2次。

三、痤瘡

痤瘡是一種毛囊與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好發於青春期男女面部及胸背部,故又名青春痘。

臨床表現為面部、胸背部散在的毛囊性丘疹,部分頂部有小膿皰,破潰後可有色素沉著,或凹陷性疤痕。

中醫學認為本病屬於「肺風粉刺」范疇,多由肺經風熱或腸胃濕熱所致。

1 肺經風熱型

症見皮疹色紅或稍紅,局部瘙癢,或焮紅疼痛,多伴有顏面潮紅,口乾尿黃等。

方 1

組成:金銀花9克,野菊花9克,臘梅花9克,月季花9克,白芷9克,丹參9克,大黃9克。

用法:將金銀花、野菊花、臘梅花、月季花、白芷、丹參、大黃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煎煮20分鍾,去渣取汁,趁熱熏洗患處,1日2~3次,7日為1療程。

方 2

組成:蒼耳子20克,王不留行15克,白礬5克。

用法:先將蒼耳子、王不留行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煎煮20分鍾,去渣取汁,再加入白礬溶化,趁熱熏洗患處,1日2~3次,7日為1療程。

2 脾胃濕熱型

症見皮疹紅腫疼痛,膿皰迭起,多伴有便秘溲赤,納呆腹脹等。

方 1

組成:大黃15克,硫黃15克,硼砂6克。

用法:將大黃、硫黃、硼砂,磨成細粉和勻,用茶水調成糊狀,塗敷患處日1換,7日為1療程。

方 2

組成:新鮮蘆薈60克。

用法:將鮮蘆薈搗爛取汁,塗擦患處,1日2~3次,7日為1療程。

方 3

組成:綠豆30克,白芷10克,麵粉30克,雞蛋1個。

用法:先將綠豆、白芷和勻,磨成細粉,再加入麵粉調勻,用雞蛋清調至糊狀,製成面膜,臨睡前敷貼患處,清晨洗去,7日為1療程。

四、銀屑病

銀屑病是一種與免疫功能異常有關的表皮生成障礙性疾病。

臨床表現為皮膚紅斑、丘疹、表面覆蓋銀白色鱗屑,界線分明等。

中醫學認為本病屬於「干癬」、「白疕」、「松皮癬」等范疇,多由血瘀風燥或血熱風燥所致。

1 血瘀風燥型

症見皮膚損害偏暗紅,鱗屑不厚,皮粗如牛皮樣,並有色素沉著,病程長,經年不愈等。

方 1

組成:硫黃10克,海螵蛸10克,雄黃6克,輕粉6克,冰片3克,凡士林200克。

用法:先將硫黃、海螵蛸、雄黃、輕粉、冰片和勻,磨成細粉,再加入凡士林調成糊狀,塗於患處,1日1次,7日為1療程。

方 2

組成:黑豆1000克。

用法:將黑豆放入鍋內,小火煎熬取油,冷卻後塗於患處,1日2~3次,7日為1療程。

2 血熱風燥型

症見皮膚潮紅,鱗屑不厚,剝去後有小出血點,皮疹發展迅速,搔癢不已,遇熱或心情煩躁時加劇等。

方 1

組成:杏仁60粒,豬油15克。

用法:先將杏仁去皮尖,搗爛如泥,再加入豬油調勻,塗於患處,1日1次,7日為1療程。

方 2

組成:苦參60克,鳳尾草60克,草河車60克。

用法:將苦參、鳳尾草、草河車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煎煮30分鍾,去渣取汁,待溫後外洗患處日2次,7日為1療程。

五、脫發

脫發的種類頗多,常見的有斑禿、脂溢性脫發等,其發病原因有內分泌失調,精神創傷,血管機能紊亂,神經營養障礙,免疫功能異常及遺傳因素等。

臨床表現以頭發脫落為主。中醫學認為本病屬於「油風」范疇,多由肝鬱血瘀或陰血虛弱,血不養發所致。

1 斑禿

症見突然脫發,脫發區可呈圓形或橢圓形,甚至全部頭發脫落,脫發處皮膚光滑。

方 1

組成:新鮮毛薑30克。

用法:將毛薑切片,拭擦患處,1日3~4次,7日為1療程。

方 2

組成:艾葉6克,菊花6克,薄荷6克,防風6克,蒿本6克,藿香6克,甘松6克,蔓荊子6克,荊芥6克。

用法:將艾葉、菊花、薄荷、防風、蒿本、藿香、甘松、蔓荊子、荊芥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煎煮20分鍾,去渣取汁,趁熱熏洗患處,1日2~3次,7日為1療程。

方 3

組成:斑蚝1克,紅花10克,川芎10克,酒精500毫升。

用法:將斑蚝、紅花、川芎放入酒精內浸泡7日後,拭擦患處,1日3~4次,7日為1療程。

2 脂溢性脫發

症見脫發於前發際及兩端,逐漸稀疏,脫發處有細軟毛發,頭發皮脂溢出,伴有瘙癢。

方 1

組成:新鮮側柏葉500克。

用法:將側柏葉搗爛取汁,拭擦患處,1日3~4次,7日為1療程。

方 2

組成:新鮮覆盆子500克。

用法:將覆盆子搗爛取汁,拭擦患處,1日3~4次,7日為1療程。

六、疣

疣為生在皮膚淺表的小贅生物,體小如粟米,或大如黃豆,呈顆粒狀,散在或簇集成群,發病部位不同,疣狀不一,較常見的有尋常疣、扁平疣、傳染性軟疣、跖疣等。

中醫學認為本病屬於「疣子」、「疣目」等范疇,多由風熱之邪搏於肌膚,或肝虛血燥,氣血凝滯肌膚所致。

1 尋常疣

症見疣子米粒樣至黃豆大小,表面粗糙不平,形如花蕊,觸之堅硬,色呈灰黃或污褐色,常單發,亦可多發。

方 1

組成:鴉膽子15粒。

用法:將鴉膽子去殼取仁,搗爛如泥,塗敷疣體上,外用紗布包紮,每3~4日換葯1次,7日為1療程。

方 2

組成:大蒜1枚。

用法:先用無菌剪剪破疣的頭部,以見血為好,再將大蒜搗爛如泥,塗敷疣體上,外用紗布包紮,每3~4日換葯1次,7日為1療程。

2 扁平疣

症見疣子粟米至高粱米大小,呈散在性分布或密集,疣體表面光滑,觸之較硬,偶有微癢。

方 1

組成:新鮮雞內金3張。

用法:用雞內金拭擦疣體,1日3~4次,7日為1療程。

方 2

組成:馬齒莧30克,蒼術9克,蜂房9克,白芷9克,細辛9克,蛇床子12克,苦參15克,陳皮15克。

用法:將馬齒莧、蒼術、蜂房、白芷、細辛、蛇床子、苦參、陳皮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煎煮20分鍾,去渣取汁,趁熱熏洗患處,1日1~2次,7日為1療程。

3 傳染性軟疣

症見軀干、四肢、肩胛處發出粟米大半球狀丘疹,數目多少不定,並逐漸增大至豌豆大,擠破後可見豆渣樣物。

方 1

組成:地膚子30克,白礬15克。

用法:先將地膚子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煎煮20分鍾,去渣取汁,再加入白礬溶化,趁熱熏洗患處一日2次,7日為1療程。

方 2

組成:板蘭根30克,紫草15克,香附15克,桃仁9克。

用法:將板蘭根、紫草、香附、桃仁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煎煮20分鍾,去渣取汁,趁熱熏洗患處,1日1~2次,7日為1療程。

七、癬

癬是致病皮膚絲狀性真菌感染引起的皮膚病。根據其發病部位,可分為頭癬、體癬、股癬、手足癬、甲癬、花斑癬。

中醫學認為本病屬於「禿瘡」、「鵝掌風」、「腳濕氣」等范疇,多由外感濕熱之毒,或濕熱傷燥傷血,皮膚失養所致。

1 頭癬

症見頭皮出現單個或多個圓形、或不規則的大片灰白色鱗屑斑,邊緣清楚,自覺瘙癢等。

方 1

組成:新鮮苦楝子250克,棉仔油250毫升。

用法:先將苦楝子加碎,再加入棉仔油煎熬至枯,去渣取油,塗擦患處,1日3次,7日為1療程。

方 2

組成:雄黃30克,豬膽1個。

用法:將雄黃與豬膽汁調勻至糊狀,塗擦患處,1日3次,7日為1療程。

2 體癬

症見面、頸、軀干及四肢有成群的針頭大小的紅色丘疹或丘皰疹,繼而擴展為古錢幣形紅斑,邊緣清楚,自覺瘙癢。

方 1

組成:生地榆50克,苦楝子50克,川槿皮100克,斑蚝1.5克,白酒1000毫升。

用法:將地榆、苦楝子、川槿皮、斑蚝放入白酒內,密封30天備用。用時取葯酒塗擦患處,1日3次,7日為1療程。

方 2

組成:新鮮蛇含草60克,明礬15克。

用法:將蛇含草、明礬和勻,搗爛如泥,敷於患處,1日1換,7日為1療程。

3 股癬

症見腹股溝內側、會陰、肛門周圍等處出現古錢幣大小的紅斑、丘疹、丘皰疹,自覺瘙癢等。

方 1

組成:花椒15克,蔥白頭50克。

用法:將花椒、蔥白頭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煎煮20分鍾,去渣取汁,趁熱熏洗患處,1日2~3次,3日為I療程。

方 2

組成:黃連30克,蛇床子30克,礬石30克。

用法:將黃連、蛇床子、礬石和勻,磨成細粉,裝入紗布口袋內,撲擦患處,1日2—3次,3日為1療程。

附註:本方適用於股癬分泌物增多者。

4 手足癬

症見手足皮膚出現小水皰,瘙癢,破潰後出現脫屑,或伴有潮紅,甚則融合成脫屑性斑片等。

方 1

組成:鮮鵝掌皮10張。

用法:將鵝掌皮焙乾,磨成細粉,加水調成糊狀,塗敷患處,1日1換,3日為1療程。

方 2

組成:五倍子10克,冰片0.1克,茶油適量。

用法:先將五倍子、冰片和勻,磨成細粉,再加入茶油調成糊狀,塗敷患處,1日1換,3日為1療程。

5 甲癬

症見指趾甲的遠端或側緣失去光澤,甲板增厚,高低不平,呈灰褐色或污穢色等。

方 1

組成:生大蒜頭50克,糯米飯1團。

用法:將大蒜頭去皮,加入糯米飯和勻,搗爛如泥,塗敷甲上,1日1換,7日為1療程。

附註:本方在夏季伏天使用,效果更好。

方 2

組成:新鮮鳳仙花1棵,明礬9克。

用法:先將鳳仙花切碎,再加入明礬和勻,搗爛如泥,塗敷甲上,1日1換,7日為1療程。

6 花斑癬

症見胸、背、腋等多汗處出現斑點狀色素減退斑,形如花斑。俗稱汗斑。

方 1

組成:陳醋250毫升。

用法:將陳醋放入鍋內,小火煎熬至粘稠狀,塗擦患處,1日3—4次,7日為1療程。

方 2

組成:新鮮黃瓜1條,硼砂30克。

用法:將黃瓜切開,蘸硼砂塗擦患處,1日3—4次,7日為1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