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狀況 » 油畫暗部皮膚怎麼調色
擴展閱讀
血熱陰虛臉上皮膚癢 2024-11-03 04:22:54
耳朵癢疙瘩 2024-11-03 04:22:01
龜頭槽長疙瘩 2024-11-03 04:13:07

油畫暗部皮膚怎麼調色

發布時間: 2022-07-29 11:04:47

⑴ 油畫臉部怎麼調色

1.真正的調色不能在調色板上,而應在畫布上,只有畫面才能告訴你需要什麼顏色。寫生作畫,眼睛基本不看調色板,而看畫面與對象。即使在調色板上取用幾種顏色也是簡單地調合,在畫面上才是最後的綜合。如果在畫板上調得過分均勻,色感必單調死板。此外,畫面存在未乾的顏色,調色時必須考慮畫面顏色成分,如果在調色板上調「准」了顏色,加上畫面已有的底色又會變得不準。
2.顏色種類不必太多,十多種即可,它們是:白、檸檬黃、中黃、土黃、金土黃、(或生赭)、桔黃、朱紅、西洋紅、深紅(或紫紅)、淡紫紅、土紅、熟褐、粉綠、土綠(或橄欖綠)、翠綠、湖藍、群青、黑。19至21種顏色即可。
3.調色板上放顏色的順序,基本可按前面所提顏色順序排下來,暖色放一邊,冷色放一邊,而每一種顏色又由淺到深排列,如檸檬黃、中黃、土黃、生赭......這樣就有一種素描深淺之概念。假如在畫很深顏色的暗部,需要再亮一點暖一點,就可試調生赭,不夠再用土黃,再不夠可用中黃,以此類推。畫暗部千萬不可亂用白色,一用白色就不透明了,顏色發粉。
4.白、土黃、土紅、熟褐、土綠、翠綠、群青、黑,是油畫的基本常用色,它們也不易變色。
5.熟褐、深紅、翠綠是暗部用色的三個寶。
6.土黃、土紅是亮部的基本常用色。
7.檸檬黃是風景作品中高光、逆光、亮部很可貴的顏色,色感較冷。
8.土綠(或橄欖綠)、中綠,對畫樹而言,起萬能的作用,如樹的暗部——土綠加熟褐,偏冷可加群青,樹的亮部——中綠加土黃、檸檬黃,夕陽或秋葉可再加桔黃。
9.頭像暗部——土紅加象牙黑(北歐學派,較透明),土紅加翠綠(東歐學派)。如果用朱紅加中綠也可產生相當不錯的暗部色彩。
10.粉綠、淡紫紅是臉部和人體中間過渡面的調合色。
11.畫很白的女人體,白、土黃、土紅、粉綠、中綠是基本用色,有時需要朱紅。
12.室內頭像高光——白加象牙黑,少量土黃。
13.要學會運用象牙黑。暗部、亮部、中間色調都可用,往往同白色一樣重要。
14.顏色粉,往往問題產生在暗部,暗部不透明,畫粉了,整個畫面就會太粉。
15.如何能把寫生對象之色彩畫得更加好看?在同一物體的同一色彩中還會有冷暖的變化,不會絕對均勻,肯定有偏藍紫或偏黃綠等色,如果對色彩敏感,是可以感覺得到的。因此在每一局部色塊中,都應有所選擇,把最美的色彩傾向擴大為整體的色彩。如果每一局部色塊都有所取捨和提高,整體的色彩感就比真實的色彩更加完美。

⑵ 指點下這幅油畫皮膚的顏色怎麼調

暗部是群青加朱紅偏紫色(冷色調)但不要調死多加點環境色。亮部是態回白加橙色和桔紅。還要跟環境答色做個協合,好的色彩是不能調死的。 其實色彩是要憑感覺去調的 只要你知道基本的調色關系 ,層次關系就可以調出來。(其它的就跟素描聯系在一起) 不懂的可以探討我認識很多這方面的

⑶ 油畫人的皮膚用什麼顏色調出來自然

油畫的膚色有很多種調色的方法,根據不同的環境色都會有不同的色調,常用的幾種調色方法:第一種是用白色+一點朱紅+一點檸黃,第二種方法是用白色+一點大紅+一點嫩綠。這兩種方法是基本色調,可以根據不同的環境經營調色

⑷ 油畫頭像臉部的顏色怎麼調

頭像、臉部顏色調色方法如下:

1、熟褐中混入少許調色油調色。再用鬃刷蘸上此色,將准備好的素描轉到畫板上。這一步要十分注意比例結構,修改時只需用布抹去某些筆觸再重畫,如下圖所示:

(4)油畫暗部皮膚怎麼調色擴展閱讀:

幾種起稿用的工具:

(1)炭條。炭精棒與木炭條都適於在畫布或木板上畫素描。木炭條的性能更好,因為它的印痕較輕,更容易擦掉,用起來較為靈活。炭精棒能留下很重的線條,使輪廓線較為明確。

(2)炭筆。線條較細,更適於畫細部。有人不主張用鉛筆,認為鉛印會從油畫色層底下泛上來。

(3)色粉筆與蠟筆。在畫布上使用不易過多,要避免使用白色或淺色。在這種素描中過多使用色粉筆或蠟筆會使底子不穩定。

(4)水彩與丙烯色。極薄的水彩不會對油畫色的覆蓋產生任何影響。若要厚塗,就用丙烯色。

(5)水墨。使用中國書畫用水墨,是很有趣的事。墨線既可以用油畫色覆蓋,也可以保留,它不會輕易被松節油洗掉。

(6)復寫紙。可將紙上的素描稿復印到畫布上。在起素描稿階段,發膠、膠液等固定液是不可缺少的。對於易脫落或泛色的材料有必要噴上一層固定液。另外,各種橡皮、抹布等也是必備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油畫

⑸ 油畫中人物皮膚顏色的調配

每個人在每個特定的環境中,皮膚的顏色是不同的。就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專間或環境中也屬是如此。這一點不能靠背顏料的名稱是畫不出微妙的變化的。不能這樣來畫。就是背下來,不同的環境中顏色的比例也不盡相同。再有就是表現不同的年齡、性別的人物面部時,筆觸也不同。

不過,畫皮膚的顏色必須要有綠色的調和。

⑹ -==油畫人物的皮膚色怎麼調,暗部的顏色與亮部的顏色具體的調配比例,還有皮膚色加一定的黑真潤嗎

你得根據具體圖畫而定。一般都用白和檸檬黃混合,再加一點西洋紅,最好用調松油,如果能找到蒜白色就更好了。暗色部分加少量深色調。

⑺ 人物頭像油畫臉部顏色怎麼調

1、熟褐中混入少許調色油調色。再用鬃刷蘸上此色,將准備好的素描轉到畫板上。這一步要十分注意比例結構,修改時只需用布抹去某些筆觸再重畫。

⑻ (油畫)怎麼樣調肉色

紅色 + 黃 + 白 = 人物的皮膚顏色

人在每個特定的環境中,皮膚的顏色是不同的。也就是不同的環境中顏色的比例也不盡相同。比如要表現出不同的年齡、不同性別的人物面部時,都需要自己的感覺,且每個人的藝術感覺也都不同。所以,單靠背顏料的名稱是畫不出微妙的變化的。

(8)油畫暗部皮膚怎麼調色擴展閱讀:

調色的技巧:

1、調色時需小心謹慎,一般先試小樣,初步求得應配色塗料的數量,然後根據小樣結果再配製大樣。

2、先加入主色(在配色中用量大、著色力小的顏色),再將染色力大的深色(或配色)慢慢地間斷地加入,隨時觀察顏色的變化。

3、「由淺入深」,尤其是加入著色力強的顏料時,切忌過量。

4、在配色時,塗料和乾燥後的塗膜顏色會存在細微的差異。各種塗料顏色在濕膜時一般較淺,當塗料乾燥後,顏色加深。

5、事先應了解原色在復色漆中的漂浮程度以及漆料的變化情況,特別是氨基塗料和過氯乙烯塗料,需更加註意。

6、調配復色塗料時,要選擇性質相同的塗料相互調配,溶劑系統也應互溶,否則由於塗料的混溶性不好,會影響質量,甚至發生分層、析出或膠化現象,無法使用。

7、由於顏色常帶有各種不同的色頭,如果配正綠時,一般採用帶綠頭的黃與帶黃頭的藍;配紫紅時,應採用帶紅頭的藍與帶藍頭的紅;配橙色時,應採用帶黃頭的紅與帶紅頭的黃。

8、要注意在調配顏色過程中,還要添加的哪些輔助材料,如催干劑、固化劑、稀釋劑等的顏色,以免影響色澤。

9、在調配灰色、綠色等復色漆時,由於多種顏料的配製,顏料的密度、吸油量不同,很可能發生「浮色」「發花」等現象,這時可酌情加入微量的表面活性劑或流平劑、防浮色劑來解決。

10、利用色漆漆膜稍有透明的特點,選用適宜的底色可使面漆的顏色比原塗料的色彩更加鮮明,這是根據自然光反射吸收的原理,底色與原色疊加後產生的一種顏色,塗料工程稱之為「透色」。

⑼ 油畫怎麼調色

油畫基本調色技術:

1、真正的調色不能在調色板上,而應在畫布上,只有畫面才能告訴你需要什麼顏色。寫生作畫,眼睛基本不看調色板,而看畫面與對象。即使在調色板上取用幾種顏色也是簡單地調合,在畫面上才是最後的綜合。如果在畫板上調得過分均勻,色感必單調死板。

此外,畫面存在未乾的顏色,調色時必須考慮畫面顏色成分,如果在調色板上調准了顏色,加上畫面已有的底色又會變得不準。

2、顏色種類不必太多,十多種即可,它們是:白、檸檬黃、中黃、土黃、金土黃、(或生赭)、桔黃、朱紅、西洋紅、深紅(或紫紅)、淡紫紅、土紅、熟褐、粉綠、土綠(或橄欖綠)、翠綠、湖藍、群青、黑。19至21種顏色即可。

3、調色板上放顏色的順序,基本可按前面所提顏色順序排下來,暖色放一邊,冷色放一邊,而每一種顏色又由淺到深排列,如檸檬黃、中黃、土黃、生赭......這樣就有一種素描深淺之概念。假如在畫很深顏色的暗部,需要再亮一點暖一點,就可試調生赭,不夠再用土黃,再不夠可用中黃,以此類推。畫暗部千萬不可亂用白色,一用白色就不透明了,顏色發粉。

4、白、土黃、土紅、熟褐、土綠、翠綠、群青、黑,是油畫的基本常用色,它們也不易變色。熟褐、深紅、翠綠是暗部用色的三個寶。土黃、土紅是亮部的基本常用色。檸檬黃是風景作品中高光、逆光、亮部很可貴的顏色,色感較冷。

土綠(或橄欖綠)、中綠,對畫樹而言,起萬能的作用,如樹的暗部土綠加熟褐,偏冷可加群青,樹的亮部中綠加土黃、檸檬黃,夕陽或秋葉可再加桔黃。

5、頭像暗部:土紅加象牙黑(北歐學派,較透明),土紅加翠綠(東歐學派)。如果用朱紅加中綠也可產生相當不錯的暗部色彩。粉綠、淡紫紅是臉部和人體中間過渡面的調合色。 畫很白的女人體,白、土黃、土紅、粉綠、中綠是基本用色,有時需要朱紅。

室內頭像高光:白加象牙黑,少量土黃。要學會運用象牙黑。暗部、亮部、中間色調都可用,往往同白色一樣重要。顏色粉,往往問題產生在暗部,暗部不透明,畫粉了,整個畫面就會太粉。

6、在同一物體的同一色彩中還會有冷暖的變化,不會絕對均勻,肯定有偏藍紫或偏黃綠等色,如果對色彩敏感,是可以感覺得到的。

因此在每一局部色塊中,都應有所選擇,把最美的色彩傾向擴大為整體的色彩。如果每一局部色塊都有所取捨和提高,整體的色彩感就比真實的色彩更加完美。要養成會找好看色彩的傾向。

7、如果要形成色調,要肯定色調總的傾向,然後在調色上加以處理。例如金黃色的秋天,總傾向是偏黃色的調子,以中黃為基色。就可在暗部、亮部、天、地、樹等一切色塊中,成分不同地調入中黃。

要大面積色彩調合,小面積色彩對比。可以適當把冷色加暖,暖色變冷,色彩會更加好看,如冷紅、暖灰。

8、透明覆色

即用不加白色而只是被調色油稀釋的顏料進行多層次描繪。必須在每一層干透後進行下一層上色,由於每層的顏色都較稀薄,下層的顏色能隱約透露出來,與上層的顏色形成變化微妙的色調。

例如在深紅的色層上塗罩穩重的藍色,就會產生藍中透紫即冷中寓暖的豐富效果,這往往是調色板上無法調出的色調。

這種畫法適於表現物象的質感和厚實感,尤其能惟妙惟肖地描繪出人物肌膚細膩的色彩變化,令人感到肌膚表皮之下流動著血液。它的缺點是色域較窄,製作過程工細,完成作品的時間長,不易於表達畫家即時的藝術創作情感。

9、不透明覆色

也稱多層次著色法,作畫時先用單色畫出形體大貌,然後用顏色多層次塑造,暗部往往畫得較薄,中間調子和亮部則層層厚塗,或蓋或留,形成色塊對比。由於厚薄不一,顯出色彩的豐富韻意與肌理。透明與不透明兩種畫法沒有嚴格的區別,畫家經常在一幅畫作中綜合運用。

表現處在暗部或陰影中的物象時,用透明覆色法可以產生穩定、深邃的體積感和空間感;不透明覆色法則易於塑造處在暗部以外的形體,增加畫面色彩的飽和度。19世紀以前的畫家大都採用這兩種畫法,製作作品的時間一般較長,有的畫完一層後經長期放置,待色層完全乾透後再進行描繪。

10、不透明著色

也稱為直接著色法、即在畫布上作出物象形體輪廓後,憑借對物象的色彩感覺或對畫面色彩的構思鋪設顏色,基本上一次畫完,不正確的部位用畫刀颳去後繼續上色調整。這種畫法中每筆所蘸的顏料比較濃厚,色彩飽和度高,筆觸也較清晰,易於表達作畫時的生動感受。

19世紀中葉後的許多畫家較多採用這種畫法。為使一次著色後達到色層飽滿的效果,必須講究筆勢的運用即塗法,常用的塗法分為平塗、散塗和厚塗。平塗就是用單向的力度、均勻的筆勢塗繪成大面積色彩,適於在平穩、安定的構圖中塑造靜態的形體;

散塗指的是依據所畫形體的自然轉折趨勢運筆,筆觸比較鬆散、靈活;厚塗則是全幅或局部地厚堆顏料,有的形成高達數毫米的色層或色塊,使顏料表現出質地的趣味,形象也得到強化。

(9)油畫暗部皮膚怎麼調色擴展閱讀:

油畫顏料調色

先用筆蘸一點油畫色,再蘸一點調色油調勻即可上畫。紫色和綠色相當重要,千萬少用純色,世界上純色的東西實在太少,初學一定少用水。調色公式:

熟 褐 色 = 檸檬黃 + 純黑色 + 玫瑰紅

粉玫瑰紅 = 純白色 + 玫瑰紅

朱紅色 = 檸檬黃 + 玫瑰紅

暗紅色 = 玫瑰紅 + 純黑色

紫紅色 = 純紫色 + 玫瑰紅

褚石紅 = 玫瑰紅 + 檸檬黃 + 純黑色

粉藍色 = 純白色 + 天藍色

藍綠色 = 草綠色 + 天藍色

灰藍色 = 天藍色 + 純黑色

淺灰藍 = 天藍色 + 純黑色 + 純紫色

粉綠色 = 純白色 + 草綠色

黃綠色 = 檸檬黃 + 草綠色

墨綠色 = 草綠色 + 純黑色

粉紫色 = 純白色 + 純紫色

咖啡色 = 玫瑰紅 + 純黑色

藤黃色 = 檸檬黃 + 玫瑰紅

土黃色 = 檸檬黃 + 純黑色 + 玫瑰紅

不管什麼顏色注意 :只能用2-3種顏色調出來,過多的顏色,調出來的非常的不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