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皮膚狀況 » 輸血後皮膚變黃
擴展閱讀
輕度尖銳濕疹圖片 2024-11-05 23:10:49
嘴上張皰疹 2024-11-05 23:02:35
用什麼方法把皮膚變白 2024-11-05 22:52:04

輸血後皮膚變黃

發布時間: 2022-07-24 03:03:17

『壹』 皮膚發黃是怎麼回事

從病因的角度來看,皮膚發黃可以大致分為生理性、病理性兩種類型。其中由生理性因素引起的皮膚發黃症狀,一般不會造成嚴重的身體損傷。病理性因素引起的皮膚發黃症狀,需要及時就醫明確病因,否則可能出現嚴重的後果,甚至危及生命。
疾病因素
可導致黃疸的疾病因素
可導致黃疸的疾病,是引起皮膚發黃的重要原因。
肝病
皮膚發黃是肝病的典型症狀,無論是肝炎、肝硬化、肝衰竭,還是肝臟腫瘤,都會以皮膚顏色、質地改變為常見表現。
肝病會從多個角度對皮膚產生不良影響,例如,肝病會影響代謝廢物的排泄,導致皮膚質量下降、色素沉積;影響人體造血、供血功能,導致皮膚供血不足,細胞活力下降;降低機體對油脂的分解能力,刺激皮脂腺分泌過多油脂。以上因素都可能會導致皮膚發黃症狀。
膽病
以膽囊炎、膽道堵塞、膽囊結石為主的一系列膽道疾病,會降低機體對膽紅素的代謝能力,誘發黃疸。黃疸可以在任何年齡段發生,尤其是新生兒,新生兒黃疸可能由生理性因素引起,也可能由先天性疾病引起,需要慎重對待。
消化系統疾病
以結腸為主要受累部位的一系列消化系統疾病,會影響機體對毒素物質的代謝功能。體內積聚過多毒素、廢物,就會導致整體生理素質下降,一系列疾病的發作風險升高,其中皮膚發黃是常見的表徵。
溶血性黃疸
新生兒溶血性疾病也會引起皮膚發黃。急性發作時,患者體內大量紅細胞被破壞,致使大量非結合膽紅素淤積,導致黃疸發生,使患兒皮膚發黃。此外,輸血不當引起的溶血,自身免疫性溶血也可導致黃疸,引起皮膚發黃。
色素沉著
各種原因導致的黑色素合成增加,在皮膚中分布不均,從而導致皮膚色素沉著,引起皮膚顏色加深、暗黃。
葯物因素
長期服用含有黃色素的葯物,如米帕林、呋喃,會導致患者出現皮膚發黃,多種葯物會引起肝臟損傷、肝衰竭,進而引起急性或慢性皮膚發黃;某些葯物可引起溶血,尤其是血液製品,也可以引起皮膚發黃,甚至會導致角膜、鞏膜發黃。
環境因素
光輻射:光輻射是導致皮膚發黃的直接原因之一。
生活中密集分布的紫外線、紅外線,超過一定強度,就會對皮膚產生損傷。
氣候:氣候會對皮膚產生較為復雜的影響,除上述提到的光輻射以外,患者所處環境的溫度、濕度、風力,都是影響皮膚質量的直接因素。
生活方式
吸煙:香煙中含有多種毒性物質,會對人體產生較為嚴重的損傷。長期吸煙的患者皮膚質量會嚴重下降,更容易誘發皮膚病,包括誘發皮膚發黃症狀。此外,吸煙會直接導致手指附近。

『貳』 輸血不良反應持續多久

輸血不良反應是指在輸血過程中或輸血之後,受血者發生了與輸血有關的新的異常表現或疾病。輸血不良反應發生率可達1%~10%,即使按照最高標准執行獻血者挑選、血液採集、加工和貯存,仍然可能發生與輸血相關的不良反應,甚至危及生命。在決定給病人輸注血液或血製品前,必須權衡利弊[1]。
2分類
根據輸血不良反應發生的緩急和臨床表現,將輸血不良反應分為急性輸血反應和遲發性輸血反應兩種類型。
急性輸血反應
是指發生於輸血過程中或輸血後24小時內的輸血不良反應。
(一)發病機制
根據發病機制分為免疫性輸血反應和非免疫性輸血發應兩種。
1.免疫性輸血反應是由於供受者血型抗原-抗體不合引起的。包括:ABO血型不合、
Rh血型不合等導致的急性溶血反應;因白細胞抗體產生的發熱性非溶血反應;IgA抗體介導的過敏性休克反應;輸入抗受者白細胞或血小板抗體的血液導致的輸血相關性肺損傷;蕁麻疹等。
2.非免疫性輸血反應是由於某些非血型抗原-抗體反應引起的。包括:因血製品污染導致的高熱,甚至感染性休克;循環超負荷導致的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血細胞因理化因素破壞發生的溶血反應;空氣栓塞及輸入大量庫存血導致的枸櫞酸鈉中毒等[2]。
(二)臨床表現及處理
根據其臨床表現及嚴重程度,將急性輸血反應分為三種類型:輕度、中重度和威脅生命的反應。
1.輕度反應是由於輸入的血漿中含有某種蛋白所引起的輕度超敏反應,組胺在局部皮膚過多釋放。
【臨床表現】患者在輸血數分鍾內出現局部皮膚反應,最常見的是皮疹和蕁麻疹,常常伴有皮膚瘙癢。
【處理方法】 ①減慢輸血速度。②給予抗組胺葯物(如氯苯那敏0.1mg/kg肌注)。如果經以上處理,30分鍾內症狀緩解,可繼續以正常速度輸注,如30分鍾內無臨床改善或有惡化,則按照中重度反應處理。
【預防】 一般在輸血前30分鍾預防性給予抗組胺葯物,如氯苯那敏0.1mg/kg,肌注或靜注,或異丙嗪50mg,口服[3]。
2.中重度反應 是由於庫存的血液成分釋放出細胞因子和(或)所輸血中的白細胞與患者血清中的抗體發生反應導致致熱原釋放引起的。又被稱為非溶血性發熱反應。在需要定期輸血的患者中,發生率約為1~2%。
【臨床表現】患者一般在輸注血製品30~60分鍾內出現發熱、寒戰、面色潮紅、蕁麻疹、皮膚劇烈瘙癢、煩躁、心跳加快,可以出現輕微呼吸困難及頭痛。
【處理方法】 ①立即停止輸血,更換輸注器械,以生理鹽水保持靜脈通路通暢;②通知患者的主治醫師和血庫;③將輸血器械及剩餘血液、新鮮的尿樣及從另一隻手臂採集的血樣(一份抗凝,一份不抗凝)送血庫和檢驗部門分析。④肌肉注射抗組胺葯物(如氯苯那敏0.1mg/kg或與之相當的其他葯物)。口服(對乙醯氨基酚10mg/kg)或肛塞退熱葯物(如吲哚美辛栓50~100mg)。⑤若出現過敏反應症狀,如支氣管痙攣和哮喘等,靜注皮質類固醇葯物。⑥一般經以上處理15分鍾後症狀改善,可換一袋血液重新緩慢輸注,密切觀察;如15分鍾內無臨床改善或有惡化趨勢,則按照有生命危險的反應處理。
【預防】對於反復定期輸血患者、或者曾有兩次以上輸血相關的非溶血性發熱反應者,應減慢輸血速度(每單位紅細胞3~4小時,濃縮血小板每袋2小時),並且可在輸血前60分鍾預防性給予退熱葯物,但如果有血小板減少,應避免使用阿司匹林。如果條件允許,可採用去除白細胞或過濾的紅細胞和血小板。
3.有生命危險的反應包括急性血管內溶血、細菌污染及敗血症休克、液體超負荷、過敏性休克和輸血相關肺損傷。
(1)急性血管內溶血:是由於輸注血型不合紅細胞導致。患者血漿中抗體與輸注的異型血紅細胞發生溶血反應。主要見於ABO血型不合,其他的血型不合也有發生,如Rh血型等。即使少量異型血(5~10ml)輸注也可以引起嚴重的溶血[4]。
【臨床表現】發熱、寒戰、心率增快、低血壓休克、呼吸急促或呼吸窘迫、頭痛、煩躁焦慮、腰背疼痛、少尿、血紅蛋白尿,甚至可以出現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如果患者意識清楚,急性血管內溶血的症狀可以在輸血開始後幾分鍾內出現,而對於意識不清或處於麻醉狀態的患者而言,因DIC引起的低血壓和出血不止可能是急性溶血的唯一表現。
【處理方法】 ①立即停止輸血,更換輸注器械,以生理鹽水保持靜脈通路通暢。②保持呼吸道通暢,並給予高濃度面罩吸氧。③循環支持:輸注生理鹽水20~30mg/kg,保持血容量和收縮壓;如果需要可用強心劑及升壓葯支持血循環,如腎上腺素、多巴胺及多巴酚丁胺。④預防腎功能衰竭,在保持血容量及血壓穩定前提下用利尿劑,如速尿1~2mg/kg。⑤監測凝血狀態,預防及糾正DIC。⑥核查血液標簽及送檢樣本:將輸血器械及剩餘血液、新鮮的尿樣及從另一隻手臂採集的血樣(一份抗凝,一份不抗凝)送血庫和檢驗部門。核查交叉配血及血型,監測腎功能及血常規變化,檢查直接抗人球蛋白試驗、血氣分析、尿潛血、血紅蛋白尿及膽紅素水平。⑦如出現過敏反應症狀,如支氣管痙攣和哮喘等,靜注皮質類固醇葯物。
【預防】①正確填寫輸血申請單;②交叉配血;③標簽管理系統,正確標示血樣和血製品;④輸血開始前嚴格進行「三查七對」;⑤對於曾經有不明原因輸血後血管內溶血的患者,應篩查少見血型抗原的抗體,如Kidd、Kell及Duffy系統抗原。
(2)細菌污染及敗血症休克
根據統計,紅細胞及血小板發生細菌污染的概率為0.4%~2%。如果獻血者獻血時處於菌血症狀態就可能會發生污染。而在采血、血液加工過程中操作不當;塑料采血袋製造缺陷或損害;在污染的水浴中解凍血漿或冷沉澱等,都有可能出現血液污染。假單胞菌是後三種情況的典型污染菌,可以在低溫狀態下(2~6℃)生長,隨著溫度升高而快速繁殖。
【臨床表現】一般在輸注開始後迅速出現症狀,也可延遲至數小時後發生。表現為突起高熱寒戰和低血壓。
【處理方法】 ①發現症狀立刻停止輸注,將輸血器械及剩餘血液作細菌培養及葯敏,所輸血液行塗片染色檢查。②應用廣譜抗生素。③如有休克發生,積極抗休克治療。
(3)液體超負荷:輸血速度過快可導致液體超負荷,引發急性心衰和肺水腫。多發生於嚴重慢性貧血患者及有心血管基礎疾病患者。
【臨床表現】胸悶、心悸、呼吸困難、不能平卧,肺內出現濕羅音。
【處理方法】減慢輸血及輸液速度,控制總入液量,保持出入平衡,必要時可使用強心劑[5]。
【預防】老年患者、長期慢性貧血患者、有心血管基礎疾病的患者都應減慢輸血速度。
(4)過敏性休克:輸血相關的過敏性休克相對比較罕見。典型情況在血漿置換時使用大量新鮮冰凍血漿,血漿中的細胞因子可能是導致過敏性休克發生的原因。比較罕見的原因包括受血者有IgA缺陷,輸入任何血製品都會導致患者發生嚴重過敏反應。
【臨床表現】常在輸血開始後數分鍾後產生。典型表現為心功能衰竭,心率加快、低血壓、休克、呼吸困難、呼吸窘迫,患者常焦躁不安。如不及時處理,很快發生致命的後果。
【處理方法】同急性血管內溶血。對於IgA抗體陽性患者,應輸注IgA陰性的血液製品。
(5)輸血相關性肺損傷(transfusion related acute lung injury, TRALI):通常由於供者血漿中含有針對受血者白細胞的抗體,幾乎都發生在供血者是多次生育的經產婦的情況。
【臨床表現】一般在輸血開始後1~4小時發病,表現為快速的呼吸衰竭,肺部X線檢查見彌漫性陰影。
【處理方法】治療上無特定方法,主要進行呼吸支持治療。
【預防】盡量不採用多次生育的經產婦所供的血製品。
(三)急性輸血反應的調查程序
急性輸血反應剛發生時,症狀和體征往往不明顯,輸血反應的診斷和分型比較困難,除輕度的蕁麻疹和非溶血性發熱反應外,其他急性輸血反應都有可能致命,因此密切觀察和分析病情非常重要。根據WHO臨床用血的規定,急性輸血反應的調查程序如下:
1.除輕度反應外,其他所有的輸血反應都必須立即報告患者的主治醫師,並通知提供血液的血庫。
2.在患者的病歷檔案中記載輸血反應的類型、輸血後多長時間出現輸血反應、輸注的血製品的容量、類型和血袋編號。
3.採集標本送檢:血液標本1(從另一側手臂採取的血樣)送檢全血細胞計數、凝血檢查、直接抗人球蛋白試驗、尿素、肌酐、電解質;血液標本2送檢血培養;輸注的血液及帶有殘留紅細胞和血漿的輸血器;出現反應後的第一份尿樣。
4.填寫輸血反應報告。
5.完成初步原因分析後,將下列標本送檢:從另一側手臂採取的輸血後12小時及24小時的血樣(1份不抗凝,一份EDTA抗凝。);患者24小時的尿樣。
6.將調查分析的結論記錄在患者的病歷檔案中,以便今後進行進一步分析[6]。
遲發性輸血反應
是指發生於輸血後數日、數周或數月的輸血相關不良反應。基本可以分為兩類:輸血傳播性疾病和其他遲發性輸血反應。
(一)輸血傳播性疾病
是由於供血者的血液中含有感染性病原體,導致受血者發生相應的感染性疾病。獻血者的血液中可能含有傳染性病原體,因而輸注血液或血液製品均有傳播疾病的風險。嚴格來說,細菌污染(來自供血者的皮膚和血液)也應屬於輸血傳播疾病,在制備過程血製品被細菌污染,或細菌感染來自感染的供者的情況很少見。常見的輸血傳播性疾病包括:HIV-1和HIV-2的感染、HTLV-I和HTLV-II的感染、乙型和丙型病毒性肝炎、梅毒、瘧疾、巨細胞病毒感染、EB病毒感染、人類微小病毒B19及弓形蟲感染等。受感染患者可能持續很長時間而無任何相關表現。
1.常見的輸血傳播疾病包括:
(1)獲得性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AIDS由於感染了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簡稱HIV)後引起的一種致死性傳染病HIV主要破壞人體的免疫系統使機體逐漸喪失防衛能力而不能抵抗外界的各種病原體因此極易感染一般健康人所不易患的感染性疾病和腫瘤最終導致死亡艾滋病傳染途徑主要是性傳播和血傳播。
HIV既存在於血漿中,也存在於細胞中,因此,輸注全血、成分血、血漿及其製品均可傳播HIV。在輸血傳播疾病中,AIDS的危害最大。隨著艾滋病在全球的迅速蔓延以及我國已進入艾滋病快速增長期,對輸血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2)乙型肝炎:乙型肝炎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臟炎性病變為主的一種傳染病。主要侵犯兒童及青壯年,血液接觸是主要的傳播途徑,我國是乙型肝炎高發區,普通人群血檢HBV抗原陽性率占總人口的12%左右,是我國血液傳播疾病中所佔比例最高、流行最為廣泛、危害性很嚴重的一種傳染病。HBV通過血液感染後可以發生急性肝炎,隨後緩解或轉化為慢性肝炎。長期後果是發展為肝硬化和原發性肝癌。
長期輸血的患者應注射乙肝疫苗。
(3)丙型肝炎:丙型肝炎是由丙肝病毒(HCV)所引起,丙型肝炎臨床表現與乙型肝炎相似,但臨床過程常為無症狀感染和慢性感染,更容易演變為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
(4)梅毒:梅毒的病原體為梅毒螺旋體。直接性接觸傳染為梅毒最主要的傳播方式。二期梅毒是梅毒螺旋體從淋巴結進入血液在體內大量播散,三期梅毒侵犯皮膚粘膜、骨骼系統、神經系統和心血管系統,導致嚴重後果。另有部分梅毒患者未經治療或治療葯物劑量不足,治療不徹底,病人沒有明顯的症狀,但抽血檢查時可發現梅毒血清反應呈陽性,為隱性梅毒或稱潛伏梅毒。
由於梅毒螺旋體對低溫很敏感,捐獻者的血液在2℃~6℃保存72h後再發往臨床使用,可有效避免漏檢陽性梅毒的感染,確保臨床用血安全。
雖然梅毒陽性並不表示有HIV感染,但卻顯示了獻血者有很高的HIV及其它性傳播疾病的接觸風險,因此,梅毒陽性者不是合格的獻血員。
(5)巨細胞病毒(CMV)感染:CMV感染在全世界分布,人是CMV的唯一宿主。發展中國家人群中CMV抗體陽性率可高達90%以上。巨細胞病毒可以引起巨細胞包涵體病,主要發生於嬰幼兒,成人CMV感染和免疫功能有密切關系。主要臨床表現有:①先天性感染:妊娠3個月以內的孕婦感染CMV後,胎兒可表現為隱性感染,也可致死胎、流產、早產及先天性畸形。②新生兒感染:出生3個月內出現肺炎、肝炎、淋巴結腫大和皮疹等。③兒童和成人感染。多數為隱性感染。少數出現單核細胞增多症、肺炎、肝炎及心肌炎。④免疫缺陷及器官移植病人的CMV感染,可表現全身各器官感染,病情重,病死率高。
CMV病毒主要存在於白細胞中,因而輸注去白細胞的血液成分、新鮮冰凍血漿和冷沉澱物可以預防傳播CMV。高危人群應輸注CMV陰性或去白細胞的血液成分[7]。
(6)瘧疾:瘧疾是一種由蚊蟲傳播的瘧原蟲所引起的疾病。主要存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域。瘧疾的潛伏期(由蚊叮至病發)約為七至三十日,部份會長達十個月。患瘧疾最嚴重的後果是影響中央神經系統,可出現神智不清、抽筋、血液和腎臟問題,患者可於24小時內死亡。在非流行地區,經輸血傳播的瘧疾極其少見,與輸入的瘧原蟲的種類和數量有關。
所有的血液成分都可以攜帶瘧原蟲,瘧原蟲在冷凍細胞中可存活數年。
最近到過疫區或感染過瘧疾的人均不是合格的獻血員。
(7) 人類T淋巴細胞病毒Ⅰ型和Ⅱ型(HTLV-Ⅰ/Ⅱ):也稱為成人T細胞淋巴瘤/白血病病毒,是由細胞介導傳播的感染人類的逆轉錄病毒,。HTLV-Ⅰ在體內主要感染CD4 + T淋巴細胞,主要通過母乳喂養、性傳播、輸血和靜脈吸毒共用注射針頭等途徑傳播。HTLV-Ⅰ感染主要流行於日本南部、加勒比海地區、非洲中部和西部、美洲中部和南部、巴布亞紐幾內亞和澳大利亞。我國HTLV感染流行地區主要在東南沿海地區,抗HTLV-Ⅰ陽性率為0.024%。
某些感染HTLV-Ⅰ/Ⅱ的患者可能發生成人T細胞白血病和(或)淋巴瘤(ATL),也可能引起HTLV-Ⅰ相關脊髓病(HAM)/熱帶痙攣性下肢癱(TSP)。
HTLV-Ⅰ/Ⅱ只感染淋巴細胞,不存在於血漿中,去除白細胞的血漿製品不會傳播HTLV。血液製品保存14天以上,HTLV不再有傳播能力。
由於HTLV-Ⅰ/Ⅱ在我國感染率很低,又主要局限於東南沿海地區,故建議可在我國HTLV流行區先開始對獻血者進行篩查,對其餘HTLV感染率很低的地區只在初次獻血時檢測一次。
(8)其他少見的輸血傳播疾病:包括人類短小病毒B19感染、EB病毒感染、錐蟲病、布魯菌病、弓形體病、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和萊姆病等。有報道說克-雅氏病也可能通過輸血傳播。
2.輸血傳播疾病的篩查和預防
對獻血者血液進行篩查是預防輸血傳染病的重要環節。我國《輸血技術操作規程》規定,采供血系統對ALT、HBsAg、抗-HCV、梅毒及抗-HIV 5個項目進行檢測
雖然經過嚴格的檢驗,但依然存在輸血傳播疾病,其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窗口期」:在梅毒、肝炎、艾滋病等傳染病的感染初期,雖然已有病原體感染,但機體尚未形成抗體,此時檢驗其抗體陰性。
(2)目前檢測手段的局限性:在,抗體檢測不到,但可採用基因診斷技術(PCR方法)對「窗口期」的病原體DNA或RNA檢測,提高檢測陽性率。因PCR方法的實驗技術要求高,成本貴,難以普及,還不能列入常規檢測范圍。
(3)檢測方法本身的誤差可造成漏檢:由於實驗本身的誤差,可造成實驗結果的假陰性。
(4)獻血員自身情況造成:由於某些獻血員自身的免疫力差,即便是感染了某些病原體,機體在短期內不會產生抗體,或產生抗體所需時間長,因而造成輸血感染的問題。
為了保證受血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必須採取有力措施提高血液質量,積極開展無償獻血,嚴格對獻血員篩選,開展成分輸血、自身輸血,加強血液全面質量管理,才能保證輸血安全。
(二)其他遲發性輸血反應
主要包括遲發性溶血反應;輸血後紫癜;輸血相關的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多次輸血後鐵超負荷。
1.遲發性溶血反應
妊娠或多次輸血患者紅細胞被致敏後,體內的紅細胞血型抗體水平減低,以致於輸血前監測未能發現。當輸入帶有相關抗原的紅細胞時,患者體內再次發生免疫反應,抗體水平升高,使帶有相關抗原的紅細胞在輸注後5~10日內破壞。一般為血管外溶血。
【臨床表現】多有發熱、黃疸、溶血性貧血、偶有血紅蛋白尿。
【處理方法】一般不需要特殊處理。如有休克、DIC、腎功能衰竭發生時,則按照相應的規則進行處理。監測抗人球蛋白試驗、膽紅素水平及行血型再檢測。
2.輸血後紫癜
是一種輸血後的同種免疫反應,可以是HLA同種免疫反應或HPA(人類血小板抗原)同種免疫反應破壞血小板所致,比較罕見但有潛在致死危險。
【臨床表現】多見於女性患者,在輸注紅細胞或血小板後5~10日發生急性血小板減少,PLT<100×10/L。皮膚粘膜出現紫癜及出血,。
【處理方法】一般血小板高於50×10/L時不需特殊處理。如低於20×10/L或有明顯出血表現可採取以下處理方法:①給予大劑量腎上腺皮質激素,如強的松1mg/kg。②靜脈應用大劑量丙種球蛋白(0.4/kg),連用5天。③血漿置換。④如血小板過低、出血明顯,或重要臟器出血,可選用與患者抗體相合的血小板輸注。一般而言,抗體不合者輸注無效。
3.輸血相關的移植物抗宿主病(transfusion associated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TA-GVHD)
是一種致死性的輸血並發症。一般發生於輸血後10~12天。過去普遍發生於骨髓移植等免疫缺陷患者。但近年來非免疫缺陷受血者發生TA-GVHD已被公認,由親屬供血者引發者居多。其中一級親屬間(父母與子女)輸血合並TA-GVHD的預測危險性較非親屬間輸血高,第二代血親供血者,如(外)祖父母、(外)孫子女等,比第一代血親供血者危險性更太,故美國血庫協會(AABB)建議對所有血親血液都進行輻射。發病主要與供受者的白細胞抗原(HLA)單倍型基因有關。
【臨床表現】發熱、皮疹、腹瀉(可為稀便、水樣便或血水便,腹瀉多伴有腹痛)、肝功損傷(肝區不適或疼痛.肝腫大,黃疽,ALT、AST、LDH等不同程度增高)及血象三系減少。本病預後很差。
【處理】目前大劑量腎上腺素,抗胸腺細胞球蛋白及其他免疫抑制劑均不能降低死亡率。多採取支持對症治療,強調預防為主。
【預防】 可採取經γ射線照射血液製品後再輸注,減少淋巴細胞增殖,預防GVHD發生。也可採用白細胞濾器去除白細胞。
4.鐵超負荷
每單位血中含鐵約200mg~250mg,長期輸血者大概在10~20次輸注後患者出現鐵超負荷,一般輸血1年後或輸注紅細胞50次後需要開始除鐵治療。
【臨床表現】長期輸血導致的鐵超負荷,表現為實質組織(如肝臟、心臟)的纖維化和功能損害,稱為繼發性血色病,若僅組織含鐵血黃素沉著,為含鐵血黃素沉著症。累及的組織有肝臟、心臟、皮膚、胰腺及其他內分泌腺,導致肝硬化、肝纖維化、肝癌,心力衰竭,糖尿病,不育及生長抑制。
【處理】 採用鐵結合因子,如去鐵胺,20~60mg/kg/d,去鐵酮(Deferiprone)75mg/kg/d,將血清鐵蛋白保持在1000μg/L以下水平,可以有效的減少鐵在體內聚積,逆轉心臟及肝臟疾病。對於重症鐵超負荷者,可以聯合使用去鐵胺和使用。去鐵胺對去除肝臟中沉積的鐵有優勢,而去鐵酮更能去除心臟中沉積的鐵。去鐵胺有眼、耳及骨毒性副作用,但一般可以耐受。去鐵酮主要有粒細胞缺乏的副作用。
臨床醫生對輸血不良反應要有充分認識,應該在充分評估輸血對患者的風險和利益的基礎上作出輸血的決定,同時具備識別和處理可能出現的輸血不良反應及並發症的知識和技能,積極避免、及時正確處理輸血不良反應,保證臨床輸血安全。

『叄』 點滴後扎針的血管部位約5cm變硬,皮膚發黃

根據你說的情況,輸液過程中有過敏反應應該存在。由於你換了手重新注射的,所以扎回針的血管部位約答5cm變硬,皮膚發黃的現象不考慮是過敏引起。後來給我亂七八糟的用了好多葯,具體是哪些葯?我估計用了含鉀鹽的葯物,或者腎上腺素。前者可以引起溶血,後者注射道血管外或者少量滲出道血管外可以導致局部血管收縮。局部皮膚變黃是紅細胞溶血,導致含鐵血紅素的沉積引起。不用緊張,過段時間會自行消失。如果想快些好起來可以熱敷局部皮膚。

『肆』 請問我皮膚的顏色長期偏黃,感覺不正常,是不是身體哪個器官有問題.

黃種抄人本身皮膚就是偏黃的,但如果比周圍的人都黃,而且眼睛的鞏膜(眼白)也有些黃,小便也發黃,那就有些不正常了。皮膚發黃通常可以由以下原因引起:
1.肝、膽疾病:如肝炎、肝硬化、肝寄生蟲病、膽囊炎、膽道阻塞等。但這些疾病都會伴隨相應的消化道症狀,如食慾不振、厭油、惡心、腹脹、疲乏等。
2.血液疾病:如溶血性貧血、血友病、輸血後反應及其它引起溶血的血液病,但也會有其它貧血引起的相應症狀。
3.飲食習慣引起:長期食用胡蘿卜、西紅柿、南瓜等含胡蘿卜素較多的蔬菜水果,或食用蛋黃、復合維生素類(如21金維他、黃金搭檔等)、維生素B2等含核黃素較多的食物或補品也可引起皮膚發黃,但這種發黃一般對健康影響不大。
4.體內對膽紅素的代謝有問題,使膽紅素在體內聚集過多而引起皮膚發黃。但這種情況小便可能不黃。
如果你長期皮膚發黃,同時伴有小便也發黃,那就最好去做一下血液大生化檢驗,主要看血液中直接膽紅素及間接膽紅素及其它相應的項目(如轉氨酶)是否高於正常值,如不正常,那就最好請醫生做一下詳細檢查(如做肝膽B超)。

『伍』 貧血 輸血後多久臉色不再黃,成人一般需要輸多少

貧血是因為吸收原料不足、造血不好,或失血過多。
輸血只是暫時彌補短暫缺血,當時回就應該有改善答,輸血後的當天應該是最好的,如果造血功能不好,越往後越差。
輸血後的紅細胞壽命最多隻有100天,過後還得自己造血。
成人缺血最少應該輸血400毫升以上,少了不用輸血,或沒有什麼作用。

『陸』 我經期輸完液,臉色發黃,膝蓋以上全身發麻是什麼原因,是不是因為貧血,請問在您那兒能查血嗎

您好,這個最好是去醫院做個檢查吧,看是怎麼回事啊,寶媽媽也就不要擔心了,注意點自己的飲食營養

『柒』 腳底板特別黃是怎麼回事

腳、手掌發黃:胰腺、脾臟或肝臟有問題。另外,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心率不齊、骨質增生等多種疾病的人,有時腳底會發黃;黃疸 病人中肝硬化病人半數以上可出現這種體征,一般程度較輕。肝硬化時由於肝細胞破壞、纖維增生、毛細膽管破裂,使膽汁不能正常排出,血中膽紅素增多所致的腳底及皮膚發黃。 夫婦雙方血型不同,如一個是A型的,另一個是O型的,生下的孩子是會有溶血兒的可能性,這種情況下孩子的皮膚及腳底會發黃。有少數人,在吃了蠶豆以後可引起急性溶血性貧血,叫做蠶豆病,引發的溶血病貧血而會發生皮膚黃和腳底發黃。本病與遺傳有關。90%為男性,多見於兒童,特別是5歲以下兒童。

『捌』 為什麼抽血的地方,皮膚會變黃,是不是血管受傷了

護士抽完血,拔針時針眼處沒有按壓好,導致血液外滲到皮下,你看到的就是暗青色,逐漸好裝變為暗黃色,過幾天就沒事了,血會被慢慢吸收!

『玖』 失血過多引起的臉黃手黃怎麼辦

失血過多造成貧血。
皮膚蒼白,暗黃,貧血貌。
輸血等糾正貧血後會自然恢復正常。

『拾』 前幾天輸了血,然後皮膚眼仁都開始發黃,是怎麼回事

指導意見:
眼睛發黃,通常被稱為黃疸。一般是有肝膽疾病才會出現鞏膜(俗稱眼白)發黃,多見於黃疸型肝炎或者淤膽型肝炎。引起黃疸的原有兩大類,一種是肝細胞性黃疸,即肝細胞壞死引起;另一類是阻塞性黃疸,是由於膽道阻塞而引起的。